奇书网

奇书网>著名圣乐 > 第五讲 弥撒Ⅲ 贝多芬舒伯特布鲁克纳(第2页)

第五讲 弥撒Ⅲ 贝多芬舒伯特布鲁克纳(第2页)

大约15岁时,舒伯特创作了《D小调弥撒》中的《慈悲经》,同时他还写了一首为女高音、乐队与管风琴而作的《祝福圣母》[1]。1813年舒伯特又写出了3首《慈悲经》(降B大调、D小调、F大调),这些作品后来都成为完整《弥撒曲》中的一部分。

在此期间,1814年舒伯特创作了《F大调弥撒》,一年之后他相继写出了《G大调弥撒》和《降B大调弥撒》,同时还写有一些《奉献经》、《圣母悼歌》等。1816年,刚刚19岁的舒伯特创作了他的第4首拉丁弥撒《C大调弥撒》,紧接着他创作了德文《祝福圣母》、《第2号圣母悼歌》、拉丁文《祝福圣母》、2首《圣体歌》等。

聚会上的舒伯特在演奏

舒伯特回忆说他写《F大调第一号弥撒》只用了37天时间,目的是为了纪念利希滕哈尔教堂落成一百周年,1814年10月16日首演,舒伯特为自己的情人格罗芙专门谱写了女高音独唱段落,首演时由格罗芙演唱。当时对这部弥撒的普遍反映比较好,10天之后作品得以在圣奥古斯丁大教堂演出,该教堂是宫廷教堂,坐落在维也纳市中心。

《G大调第二号弥撒》作于1815年,只用了5天时间。但不论是在舒伯特生前还是身后这部弥撒都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从未正式公开演出过。于是1846年时一位无耻的文抄公钻了这个空子,这位老兄在布拉格原封不动地照搬了舒伯特的手稿,依样画葫芦组织了首演,还恬不知耻地在节目单上写:“《G大调弥撒》,献给国王陛下的登基典礼……作曲罗伯特·弗雷尔,布拉格圣维特大教堂乐长。”

《降B大调第三号弥撒》同样作于1815年,大概是在前一首G大调之后几个月。现在我们已经缺乏文献判断它于何时首演。舒伯特的哥哥费迪南于1838年出版了这首弥撒。

《C大调第四号弥撒》创作于1816年7月,最早是献给利希滕哈尔教堂和该教堂的合唱指导,但不知什么原因直到10年之后,1825年9月8日才进行首演。此前几天,9月3日维也纳出版商迪亚贝里(就是那位邀请贝多芬写出了《迪亚贝里变奏曲》的出版商)宣布要出版舒伯特的这部作品,献给舒伯特的好友,也是一位合唱指挥霍尔泽。三星期之后,柏林报道了一则来自维也纳的消息:“一位孜孜不倦写歌曲的青年作曲家,他的处女作,有一个古怪的标题《魔王》,寻找到了听众,而且越来越多。迪亚贝里正准备出版他的一部弥撒,他的歌曲也正日益受到欢迎……”舒伯特显得对这部弥撒不甚满意,就在去世前不久,1828年10月,他为此专门重写了一首《降福经》,理由是“缺乏优秀的女高音歌手”,作曲家主张以童声代替女高音,或者起用比较年轻的女高音,比如他的情人格罗芙。

1819年舒伯特开始创作他规模最大的第五号《降A大调弥撒》,这部作品他前后一共写了3年,如此速度对舒伯特这样出名的多产快手来说是非常少见的。1820年他创作了清唱剧《拉撒路》,但似乎没有完成,同年还写了《6首为日课使用的交替圣歌》[2]。1822年舒伯特完成了《降A大调弥撒》并开始着手写《A小调弥撒》。1823年起舒伯特的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但创作上却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阶段,1823年到1824年间他相继创作了《祝福圣母》和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合唱作品,1826年舒伯特完成了《德意志弥撒》(DeutscheMesse)。在他去世的那一年,1828年,舒伯特写完了一生最后一部弥撒,也是第六首《降E大调弥撒》。

布鲁克纳的弥撒

布鲁克纳

布鲁克纳年轻时的职业是助理教师,1841年至1843年待在福里斯塔特附近的荣德哈格,1843年至1845年在科隆斯多夫——上奥地利的一个小村子。这时他的作曲事业已经非常繁忙,而布鲁克纳从小就对宗教仪式的庄重与神秘充满兴趣,他自己曾回忆那时“关于最后晚餐与圣灰星期三”的故事常常令他神往。布鲁克纳较早的宗教音乐作品是《科隆斯多夫弥撒》(KronstorferMass),作于他在这个小村工作的最后一年。在总谱的扉页上,布鲁克纳写了几个字母“OAMDG”,是德文Omiaadjajloriam开头字母的缩写,意思是“伟大的光荣献给主”,他是如此羞怯,羞于公开表达自己对神的崇敬,以至于要作这样的文字游戏,我们可以发现布鲁克纳终生保持了这种习惯,比如他常常写“JJ”(Jesujuva),意思是“有主相助”,或者“SDG”(SoloDeigloria),意思是“荣耀归唯一的主”,虽然举动有些幼稚,但却发自真诚。

1848年,布鲁克纳受聘担任圣弗罗里安教堂管风琴师,就在他工作的第一年,布鲁克纳写出了《D小调安魂曲》(独唱、四声部混声合唱团、带管风琴的管弦乐队),他自己记载完成的时间是1849年3月11日。半个世纪后,1892年布鲁克纳亲自修订了这部青年时代的作品,不断修订作品是布鲁克纳一生创作的重要特点,他常常将创作的作品隔一段时间(少则一年半载,多则三五十年)后作彻底的修订,有时改动非常大,几乎等于重写。而且他还有个学究味十足的习惯,修订稿大多同原稿一页对一页地装订在一起,也有部分作品原稿毁掉重写,所以,研究布鲁克纳不会觉得材料太少,而是太浩繁,整理起来难度相当大。

在布鲁克纳的宗教音乐作品中,具有高知名度的恐怕要算是他后期创作的三部弥撒。

首先是1864年谱写的《D小调第一号弥撒》,当时布鲁克纳已经到了林茨担任那里的管风琴师,这一年他还写出了《D小调交响曲》,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第0号”的交响曲。《D小调第一号弥撒》作于1864年7月至9月,令评论家们惊讶的是布鲁克纳使用了极为大胆的和声,布鲁克纳的主要传记作家马克斯·奥尔说:“(《D小调第一号弥撒》)唤起了布鲁克纳的‘伊戈’——自我。”粗糙的、尖锐的和声效果以及各种探索使人联想起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undIsolde)。《D小调第一号弥撒》1864年11月20日在林茨大教堂首演,布鲁克纳亲自指挥,1876年、1881年、1882年作曲家三次对该作品作出新的修改。

布鲁克纳演奏过的管风琴

《E小调第二号弥撒》同样写于林茨时期,布鲁克纳将主角留给了细分为八个声部的合唱团,器乐部分被压缩,木管编制非常小,而且没有安排管风琴伴奏。1866年11月25日布鲁克纳完成全曲,此后1876年、1882年、1885年、1896年经历四次修订。

这部弥撒可以看作是布鲁克纳宗教合唱作品的成熟之作,其中许多优秀的赋格段极富艺术价值,《E小调第二号弥撒》以一首华丽的赋格开始,接着第二女高音声部与第二女低音声部合作,此后第一女低音与第一女高音进入,据说当日布鲁克纳在这里苦思冥想为第二女低音设计了一个杰出的E持续音(Epedalpoint)和声结构。另外《E小调第二号弥撒》中《圣哉经》里有一段卡农主题其实来源于帕莱斯特里那的一首小弥撒,也许布鲁克纳想以此表示对帕莱斯特里那这位教堂音乐作曲大师的敬意,因为这也是布鲁克纳所有合唱作品中唯一一处借用他人旋律的地方。《E小调第二号弥撒》在下一首弥撒问世前始终没有演出过,1869年9月29日作品才在林茨教堂广场首演,那已是3年之后的事情了。

1868年对于布鲁克纳来说是重要的一年,是年5月9日他的《D小调交响曲》在林茨首演,7月6日布鲁克纳被聘请为维也纳音乐学院和声、对位法与管风琴专任讲师,9月9日又被聘为宫廷临时管风琴师。他已经有些厌倦了在林茨的生活,而维也纳正频频向布鲁克纳展示魅力,这位老实人终于辞去了在林茨的职位,来到了繁华的是非之地维也纳,住了28年,直到去世。

就在搬到维也纳的这一年,布鲁克纳患病,从1867年起他就连续遭到打击,婚事告吹、母亲病故以及生活的沉重负担使他出现了精神病的先兆,解除病症的方法对布鲁克纳来说除了药物就是创作,于是在病中他写出了一首《慈悲经》(Kyrie)。

正在这时皇帝降旨邀请布鲁克纳创作一部新弥撒,于是布鲁克纳在这首《慈悲经》基础上开始创作他的《F小调第三号弥撒(伟大)》,到1867年年底,布鲁克纳在疗养院期间仔细酝酿了弥撒各部分的草稿,1868年2月16日《慈悲经》定稿,接着8月11日在圣弗罗里安写完了《荣耀经》,到9月9日大功告成。

布鲁克纳一生都很珍视这部弥撒,因为正是《F小调弥撒》创作时激发起的虔诚信仰的力量才把他从疯狂的边缘拉了回来,对此布鲁克纳终生不忘。他曾一再对朋友、支持者约翰·赫贝克(Herbeck,J。)说:“假如没有真正的虔诚,我如何能写出《F小调弥撒》中的《信经》来呢?”

布鲁克纳《D小调弥撒》手稿

《F小调弥撒》是成功的杰作,如此优美感人、辉煌宏大的宗教合唱在世界合唱历史上也并不多见,1872年6月16日《F小调弥撒》在维也纳圣奥古斯丁大教堂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布鲁克纳作为优秀作曲家的能力至此才被维也纳人所知,此前人们只是认为布鲁克纳是伟大的管风琴家,对于他的作曲成就,由于汉斯立克(Hanslick)的恶语相加而长期以来为人们所不屑,可惜的是直到他去世,维也纳人也没有完全认识到布鲁克纳作品的可贵之处。

此外,布鲁克纳还创作过两部弥撒:被称为“第0号”的《C大调弥撒》作于1844年,1852年布鲁克纳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弥撒《降B大调庄严弥撒》。

[1]《祝福圣母》(SalveRegina),颂扬圣母玛丽亚的4首交替圣歌之一,大约出现于11世纪,15世纪起开始采用复调手法。

[2]交替圣歌(Antiphon)源出希腊语,意思是交叉发音。在古代罗马天主教音乐中,日课朗诵的诗篇与圣歌是由分成两个部分的唱诗班应答歌唱的,这就是交替圣歌。请注意,赞美歌这个词(Anthem)就是从交替圣歌演变过来的,近代也有将赞美歌命名为交替圣歌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