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著名圣乐 > 第三讲 弥撒Ⅰ 缘起结构从马肖到巴赫(第1页)

第三讲 弥撒Ⅰ 缘起结构从马肖到巴赫(第1页)

第三讲弥撒Ⅰ:缘起、结构,从马肖到巴赫

对于生活在2000年前的人来说,关于许多事物的看法要比我们今天的人极端得多,他们感知到的痛苦、欢乐、生存、死亡都要深刻得多,每一件事都会因为宿命的理由而变得庄重,从出生到每日的行止都伴随着一整套完整的仪式。当时的一场感冒就能夺走半个城市居民的性命,因此人们更加追求极乐世界的地位与现世的荣华富贵,面对命运的多舛,宗教成为众人共同的寄托,那真正是一个宗教至上的时代。1412年,为了替国王祈求胜利,巴黎市民天天游行,从5月一直持续到7月,每天的仪式都在变化,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一律冒雨赤足而行,人们涌向教堂,虔诚地向上帝祈祷。

伴随着持久的宗教热情,人们对教会仪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那些重要的场合,庄严的音乐往往会起到特殊的教化作用,这种对宗教音乐的需求从公元第1个世纪开始,至今已逾2000年,生生不息。我们常常说基督教文化是欧洲近代文明的摇篮,而在培育欧洲近代文明的过程中,教会仪式音乐确实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然而令人称奇的是,仪式性的宗教音乐,并不因为其严格的条规束缚而丧失生动性,事实上,那些旋律所表现出来的美,已经远远超越了其宗教内涵。

弥撒的缘起

一幅16世纪绘画表现的最后晚餐场景

弥撒仪式是基督教最常见的崇拜仪式之一,其本意是以不流血方式重复进行耶稣在十字架上对圣父的祭献,同时也在于纪念耶稣在最后晚餐中所奠定的圣餐仪式(Eucharist)。我们知道,罗马天主教会最重要的崇拜仪式是日课和弥撒,前者是修道院中每天必须进行的祷告仪式。日课分别在不同时间进行,有黎明祷、清晨祷、早课、午前课、午课、午后课、晚祷、夜祷,从纯粹音乐的角度看,黎明祷、清晨祷和晚祷是最重要的。弥撒产生的时间比日课晚,但日课却逐渐衰落,原因恐怕与其过于仪式化,缺少音乐衬托有关。在修道院里,弥撒原本是在午前课之后举行,但在星期天,也可以在午课之后举行。

弥撒的结构

康斯坦丁皇帝,信奉基督

弥撒仪式的结构十分复杂,如果全部计算在内,大概有20个段落,其中光是演唱的部分就占11段,另外9段是布道和朗诵经文。在演唱的11段中有5段经文是根据教会节日不同而变化的,如《进台咏》、《奉献经》,而在特定节日举行的弥撒也被冠以节日的特称,如感恩节弥撒、圣诞弥撒等。除此之外的6段是不变的,我们称之为“弥撒中的固定部分”,它们是《垂怜经》(Kyrie)、《荣耀经》(Gloria)、《信经》(Credo)、《圣哉经》(Sanctus)、《降福经》(Beus)和《羔羊经》(AgnusDei)。

基督教仪式是经过长期历史演变而成的,弥撒在2000年之前就出现了,6个固定部分也不是一朝而定的,比如《信经》就是11世纪前后才成为固定部分的,而《圣哉经》早在2世纪前后就已经是固定部分了。“弥撒”这个词源自弥撒仪式最后散席时演唱的“missa”(散吧)一词,其本意是仪式结束后解散信徒的一句话,后来便成为固定的名称。请注意,弥撒曲与弥撒是不同的,我们现在谈到的音乐作品中的弥撒曲是指弥撒仪式中演唱的那6个固定部分,而弥撒仪式则包括完整的布道和朗诵经文,因此在贝多芬的时代弥撒曲是不能在剧院这种非宗教场所演出的,否则就会遭到教会的禁止。

早期的教会弥撒大多是有歌唱相伴的,这种形式称为“大弥撒”(普通弥撒),如果主祭有6品以上人员主持(7品为主教或者神父,6品为执事,4品以下称为小品,没有资格主持弥撒仪式,像李斯特就是4品),那么就可以称为“庄严弥撒”。至于小弥撒,其原意是指在4世纪前后出现的用拉丁文朗诵的弥撒,这种弥撒原本是不带唱的。不过,现在这些名词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早期的弥撒大多是传统的素歌曲调,11世纪至13世纪出现了将素歌定为固定歌调,形成复调弥撒。13世纪中叶之后,逐步转向常规弥撒,如今我们听到的弥撒曲形式大概是15世纪前后定型的。

马肖和《圣母弥撒》

马肖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弥撒作曲家。纪尧姆·德·马肖(GuillaumedeMachaut)大约1300年前后生于一个叫马肖的小村子,他是神职人员,还担任过卢森堡公爵的秘书,马肖曾为波希米亚国王与法国国王查理五世服务,为了查理五世的登基大典马肖创作了著名的《圣母弥撒》(MessedeNostreDame)。

大约1346年前后马肖完成了《圣母弥撒》,这部弥撒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因为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地将弥撒曲中的6个固定部分作为整体集中在一部作品中出现,而在此之前弥撒曲中的可变部分才是作曲家们关注的焦点。虽然马肖是一位古板的高级神职人员,但却谱写过大量世俗歌曲,一种带有装饰性的风格也被融入到他的创作之中,如《圣母弥撒》中《信经》部分,马肖为了达到悲剧效果要求演唱者突然渐慢的处理等,这种方法甚至影响到后世巴赫等人的创作。

马肖

马肖的音乐风格比较简朴,但并非粗制滥造,可以看到许多精雕细琢的努力,在他手中复调作曲技法得到了发展,而对位法也开始趋于复杂。但是对于中世纪音乐,特别是游唱歌体和故事体,马肖依然保持了创作的热情,虽然在他的那个年代这样的音乐也已近人间绝响,他还是最早采用固定形式将诗歌谱写成复调音乐的作曲家。

帕莱斯特里那与维多利亚

16世纪无伴奏合唱弥撒创作的代表人物是帕莱斯特里那,帕莱斯特里那的姓是以故乡的小村为依据的,由于文献史料的严重不足,所以有关帕莱斯特里那的许多奇闻异事得以应运而生。比如1560年他在圣约翰·拉特兰教堂干得好好的,却因为不满意教堂供应合唱团的伙食提出辞职;1571年他妻子去世,悲痛之余帕莱斯特里那决心出家作僧侣,可是没几天他又变卦同一位富商的遗孀结婚,原因是这位夫人的财富足以使他出版自己的作品,结果帕莱斯特里那生前出版了16卷自己的作品集,这在当时实属不易。

帕莱斯特里纳

1551年帕莱斯特里那作为西斯廷大教堂唱诗班的歌童开始了自己的音乐生涯,此后他成为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合唱指挥。帕莱斯特里那一生侍奉过三任教皇:朱里乌斯三世、马尔采鲁斯二世与保罗四世,最后一位解雇了他,原因是帕莱斯特里那触犯了教廷的古老习俗,凡是为梵蒂冈服务的人员必须终生独身,不论其是否发愿担任神职,帕莱斯特里那却敢于冒犯天颜毅然结婚。1571年帕莱斯特里那重回圣彼得大教堂,一直工作到1594年2月2日去世。

帕莱斯特里那一生留下了950部作品,其中包括94部弥撒和大约300首经文歌。

教皇马尔采鲁斯二世

1555年至1560年之间是帕莱斯特里那弥撒创作的黄金时代,而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就是《马尔采鲁斯教皇弥撒》。1555年教皇马尔采鲁斯登基,虽然命中注定他是一位短命的人间上帝(1555年4月9日登基,5月1日去世),但他一上台就敕令教皇合唱团今后的演出方针是“兼顾动听与易懂”的原则。帕莱斯特里那的弥撒是否符合上述标准并且通过枢机主教团的审核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部华丽的弥撒是对僵化的古代礼拜仪式的一次重大的改革,其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影响深远。

16世纪另一位著名的弥撒作曲家就是西班牙人维多利亚(TomásLuisdeVictoria),他与帕莱斯特里那、拉索并称文艺复兴音乐史上的“三杰”。维多利亚的作品清一色都是宗教体裁的,他那些神秘、华丽的弥撒曲以优美的效果成为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维多利亚出生于西班牙古城阿维拉,不过对于他的具体生年现在已经无法考证,青年时代的维多利亚专修神学,可能还是帕莱斯特里那的学生,1569年他到罗马著名的圣玛丽亚大教堂担任唱诗班指挥,此后相继出任罗马学院、日尔曼学院、圣吉莫那里教堂唱诗班指挥,勤勉的工作和惊人的才华为维多利亚在意大利南部赢得了盛誉。

他与帕莱斯特里那究竟是朋友还是师生现在缺乏文献的证明,不过在对位法方面两人却同时赢得了西方音乐史上复调音乐一代宗师的地位。1611年7月27日维多利亚在马德里去世。

1603年寡居多年的奥地利玛丽亚皇后在马德里去世,她是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的妹妹,1581年丈夫马克西米里安国王死后,她便回到马德里的皇家德斯卡萨修道院过起了隐修生活,而维多利亚当时恰好担任这座修道院的乐长。玛丽亚皇后是一位音乐修养深厚的贵妇,她的欣赏品味高雅,对音乐作品相当熟悉,作为皇后雇用的乐长,维多利亚创作了不少弥撒曲与其他宗教合唱作品。

在维多利亚的创作当中,最重要的宗教音乐包括:20部弥撒、44首经文歌、34首颂歌以及大量的圣母颂歌,在他的弥撒创作中,著名作品有《圣多米尼克弥撒》、《圣母颂弥撒》等。

巴赫和《B小调弥撒》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