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圣乐的讲义 > 第八讲 安魂曲Ⅲ 威尔第福莱与20世纪(第2页)

第八讲 安魂曲Ⅲ 威尔第福莱与20世纪(第2页)

欣德米特1945年完成的《当丁香花最后在庭院开放时》(WhenLilatheDooryardBloom’d)又名《献给我们所爱人的安魂曲》(ARequiemforThoseWeLove),欣德米特是为纪念一位自己敬仰的伟人而作。

欣德米特青年时代十分喜欢读弗兰兹·布勒翻译的惠特曼诗集,并且表示希望有朝一日能以其中的篇章谱写音乐。当1940年来到美国定居之后,欣德米特更加关注起惠特曼的诗歌,对于诗人那有力的、充满智慧的浪漫诗行,以及自由、狂放的诗歌格律益发敬佩。欣德米特的思想进步,面对纳粹在欧洲的暴行曾勇敢地挺身而出,因此他对“民主大本营”领袖的弗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特别推崇。当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去世的噩耗传来,欣德米特无比震惊与悲伤,他决心写一部作品以表达自己对最崇敬的政治家的怀念之情,欣德米特很自然地想起了惠特曼诗歌中作于1865年的一首名叫《当丁香花最后在庭院开放时》的诗,那是惠特曼为纪念同年4月15日遇刺的林肯总统而作,用在这里非常合适。布里纳认为这是一次超越时空的纪念,惠特曼的诗歌所提供的象征意义使欣德米特震动,他希望用安魂曲的名义来纪念罗斯福,而象征意义取自80年前的那段令人心痛的往事。[1]

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

1946年1月欣德米特开始作曲,3月20日钢琴谱初稿写成,4月20日配器总谱完成,首演前欣德米特为作品加了一个副标题《献给我们所爱人的安魂曲》。

对于《当丁香花最后在庭院开放时》的创作目的,欣德米特曾作过这样的阐述,“这是和平的颂歌,也是为从前的敌人,为今后永远的和睦相处”。1946年5月5日作品在纽约首演,欣德米特亲自指挥。

乐曲赏析:欣德米特《当丁香花最后在庭院开放时》

作品从一个升C调持续音结构的四音的庄严主题(a-c-f-e)开始,这个动机长度是九小节,缓慢的节奏令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葬礼的行进行列。

第二主题喑哑,低沉,虽然脱胎于第一主题,情绪上却稍许明朗些,使人感觉亲切、温暖。接着,男中音开始演唱惠特曼的诗歌,“当丁香花最后在庭院开放时,而那颗巨星又在夜空的西方殒落的时候,我悲痛,而且年年在春归时也一样悲痛”。接着是“年年归来的春天,你一定会给我带来三件东西,年年开放的紫丁香,西天殒落的星星,和我对我所敬爱的人的思念”。

惠特曼在这首长诗(共16节,非常难翻译)中抒发的不仅仅是切肤的悲痛,更多的是对生命的颂赞,对春天、对大自然周而复始的新陈代谢以及对自己美丽国家、城市的礼赞,合唱唱起这样的诗句,“看哪,既是肉体又是灵魂──这片土地,是我自己的曼哈顿,有教堂的尖顶,和闪烁而紧跑着的潮水与船只……看哪,那十分美好的太阳是这样宁静又傲慢,深浅两种紫色的清晨和拂来仅可感受的微风,那温柔、轻盈的不能以尺寸衡量的光亮,那普照并沐浴一切的奇迹,那已经达到顶点的中午,那即将到来的美妙黄昏,那受人欢迎的黑夜和星星,在我的城市上空照亮,包括人类和大地”。

我们不难发现,生与死的相互交织贯穿于这部作品的始终,同100年前的惠特曼不同,生活在20世纪的欣德米特对生活抱有的灰色看法使作曲家在作品中表现得忧心忡忡、矛盾重重。在接下来的“给所爱人的颂歌”里,欣德米特写的却是一段葬礼进行曲,这段现代音乐充满了刺耳的和声与无调性的技法,生与死的疑问深深地困扰着欣德米特,在他眼前仿佛出现了百年之前的南北战争场面,屠杀与嘶喊使他痛苦万分,合唱唱道:“这时被蒙蔽而失去视觉的眼睛重新睁开,面对着一幅幅图景构成的画卷。我侧身望去看见有许多军队,我像是在无声的睡梦中看见了千百面战旗,我看见它们经过战斗的硝烟,为流弹所洞穿,这里那里被举着穿过硝烟,被染上鲜血。”

生与死的悲剧和由此引发的种种苦难还在延续,此时,号角声起,有评论家称它为“伟大的召唤”,欣德米特在终曲之前写了一段出色的间奏曲,然后导入终曲,男中音唱起最后的诗行:“呈现在眼前的图景过去,黑夜在过去,我那些伙伴们紧握着的手在放松,胜利之歌,从死亡中得解放之歌,它覆盖大地,又充塞着开阔的天空,正像那天晚上我在僻静处听到的雄壮圣歌,在过路时我给你留下了紫丁香和心形的叶片……为了我衷心敬爱的那位死者,我的伙伴们,为了我毕生和各地所见的最甜蜜最智慧的灵魂,为了亲爱的他,紫丁香、星星和小鸟才和我的灵魂之歌交缠在一起,在芬芳的松树和昏暗的杉木林里。”

欣德米特加上了原诗没有的一句作为结尾:“我交付你一束有着心形叶瓣的紫丁香,我交付你,在盛开鲜花的庭院里,春天已经归来。”

作曲家最后使用的词是“Bloom”(盛开),生命的力量何在?我想,欣德米特在结尾处已经获得了满意的解决。

陨灭诗意的怅惘:《战争安魂曲》

布里顿

英国近代最伟大的作曲家布里顿在1962年12月完成了一部后来脍炙人口的《战争安魂曲》(WarRequiem),这部作品也是为了一段英国人不愿忘却的记忆而作。1940年11月15日,英国城市考文垂受到了德国空军的野蛮轰炸,在轰炸中圣米切尔大教堂被毁,这座教堂历史悠久,是沃维克地区大主教座堂,系英国新教名刹。考文垂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按照国际公约是不会遭到轰炸的,然而法西斯却对其进行野蛮袭击,原因是希特勒想向世人证明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毁灭任何英国目标,并且以此打击英国人民抗击法西斯德国的信心与勇气。

战后,圣米切尔大教堂重建,因为工程浩大,所以直到战后第16年方才完工,于是落成典礼成为当时英国一大盛事,作为英国当代最著名作曲家的布里顿受命为该教堂第一次献堂式作一首宗教合唱作品。布里顿很快就拿出了作品,就是《战争安魂曲》。

1962年5月30日,《战争安魂曲》在圣米切尔大教堂首演,盛况空前。两位主要独唱演员分别来自战争中的双方——英国与德国,两位本世纪著名的声乐大师同台合作,一方是英国男高音歌唱家彼得·皮尔斯,另一方是德国男中音歌唱家费舍尔·迪斯考,他们两人同台演唱的意义在于告诉世界,不论以何种理由来粉饰战争的目的,人类都应当永别战争。

《战争安魂曲》是布里顿最深情动人,也是最雄辩的作品之一,它不同于一般的安魂弥撒,因为它不仅使用了标准的安魂弥撒经文,还采用了经文以外的诗歌,作者是英国诗人维尔弗德·欧文(WilfredOwen),1919年诗人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年仅25岁。欧文是一位有才华的青年诗人,但因为战争而入伍,在停战前一周被杀害,他用自己的诗歌抒发了对战争的痛恨,诗歌告诫人们战争毁灭最多的是希望。布里顿自诩为和平主义者,对于选择欧文的诗歌为唱词,他在总谱的扉页上写道:“我的主题是战争,战争的遗憾。诗歌沉浸在悲悯的气氛之中,诗人能够做的也许就是警示他人!”

新建的考文垂教堂

乐曲赏析:《战争安魂曲》

整部安魂曲大致可以分成3个层次,独唱女高音与合唱担任普通弥撒经文的演唱;男高音与男中音扮演的两名战士演唱欧文的诗歌;童声合唱虽然演唱的也是拉丁文的弥撒经唱词,但他们那纯净透明的音色同成人合唱的厚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永恒安息》(Requiemaeternam)先是合唱低声的祈祷,钟声响起,乐队演奏出一段类似葬礼进行曲般的音乐,音量渐渐变弱,接着童声合唱进入,唱起了“主啊,锡安在赞美你”。突然,在竖琴琶音的引导下,男高音以快速、激动的情绪闯入,开始演唱欧文的诗歌(“为那些像牲口一样死去的人们鸣响的丧钟”)。最后,音乐复归于平静,合唱再次轻声吟唱“求主垂怜”。

2。《震怒之日》(Diesirae)该部分一开始就充满了不祥的气氛,加弱音器的铜管在弦乐类似葬礼进行曲般沉重的节奏音型下吹奏起伤感的旋律。随后音乐进入了一个小的**,男中音开始演唱欧文的诗句“号角声起,黄昏是那样悲哀”,女高音独唱接着唱道:“看哪,那记载一切的书已经到来,将要根据那书中记载的来审判”,这段旋律缓慢,庄严。合唱轻声唱起请求上帝宽恕的词句,不久平静的气氛被男低音粗暴的声音打断,男中音则唱出宽广舒缓的歌调:“慢慢抬起你长长的黑色手臂”,这段如同诅咒般的向上帝的控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钟声再次响起,合唱以平静的和弦结束了《震怒之日》。

3。《奉献经》(Offertorium)在管风琴琶音的伴奏下,童声合唱唱起祈祷的歌词:“主耶稣,荣耀的王,请拯救你在地狱里苦苦挣扎的信徒吧!”合唱团则轻声答道:“请允许伟大的圣马可引领他们走进神圣的光。”这里有一段富于活力的赋格。接下来的**是男高音与男中音独唱,他们一起演唱欧文的诗歌,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有关先知亚伯拉罕典故的诗,布里顿在这里将童声合唱团演唱的拉丁文与男声独唱的英文诗歌结合起来,童声代表在战争中被屠杀的无辜者。

4。《圣哉经》(Sanctus)女高音唱出庄重、堂皇的“圣哉、圣哉、圣哉”,而细分为八个声部的合唱则应以“赞美你,至高无上的主”,接着,铜管与木管乐器分别加入,辉煌的音响效果渐渐将乐章推向**。当赞美声渐渐消隐,女高音开始演唱《降福经》,在合唱欢乐的颂赞之后,男中音用绝望的情绪唱起欧文的诗句:“光阴的鼓点响起又停下,撤退的号角声悠扬,这些尸体还能复活吗?”与乐章开头的情绪完全不同,这个乐章是在悲凉的气氛中结束的。

5。《羔羊经》(AgnusDei)首先是男高音独唱描绘了耶稣的受难与背叛耶稣的门徒们,合唱则唱起副歌:“上帝的羔羊啊,他赦免人间的罪,赐我们以和平”,音乐是516拍,非常缓慢。

6。《拯救我等》(Liberame)终曲开头是进行曲般的节奏,异常缓慢,不久音乐渐渐加速,力度变强,女高音与合唱唱起标准经文:“主啊,请将我从死亡之中拯救”,音乐达到**。当激动的情绪渐趋平复之后,男高音与男中音扮演两位已经死去战士的对话:“看来我业已逃离这战场,来到这深深的幽暗的地下……”最后,所有声部都加入了进来,两位战士反复唱起:“现在让我们安息吧!”合唱则呼应以虔诚的祈祷:“愿他们安息,阿门!”全曲在安详的F调和弦上从容地结束。

[1]林肯总统于1865年南北战争期间遇刺身亡,同样是在胜利在望的时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