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色彩变得暗淡起来,调性从降E小调和降A小调变成了降C小调,三重唱重新出现,3位天使陈述了万物发展的规律,出生、死亡以及复活,由此情绪才变得欢快起来,接着合唱《而今伟业已然成就》(dasgrosseWerkvolle)出现了,海顿将以前出现过的合唱主题加以发展,形成了辉煌、壮观的效果,这段合唱是海顿经典创作之一,第二部分就在宏大的合唱高歌“哈里路亚”的双重赋格段中结束。
第三部分从乐队E大调缓慢的间奏开始,乌列尔紧接其后演唱了一首宣叙调,这段唱词出自斯威滕的手笔,文词十分优美:“蔷薇色的彩云在天边摇曳,在轻柔美妙的音乐声中,美丽的早晨苏醒,从苍穹、向着大地,传来和谐悦耳的乐音。看哪,一对幸福的夫妻,携手漫步!……”
第30曲是《创世记》里最动人,也是最重要的重唱,最初的两个人亚当和夏娃互诉衷肠,表达爱慕之情,这段类似歌剧中爱情二重唱的段落在弦乐低沉温柔的伴奏中进行,音乐写得非常缠绵。穿插在二重唱里的是代表天使们的合唱,“向你欢呼啊,创世主的神,欢呼啊”(HeilDir,OGott,OSchopfer,Heil)。
这段重唱表现的是天堂乐园中的美景,海顿却不甘于仅仅描绘天国的圣洁爱情,他更喜欢世俗的恋情。第31曲是亚当的宣叙调,热情的丈夫对妻子说:“神要我们做的,就是共同谋求幸福……来吧,来吧,跟我来吧!我将引领你!”(Erkedudann,rechlichGluckderHerru…Komm,Komm,flgemir!Ichleitedich!)夏娃回答:“你,是我的创造者[1],我的盾、我的保护,我的一切。”(Odu,furdenichward!MeinSchirm,meinSchild,meinAll!)如此热烈,一往情深,这已经是一对人间夫妇的对白了。
第32曲又是一段二重唱,亚当先唱:“温情的妻子啊!”(HoldeGattin),夏娃接着呼应,调性是降E大调,抒情的慢板,旋律朴素,寥寥数笔勾勒出亚当与夏娃在天国乐园海誓山盟的场景,令观众陶醉不已。在乌列尔唱了一段祝福的宣叙调(第33曲)之后,作品在一首辉煌的合唱与四重唱之中结束,海顿使用了降B大调,合唱团用强劲的高音宣告创世伟业的成功,从行板转到快板之后,合唱的力度不断增加,最后,在全体演员高唱“阿门”的颂赞声中,《创世记》结束!
从贝多芬到门德尔松
海顿的学生贝多芬并非虔诚的宗教徒,他总是把庄严弥撒或者清唱剧写得十分交响化,1803年,贝多芬仅仅用了几星期时间就完成了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Chirstusam?lberge),同年4月5日作品在维也纳维登剧院首演,《基督在橄榄山》也是贝多芬唯一的清唱剧,脚本出自一位同时代的诗人弗兰兹·胡拜,情节则来自《圣经》中耶稣受难的故事,讲述了耶稣在橄榄山上向上帝祷告直到在克希玛尼被捕。在乐队方面,贝多芬排出了一个古典时期晚期较常见的配置——2支长笛、单簧管、巴松管、圆号、长号(高音、低音各1支)、大号与弦乐,少了双簧管和小号。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此后一年之中,《基督在橄榄山》相继上演了4次,这在当时已经是不错的纪录了。但《基督在橄榄山》却不是贝多芬最成功的创作,时至今日,它的演出机会已经是微乎其微了。
清唱剧起源于意大利,18世纪盛行于英国,有不少人认为欧洲其他国家的清唱剧创作较少,让-雅克·卢梭就在《音乐辞典》中就说法国没有清唱剧作品。其实,这种说法太武断了,柏辽兹的老师让-弗朗索瓦·勒絮(Jean-FrancoisLesueur,1760—1837)就写过清唱剧,而柏辽兹在1850年也创作了宗教题材的清唱剧《基督的童年》(LénfanceduChrist)。起先,柏辽兹只是完成了后来《基督的童年》的一部分《逃往埃及》(LaFuiteee),1850年11月12日《逃往埃及》在巴黎首演,柏辽兹竟然声称《逃往埃及》来自巴黎圣夏皮尔大教堂修缮时发现的一份古代手稿,作者名叫皮埃尔·杜克,因为采用的是古代记谱法,所以由他识别整理后形成了现在的作品。直到2年之后,1852年柏辽兹才出面澄清了自己的欺骗行为,并准备在《逃往埃及》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扩充为一部规模较大的戏剧清唱剧,1853年柏辽兹写出了《抵达撒伊斯》(L’ArriveeaSais),第二年他又为作品增加了一个前奏曲《希罗德之梦》(LeSonged’Herode),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作品,柏辽兹将标题定为《基督的童年:神圣三部曲》。1854年12月10日《基督的童年》在巴黎首演,就在作曲家51岁生日前不久。《基督的童年》共有7个独唱角色,包括叙述者(男高音)、玛丽(女高音)、约瑟(男中音)、希罗德(男中音)等,因角色众多,所以在法国也有穿戏装的歌剧版本上演。
在德国、奥地利,创作宗教题材清唱剧的作曲家不多,比较出名的作品有门德尔松的《圣保罗》(St。Paul)和《以利亚》(Elijah)。作为一个出生在犹太家庭的孩子,门德尔松从小就笃信宗教,在他心目中神永远是完美的,因为他始终是个幸运儿、一个欢乐的孩子,因此朴素的想法使他有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气质,自然对宗教合唱充满了兴趣。门德尔松的祖父摩西(Moses)是他那个时代出名的哲学家,而他的父亲亚伯拉罕则是汉堡一位富裕的银行家,虽然改宗信了新教,但家庭的犹太背景依然使门德尔松对宗教有一种民族特有的执著态度。门德尔松与姐姐芬尼(Fanny)的姐弟感情笃深,童年时代几乎形影不离,这种对家庭的依恋使门德尔松的性格异常细腻、敏感。
17世纪绘画中的使徒保罗
关于选择《圣保罗》这一题材,现在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因为保罗是一位出名的改宗者,他原先是犹太人,后来却信奉了基督教,而门德尔松的家庭背景也是从犹太教改宗基督教的,因此门德尔松会选择这个题材。另一种说法认为这样的选择来自门德尔松的梵蒂冈之旅,在那里他看到了拉斐尔创作的关于圣保罗的著名油画,深受感动从而决心以此为题创作。1834年3月门德尔松在莱比锡开始着手创作《圣保罗》,直到1836年4月18日才完成了《圣保罗》,5月22日《圣保罗》在杜塞尔多夫的莱茵音乐节上首演,结果并不成功。虽然像舒曼这样门德尔松的死党写了热情的评论赞颂《圣保罗》是“今日的宝石”,但门德尔松很快就从虚幻的成功假象中清醒了过来,首演后不久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这样写:“从《圣保罗》里学到了许多,我热切地希望在我的下一部清唱剧里做得更好……”保罗是《圣经》中的人物,耶稣升天之后,向他显现真相,并直接选他为圣徒。保罗生于小亚细亚的大数城,本名扫罗(Saulos),早年在耶路撒冷学习,是个虔诚的犹太教徒和狂热的法利赛人[2]。曾参与迫害基督徒,并到大马士革逮捕耶稣,有一天突然被强光照射,耶稣出现在光里,要他停止迫害基督徒,遂改信耶稣基督。受洗后在大马士革传教,犹太人通缉他,他逃往耶路撒冷改名保罗传教,最后被罗马皇帝尼禄处决。
《以利亚》的创作整整花去门德尔松10年时间,1836年《圣保罗》上演之后门德尔松就萌生了创作类似的新的清唱剧的念头。同年8月12日门德尔松给住在伦敦的一位忘年交卡尔·克林格曼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准备创作一部新的取材于《圣经》中的著名人物的清唱剧并希望克林格曼写脚本,但克林格曼对这个计划反应冷淡,于是门德尔松暂时打消了马上动笔的念头。从一开始,门德尔松就考虑从圣经人物中选择一个众所周知的人物作为题材,当时他比较倾向的有以利亚和彼得,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最终选定了以利亚。从1838年的一封书信里我们可以窥视到门德尔松之所以选择以利亚的原因,信中作曲家写道:“我之所以选择以利亚,因为他是一位先知,也是今天我们所热切企盼的人物,他热诚,忠实,富于献身精神,同时又疾恶如仇,勇于惩罚那些背弃主的暴民……他一个人与整个世界斗争……而且以利亚还充满了迷人的悲剧英雄气质。”
以利亚
门德尔松大概是从1846年1月开始创作《以利亚》的,虽然他的工作速度异常迅速,但预定好的时间表却令他没有一刻休息的机会,8月11日门德尔松终于完成了《以利亚》,离预定的首演时间仅仅还有2周,1846年8月26日《以利亚》在伯明翰首演,门德尔松亲自指挥,这一时刻也是门德尔松一生事业的又一里程碑,自从亨德尔《弥赛亚》首演之后,已经很少再见如此热烈的清唱剧首演场面。观众对这部作品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响应,当时听宗教清唱剧中间鼓掌喝彩的情况很少,而《以利亚》却是一个例外,观众不等一曲终了就喝起彩来。应观众的强烈要求,门德尔松只能指挥《以利亚》第8部分的4首合唱与4首咏叹调重新再演一遍,不同于歌剧,这种重演的现象对于清唱剧是非常罕见的。《以利亚》由4位独唱演员(分别扮演9个人物)、8混声合唱团与乐队组成,《以利亚》的规模宏大,所涉及的故事包括:预言上帝降下的干旱之灾、使寡妇的儿子死而复活、与太阳神的斗争及求下甘霖、被以色列的王迫害以及最后升至天堂,等等。
宗教题材清唱剧的衰落
李斯特油画像
19世纪中叶,另外一位比较出名的宗教题材清唱剧作曲家就是李斯特,这大概与晚年的李斯特对宗教十分虔诚有关,后来他还成为正式的神职人员。1857年,李斯特在阿什指挥了柏辽兹《基督的童年》,触景生情的李斯特燃起创作宗教清唱剧的热情,他向情人塞因-维特根斯坦公主**心事,公主敦促李斯特与一位名叫科内利乌斯的年轻作家合作,但这个计划由于李斯特生病流产了。同年,李斯特在修养期间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清唱剧《圣伊丽莎白轶闻》(TheLegeh)。然而就在《圣伊丽莎白轶闻》写完后不久,李斯特的女儿布兰丁突然去世,她才刚刚结婚,非常年轻,这件事对作曲家的打击很大,李斯特在所有子女中最疼爱的就是布兰丁,这种喜爱不仅是父女的天伦之爱,更是他对布兰丁天资聪慧的喜爱,这种感情超过他对另一个女儿科西玛的喜欢。女儿不幸去世增添了李斯特对死亡与复活题材的思考,在无限惆怅中李斯特加快了谱写清唱剧《基督》(Christus)的步伐。《基督》的大部分谱曲工作都是在罗马完成的,从1864年10月18日起,李斯特住进了摩德纳的修道院,他为自己选择了僻静的小屋居住,这里远离尘世的喧嚣与无休止的社交应酬、逢场作戏,每天清晨,李斯特都要到修道院听日课,并且从不放弃望弥撒的机会,在这更接近上帝的所在,李斯特心平气和地为上帝写音乐。不久李斯特先生成了李斯特神甫,这小小的鼓励使他加倍虔诚地面对宗教。李斯特选择的唱词来自《马太福音》,全剧共分3大部分:(1)圣诞清唱剧;(2)主显节之后;(3)受难与复活。但李斯特创作《基督》的时间却相当漫长,这恐怕与当时他平和的心态有很大关系,直到1866年10月李斯特才完成作品,1867年李斯特以《基督》的第一部分《圣诞清唱剧》参加了罗马纪念圣彼得殉教1800周年纪念活动,此后李斯特将《基督》束之高阁,1873年5月29日《基督》的全剧才在魏玛首演,李斯特亲自指挥,当日参加魏玛演出的嘉宾中就有瓦格纳与妻子科西玛,李斯特与仅仅小2岁的新女婿之间的那些矛盾也随着作品演出的欢快气氛而烟消云散。同年11月9日,汉斯·里希特在布达佩斯指挥了《基督》,作品得到各方好评,李斯特没有忘记祖国匈牙利,他为作品写了题献“我是你的,我的荣誉归于你,我永远属于匈牙利”。
19世纪60至70年代,法国作曲家弗兰克也曾创作过宗教题材的清唱剧,1872年弗兰克成为巴黎音乐学院管风琴教授,同年他创作了清唱剧《赎罪》(Redemption),首演的情况非常凄惨,观众少得可怜,事后评论也颇多微词。从此,弗兰克有生之年作品演出机会不多,以致最后为了安慰老师,他的学生们自己掏钱办音乐会,结果观众寥寥,令弗兰克伤心不已。在此之前,弗兰克还创作过一部宗教题材的清唱剧《八福》(Lesbeatitudes)。
弗兰克选择“八福”这样一个冷僻的题材作脚本决非偶然,其实非常符合他的个性,他不喜欢随潮流而动,爱好反其道行之。对于《八福》的创作时间,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大约是1869年前后,完成于1872年或者1873年;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是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前写的,不久他就开始着手写康塔塔《赎罪》,暂时放弃了《八福》的创作,直到1879年作品才告完成。
弗兰克
1879年,弗兰克邀请了少数朋友到家中听《八福》的排练,他的学生担任合唱声部,弗兰克演奏钢琴代替乐队伴奏。当天晚上的预演情况非常差,不少人没看完演出就提前退场,少数坚持到底的人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第二天报纸的报道充满讥讽,如“(《八福》)恐怕是贝多芬以来最长的作品”、“弗兰克向人们展示了《圣经》中的‘八福’,但没有哪一个乐章让我们感到快乐……多么痛苦!”1879年2月20日《八福》在圣米歇尔大教堂正式公演,但乐队部分还没完成,还是采用管风琴伴奏。
1887年,学生丹第等人为了安慰自己的老师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音乐会,在音乐会上演出了《八福》中第3与第8首歌曲。从此直到去世,弗兰克再也没能听到过《八福》的演出,1891年6月15日管弦乐伴奏的《八福》在第戎正式演出,那时弗兰克已经去世半年有余。
所谓“八福”,在中国以前翻译成“真福八瑞”,语出《圣经·马太福音》,耶稣说有八类人可在天堂享受恩宠与真福,他们分别是:(1)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的;(2)哀痛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3)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4)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5)怜恤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6)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7)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8)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进入20世纪之后,宗教题材清唱剧的创作越来越少,比较著名的比如埃尔加的《基督使徒》(TheApostles,1903)、奥涅格的《大卫王》(KingDavid,1921)以及潘德雷茨基《乌特伦亚》(Utrenja)等,其余如普罗科菲耶夫、萧斯塔科维奇等人的作品大多为世俗题材,与宗教无关。
[1]《圣经》上说夏娃是上帝取下亚当的肋骨做成的,《创世记》第2章23节经文上记述亚当曾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来的!”
[2]法利赛人(Pharisaios),意思是“隔离者”,公元2世纪前后犹太教的一个流派,主要由一些知识分子和律法研究者组成,强调维护犹太教传统和生活规范,主张犹太教徒应当与异教徒隔离,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