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受难曲Ⅲ:19、20世纪
19世纪中叶之后,欧洲创作受难曲的风气渐渐衰弱,即便是新教国家的创作也在减少,原因恐怕在于受难曲说教的意义比较大,容易篇幅过大,造成演出困难,而且,巴赫等人的经典作品树立的巅峰难以逾越。
进入20世纪,真正意义上的受难曲创作已经很少,许多作曲家只是假托受难曲的标题来表达自己的音乐理念(真正意义上的讲述受难故事的宗教清唱剧也已经很少)。在有限的几部名作中,以瑞士作曲家马丁的《各各它》比较为人所知。弗兰克·马丁,1890年9月15日生于瑞士西部名城日内瓦。他的游学经历很广,先后在日内瓦、苏黎世、罗马、巴黎,此后他一度与雅克-达尔克罗兹合作,推广后者发明的独特的节奏教学法。在1946年退休之前,马丁完成了相当数量的创作,他的一些管弦乐作品使他跻身于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行列。马丁的作品自然、纯朴,没有人工矫饰的痕迹,他崇尚一种接近大自然的浪漫主义,在生活中寻求真谛,他的音乐风格细腻、优美,有人比喻他的管弦乐织体如同水晶般剔透。
《忏悔录》的作者奥古斯都
1945年与1949年马丁先后完成了两部非常重要的合唱作品,《和平时世》(InTerraPax)与《各各它》(Golgotha)。就在完成《和平时世》后不久,马丁便开始着手创作下一部作品,这件工作大约花去了作曲家三年的时间,他1945年在日内瓦动手作曲,直到1948年6月才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定稿,1949年4月29日《各各它》在日内瓦首演,仍然由瑞士法语区管弦乐团伴奏。
《各各它》全曲演出大约需要85分钟,分为两个部分,合唱团则被细分为八个声部,独唱角色包括女高音、女低音、男中音和男低音,这符合马丁早期作品的一贯编制。《各各它》的脚本由作曲家亲自从《圣经》相关章节以及圣奥古斯丁[1]的言论中选择,中心命题就是Passion——受难,耶稣被钉十字架和基督之死。
《各各它》一开头就是圣奥古斯丁《忏悔录》[2]中的一段,面对上帝与耶稣的画像,圣奥古斯丁正在虔诚地忏悔,接着,独唱男低音扮演的福音史家角色开始叙述:“耶稣用自己的方式[3]走向耶路撒冷。”(ejesusaitapprotdeJerusalem。)这时合唱进入了,人们在圣城里为耶稣祝福,他们兴奋地高喊着:“和撒那!”[4]人们把树枝铺在路上,手中挥舞着棕榈叶子,合唱齐声高唱:“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Benisoitleroi),独唱者们也加入到欢乐的合唱之中,欢庆基督的降临。
接着,独唱男高音接替男低音扮演叙述故事的福音史家角色,此后,独唱男低音就出任耶稣的角色,依照巴赫以来的传统,乐队在耶稣演唱时只使用最低限度的和弦伴奏,耶稣的话语一般都言简意赅,这样就形成了简洁、明快的效果。这时,神秘的事情发生了,人们听到来自天国的召唤——在乐队空弦五度的伴奏引领下合唱团轻声齐唱,耶稣向人们解释说那是即将到来的末日审判,“那是关于我的,到那时我必在这大地上复活……”(Etpourmoi,quandj'auraieteelevedelaterre…)合唱团缓慢、庄重地应答,气氛类似众赞歌,这段唱词出自圣奥古斯丁的《沉思录》。
卡拉瓦乔的名画《逮捕耶稣》
下面的场面同样出自奥古斯丁的手笔,我们不妨称它是“圣殿中的争论”,一群伪善的法利赛人围住耶稣,向他提出质问,打断他的布道,“耶路撒冷,你常常杀害先知,他们必向你投来石块”(Jerusalem,toiquitueslesprophetes),这段演唱将第一部分推向**。耶稣又向人们预言(通过独唱女高音温柔的声音)自己将在人间消失,直到重新恢复无上的荣耀。
“最后晚餐”的场面到来了,男高音继续扮演福音史家的角色,他向人们叙述了犹大出卖老师的经过以及耶稣让门徒分食无酵饼和酒的事情。接下来的场景是“克西玛尼祷告”,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夜耶稣向上帝忏悔自己的软弱,当他三次发现门徒竟然沉睡不禁伤心难过,最后他战胜了恐惧,两位女低音演唱起耶稣的话语:“时候到了,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
独唱男低音交代了犹大的背叛和耶稣的被捕,独唱男高音和女低音唱出了最后的词句:“当下,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Alorslesdisciplesl'abase)。整个第一部分的结尾采用了圣奥古斯丁《沉思录》中的一段,独唱与合唱相互配合唱起歌颂救世主的歌曲,乐队以进行曲的音型加以伴奏。至此,第一部分完成,根据马丁手稿上的记载完成日期是1946年1月5日,因此第一部分实际创作时间很短,远比后来的第二部分写得顺利。
第二部分从一段弦乐伴奏之上大管的沉闷独奏开始,气氛非常阴暗,独唱女低音进入,接着是合唱的应答,词句虽然优美,音调却十分凄凉,他们唱起“我欲举目四顾群山”,这段歌词同样出自圣奥古斯丁的《沉思录》,合唱团在这里被细分成八个声部。
此后,耶稣来到大祭司面前,在这段音乐中我们同样可以听到马丁在手法上介于歌剧与清唱剧之间的处理方法,这种风格比普通清唱剧更加强调戏剧性,但又不同于歌剧。男声合唱担任叙述者的角色,他们描述耶稣在该亚法那里受到指控的情况,这里有一个非常戏剧性的异常激烈的场面,大祭司该亚法问耶稣:“你什么都不回答吗?”(urien?)耶稣沉默不语,接着该亚法问他是否是神的儿子基督,那位救世主,耶稣平静地回答:“你说是,我便是!”(Tul’asdit:jelesuis),这句回答最终决定了耶稣的命运,大祭司控告耶稣说了僭妄的话,必须处死,男高音描绘了该亚法撕裂自己衣服的场面,男低音重复着人们对耶稣的指控,四声部的男声合唱描绘众人向耶稣吐口水的狂暴情形,集体暴力终于战胜理智,促使人们决定把耶稣送到总督彼拉多那里,经过所谓审判然后处死。
基督在该亚法面前
下一个场景的标题是“耶稣在彼拉多面前”,男高音演唱彼拉多的话,他讯问耶稣是否是犹太人的王,此后,扮演彼拉多与耶稣的声部作了一个转换,男低音扮演彼拉多,而耶稣由表现力更加丰富的男高音扮演,如此处理更像是一部歌剧了。戏剧性的场面再次出现,按照惯例彼拉多可以在犹太人的节日里赦免像耶稣这样被控有罪的囚犯,但疯狂的民众拒绝了总督的提名,这个场景极富戏剧性,合唱团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表现人们无法控制的兽性,任何一位清唱剧作曲家都是不会放过这种可以大大抒发自己情绪的地方,马丁也不例外,他将合唱团细分成8个声部,加强了力度(总谱上的表情提示是“尽全力”)。最终,彼拉多赦免了强盗巴拉巴斯,士兵们将耶稣捆绑起来,戴上荆棘编的冠冕,准备钉上十字架。
各各它受难的场景包含两个部分,先是合唱,为了增加悲剧效果,作曲家特意去掉了女高音声部,合唱担任叙述者的角色,耶稣先后唱出了临终七言中的三句:“妇人,看你的儿子!看你的母亲!”(Femme,voilatonfils!Voilatamere!)“我渴了!”(Jaisoif!)“一切结束了!”(toutestapli!)最后,在阴郁的气氛中,独唱男高音唱了结束该部分的优美咏叹调《啊,我的神,啊,上帝……》(Omomondieu。。。),这段唱词同样出自奥古斯丁的手笔。
终曲合唱的篇幅非常大,而且,在这一章节中马丁好像要向人们证明自己是一位20世纪的作曲家,对于现代和声并非缺乏常识,于是我们不难听到刺耳尖利的音响效果,女声合唱独自对抗着愤怒的合唱团,最后,音乐回到了人们熟悉的凯旋与胜利的调性——D大调,作品在辉煌的合唱《至高无上的光明》(Lumiereessesouveraine)中结束。
马丁之后,多少有些令人意外,在美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合唱音乐作曲家——汤普森(RandallThompson),他1899年4月21日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大学与伊斯曼音乐学院,并且受教于布鲁赫(Bloch,E。)。1948年汤普森被聘为哈佛大学音乐教授,此后他在该校任教直到1966年退休。1984年7月9日汤普森卒于波士顿。作为一位出生在纽约的美国本土作曲家,汤普森并没有为自己的音乐贴上任何“美国”的标签,相反,他更希望自己的创作为全世界最大多数的人们所接纳。当汤普森的《第二交响曲》与《第三交响曲》出现在美国许多交响乐团的音乐会节目单上的时候,他的合唱音乐作品早已名闻全美,近代音乐史家对汤普森的合唱给予极高评价,其中最出色的作品包括:《大卫临终之言》(1949)、《安魂曲》(1958)和《圣路加受难曲》(1965)。
汤普森
彼得三次不认耶稣
汤普森的《圣路加受难曲》系受波士顿亨德尔与海顿研究会邀请而作的,1965年3月28日在该协会成立150周年庆典大会上演出,被认为是作曲家合唱音乐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