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康塔塔Ⅱ:巴赫的同时代人、门德尔松和20世纪
巴赫的同时代人:泰勒曼、格劳普纳
泰勒曼
泰勒曼(GePhilippTelemann)应当算是巴赫、亨德尔、拉莫与维瓦尔第的同时代人,尽管在今天我们对于泰勒曼的认识与当时人们的看法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的事实便是泰勒曼是一位成功的作曲家、18世纪卓有成就的音乐大师,也是世界音乐史上最多产的作曲家。
1681年3月14日泰勒曼生于马格德堡,因为自幼父亲早亡,家境十分贫寒。泰勒曼是个非常勤奋的孩子,他完全依靠自学完成了音乐教育,他经常研究吕利、康普拉等人的作品以达到学习与借鉴的目的。年轻时泰勒曼就以精湛的管风琴演奏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18世纪初他活跃在莱比锡、艾森纳赫等地,并担任了当地音乐方面的职务,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巴赫并与之成为好友,泰勒曼还是巴赫的次子卡尔·菲立浦·埃曼努尔的教父。
1712年,他成为法兰克福宫廷乐长,后来来到汉堡,担任了当地五所大教堂的音乐指导,在汉堡他一直住到1767年去世,享年86岁。
泰勒曼一生作品数量惊人,超过大多数同时代作曲家。12岁时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歌剧,而在此后几十年间他先后写出了44部歌剧,其中包括名作《平皮诺内》(Pimpinone,1725)和《苏格拉底的耐心》(DergeduldigeSokrates,1721)。除了歌剧,泰勒曼还创作了大量协奏曲、器乐组曲和序曲,另外他的室内乐作品数量也创了纪录,他谱写过当时流行过的各种配置、各种乐器、各种体裁样式,内容之丰富简直可以看作是18世纪室内音乐大全,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室内乐团演出这些作品。
泰勒曼的合唱作品数量同样使人吃惊,他写过23部宗教康塔塔、70部以上的世俗康塔塔、15部弥撒、46部受难曲和35部清唱剧。泰勒曼同巴赫一样是当时著名的复调大师,他的合唱作品透射出娴熟的技巧和深刻的乐思。泰勒曼的受难曲同巴赫的创作思想不同,与巴赫相比,泰勒曼显得有些过分简单,他更加强调的是受难曲的戏剧表现力,特别是叙述故事的功能,在泰勒曼的受难曲里较少抒**感的众赞歌与咏叹调,更多的是那些给人压力、让人思想紧绷的受难故事。
泰勒曼与巴赫一样都曾经写过教会年使用的整套教堂康塔塔,[1]其中以1716至1717年的康塔塔集最出名。当时,泰勒曼是法兰克福的乐长(1712—1721),指挥着教堂的合唱团,因此,需要为城里的几座教堂创作成套的教会年康塔塔。在他担任乐长期间,泰勒曼为法兰克福至少写了够用5年的宗教康塔塔。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泰勒曼《1716—1717康塔塔年集》的列表中知晓一个教会年使用康塔塔的数量和时间。
表10-1
续表
续表
格劳普纳1726年的康塔塔手稿
与泰勒曼同时代以创作康塔塔而闻名的是德国古钢琴家、作曲家克里斯托弗·格劳普纳(ChristophGraupner,1683—1760),也以创作康塔塔而闻名。他出生在萨克森,原先在莱比锡大学学法律,但同时跟库瑙(JohannKuhnau)学习音乐。1705年,格劳普纳离开莱比锡到汉堡歌剧院当古钢琴手(在汉堡他结识了亨德尔),同时也开始写歌剧。1709年,格劳普纳获得了黑塞—达姆施塔特宫廷的职位,两年后成为宫廷乐队的乐长,此后他一直生活在达姆施塔特,晚年失明。他一生创作过1418首宗教题材的康塔塔,数量巨大,而且对巴赫的创作不无影响(1723年巴赫才接替格劳普纳的老师库瑙在莱比锡的职位,而此前争夺这个职位的就包括了泰勒曼和格劳普纳),著名音乐学家亚伯拉罕认为:“格劳普纳的‘啊,上帝和我主’(1711)包括一首咏叹调,甚至可被认为是巴赫的作品。”
门德尔松和《颂赞歌》
巴赫之后,像他那样创作大量康塔塔的作曲家在音乐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在浪漫主义时代,康塔塔渐渐演变成节日、庆典音乐作品常见的创作体裁,而宗教题材的康塔塔作品也变得与清唱剧很难划清界限,创作数量也有所减少。
1840年,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为莱比锡庆贺活字印刷发明400周年创作了一首名为《颂赞歌》(Lobgesang)的庆典康塔塔,当时,门德尔松担任著名的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指挥。
1839年时的门德尔松
《颂赞歌》的创作故事听上去更像是门德尔松先准备写一部交响曲,事实上有史料认为门德尔松写成了3个乐章,但似乎他并不满意,决心把原来的稿子修改成合唱与乐队的作品。门德尔松在1838年至1839年前后的一些书信似乎证明了这种猜测,在信里他说正着手谱写一部交响曲,关于这部交响曲我们还知道内容有关《圣经》,因为从舒曼的言谈中可以得悉门德尔松正在创作一部“关于诗篇的东西”。实际上《颂赞歌》的副题也告诉我们同样的信息,那标题是“EineSymphoenaderHeiligenSchrift”(以《圣经》的一些篇章创作的交响康塔塔)。1840年9月23日,《颂赞歌》在英国的伯明翰首演,门德尔松亲自指挥,此前的排练据说“从清晨到午夜”,门德尔松的残酷排练使演员们苦不堪言,同时,作品的一些瑕疵也令门德尔松头痛不已,他至少两次修改了原稿,但首演的情况还是不甚理想。懊丧的门德尔松回到莱比锡重新修订了《颂赞歌》,同年12月8日新版的《颂赞歌》在莱比锡的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出,一年后再次修改的《颂赞歌》在英国上演,那时门德尔松已经把他称为“一部宗教清唱剧”了。
《颂赞歌》分为11曲,开始就是一段漫长的序曲,使人不免联想到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写得比较出色的是其中谐谑曲的部分,显得生气勃勃。
正式开场的大合唱是《所有生者与死者,颂赞主》(AlleswasOdemhat,obedenHerrn),独唱女高音紧接着有一首咏叹调《颂赞主》(LobedenHerrn),此后的女高音重唱《我期待主》(IchharretedesHerrn)由合唱众赞歌伴随,接着的一首男高音咏叹调《死神的镣铐环绕了我》(StrickedesTodeshattenunsumfangen)难度很高。
门德尔松在作品中还使用了一首著名的路德派众赞歌《用我们的心、嘴和手感谢我们的天主》(alleGottmitHerzen,MundundHanden),最后整部康塔塔在辉煌的赞美大合唱与乐队交相辉映中结束。
英国的康塔塔
约翰·斯坦纳
也许是因为19世纪康塔塔的作曲需要遵循较为严格的规则,所以,像舒曼、柏辽兹这些作曲家都没有创作过出名的宗教题材康塔塔。不过,由于有着宗教音乐的创作传统,19世纪的英国依然有较多的宗教康塔塔创作,比较出名的有英国作曲家斯坦纳的康塔塔《耶稣受难》(TheCru),过去翻译为《十字架康塔塔》。斯坦纳7岁就进入圣保罗大教堂成为唱诗班童子,后来考入牛津大学基督学院,并创建“牛津爱乐协会”。1881年起斯坦纳担任英国国立音乐训练学校校长,1889年被牛津大学聘为音乐教授。《耶稣受难》作于1887年,是斯坦纳作曲黄金时期的代表作,曾经在英国盛极一时,脚本作者辛普森根据《圣经》节选了部分唱词,其余部分出自辛普森的手笔,这部康塔塔有一个特点,其中5首众赞歌的段落允许教徒一起参与演唱,这样做更加符合宗教仪式的需要,不过,在音乐会演出中没有这样的规定。
此外,英国近代作曲大师沃汉·威廉斯也醉心于宗教音乐创作,沃汉·威廉斯性格内向,他喜欢自省、独立思考,对于宗教神秘主义他也抱有浓厚兴趣,这些都影响到他的创作,尤其是他对宗教合唱音乐的特殊偏爱。沃汉·威廉斯创作过许多宗教合唱音乐作品,比较出色的小品比如:《降福经》[2](1930),编制为女高音、合唱与乐队;《5首神秘的歌》(5Mystigs,作于1906年,1910年修订),编制包括男中音、合唱与乐队。大型合唱作品有:《G小调弥撒》,作于1920年,编制包括两支大型合唱团、四位独唱演员与乐队。
沃汉·威廉斯的铅笔肖像
而沃汉·威廉斯的最后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就是圣诞康塔塔——《今朝》(Hodie),作于1953年,全曲共分为16段,合唱担任众赞歌,有一个说白的福音史家角色,这些令我们不禁想起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作曲家再次从《圣经》中寻求灵感,特别是《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他还选择了弥尔顿的诗歌《圣诞节晨颂》(Hymnofativity)以及同时代一些诗人的作品。1954年9月8日《今朝》在温彻斯特大教堂首演,82岁高龄的沃汉·威廉斯亲自指挥。作品的优美旋律与那种冥想的气质令人觉得有份莫名的伤感涌上心头,垂垂老矣的大师似乎沉浸在音乐中思考着末世的情境。
同样是英国人的沃尔顿,在1929年也完成了一部取材于《圣经》故事的康塔塔《伯沙撒王的盛宴》(Belshazzar’sFeast),这部作品不仅是英国近代合唱音乐的经典作品,也是20世纪合唱音乐的精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