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圣咏又出现了变化和扩展的形式,这就是附加段和继叙咏,这些扩展形式对于中世纪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附加段(Tropes)与继叙咏(Sequences)是圣咏的两种扩展形式,即采用不同方式对圣咏进行装饰。附加段是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基础上附加进新的材料,大多用于日课,而继叙咏则多用于弥撒,一般来说接在“哈利路亚”之后,先是在“哈利路亚”的基础上花唱,最后则独立形成新的段落。特别是继叙咏对文艺复兴音乐的影响很大,有不少继叙咏后来都流传下来,这种形式在当时已经属于比较超前。对于附加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抄本方面,附加段的核心是瑞士圣加尔修道院抄本、法国利摩日的圣玛夏尔修道院抄本,尤其是后者,成果相当多。
圣玛夏尔修道院抄本(SaintMartialdeLimoges):利摩日是法国南部城市,一直以陶瓷、金饰品贸易而闻名,为了纪念著名的圣徒圣玛夏尔(公元3世纪时在高卢地区传教的教士,他的墓地在利摩日),在9世纪中叶的利摩日建造了圣玛夏尔修道院(SaintMartialdeLimoges)。从9世纪末到13世纪初,圣玛夏尔修道院成为法兰克王国境内重要的歌咏中心,有演唱与创作继叙咏、附加段的传统。该修道院的图书室收藏了许多附近地区修道院的音乐手稿,到13世纪时已经有多达450卷的藏书量。16世纪时修道院衰落,并于1792年毁于法国大革命,幸好,修道院收藏的音乐手稿在此之前已经转让给了巴黎皇家图书馆,总算幸免于难,现在这些手稿统称为“圣玛夏尔抄本”[4]。
圣玛夏尔手稿分为两组,第一组作于9世纪至12世纪,共23部手稿,全都是单声部的作品,第二组作于11世纪至13世纪,由92首单声部和94首多声部作品组成。不过,“(在四部抄本中)只有三部出自圣玛夏尔修道院藏书室收藏,它们是否为圣玛夏尔修道院所写还是一个问题。第四部现保存于伦敦,显示出与其余三部的许多相似特征,也许来自当时与法国南部有密切关系的卡塔罗尼亚的一座修道院”[5]。
卡里克斯蒂努斯抄本(Codexus)[6]:该抄本出自西班牙西北部城市康波斯泰拉的圣地亚哥修道院,这座修道院是圣詹姆士的墓地(一说圣雅各布),是西班牙著名的宗教圣地。之所以称为“卡里克斯蒂努斯抄本”,是将其“视为教皇卡利克斯特的著作”[7],因为抄本的开头就是《卡利克斯特教皇的祝福书》,有一种观点认为是阿基坦的威廉十世把卡里克斯蒂努斯抄本带到了圣地亚哥。[8]这部抄本的另一个名字是《圣雅各布书》(LiberSanctiJacobi),因为所有这些圣咏都是为了祭祀圣雅各布而作的,圣咏的编排按照罗马圣咏的惯例来排列,而不是使用在西班牙地区很流行的摩沙拉比圣咏。
圣·加尔修道院抄本(CodexStGall):圣·加尔修道院坐落于瑞士,由爱尔兰修士于614年创建,后来,修道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加洛林王朝时代达到鼎盛。根据于克巴尔等人的记载,有一位修士从鲁昂的朱米埃热修道院逃到圣·加尔,他带来了一本交替圣歌集,在这本圣歌集里继叙咏配上了经文。这种唱法在圣·加尔逐渐流行,特别是“口吃者”诺特克(NotkerBalbuluo)进行了大量的继叙咏创作,使圣·加尔修道院成为法兰克王国境内著名的歌咏圣地。目前,流传下来的圣·加尔修道院抄本都收藏在著名的修道院图书馆(Stiftsbibliothek)里,这座图书馆不仅是瑞士最古老的图书馆,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全馆收藏有7000多页羊皮纸抄本。其中特藏339、359、390、391号,从1889年开始就被陆续影印、译谱,现在有关圣·加尔修道院抄本的研究主要就依据这些资料。
美丽的圣加尔修道院
教仪剧
教仪剧(LiturgicalDrama)是从弥撒仪式中《进台咏》前的附加段演变而来的,这些附加段带有戏剧成分,通常讲述耶稣受难故事或者道德故事,这一带有娱乐性的形式受到民众的极大欢迎。一开始教仪剧还用拉丁文演,后来就演变为使用地方方言,越来越世俗化,终于在13世纪初被教皇明令禁止演出。
中世纪时,民众中识字者寥寥无几,只有僧侣掌握文化,教仪剧的产生目的即为了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能加深信仰,而不是每次都在抽象的崇拜仪式中迷失。其初衷当然很好,然而,因为教仪剧很受欢迎,原本担任演唱福音的教士数量不够,于是,延请世俗人员担任某些角色,久而久之,必须演唱拉丁文的禁令也被逐渐改变,世俗内容和方言俚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教会渐渐感觉无法控制,于是,12世纪时在沃尔姆斯宗教会议上下令世俗人员一律不得参与演出,一个世纪后干脆全面禁演。
中世纪复调圣乐的发展
前面已经提到过附加段和继叙咏虽然都是对圣咏的装饰与扩展,但真正将西方圣乐带入复调音乐阶段的还要说到巴黎圣母院乐派。12、13世纪时巴黎圣母院成为西方宗教和宗教音乐的重镇,产生了被后人称道的“巴黎圣母院乐派”(NotreDameSchool)。
巴黎圣母院乐派的作曲家创作了一种叫做奥尔加农(anum)的复调音乐,其最原始的形态只是在演唱圣咏的同时唱一个叫做奥尔加农的附加声部。根据9世纪流传下来的一本《音乐手册》(Musichiriadis)中提到有两种奥尔加农,一种是在圣咏下方四度或者五度写一个平行的声部,称为平行奥尔加农;还有一种是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两个声部同音斜向开始,进入四度音程后两个声部开始平行进行,最后结束于同音。
12世纪后,奥尔加农变得越来越复杂,出现了“华丽奥尔加农”,从原来的在下方的声部发展到了上方声部,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流动性和装饰性,渐渐形成了一种带花唱的复调华丽奥尔加农。
在大约13世纪出版的一本叫做《论有量音乐和迪斯康特》的书中,作者是我们后来称之为“无名氏第四”(AnonymousⅣ)的英国人,他提到了在巴黎圣母院有两位杰出的奥尔加农作曲大师,一位叫莱奥南,另一位叫佩罗坦。作为西方中世纪音乐的重要人物,莱奥南和佩罗坦都曾在巴黎圣母院工作,莱奥南在1180年前后被任命为大教堂的管事,他写的《奥尔加农大全》(Magnusliberani),被认为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复调音乐文献,包括了近百首奥尔加农。佩罗坦的生平资料非常少,只知道他比莱奥南更晚一些来到圣母院,还曾对《奥尔加农大全》进行过修订。他的复调音乐创作更加复杂,尤其是三声部、四声部的复调音乐。
巴黎圣母院
[1]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11页,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刘经树:《简明西方音乐史》,9页,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4]关于圣玛夏尔修道院抄本的通用注释,**代表圣玛夏尔修道院抄本。
**1,巴黎国家图书馆,拉丁文馆藏1139号,第32~118页羊皮纸,收录有1100年之前的38首单声部作品、13首多声部作品。
**2,巴黎国家图书馆,拉丁文馆藏3549号,第149~169页羊皮纸,收录有同为12世纪但比**1时间上稍晚的单声部作品9首、多声部作品19首。
**3,巴黎国家图书馆,拉丁文馆藏3749号,第15~100页羊皮纸,收录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38首单声部作品、33首多声部作品。
Lo**,即正文内提到过的第4部抄本,不列颠图书馆特藏36881号,1200年左右27页抄本,可能出自卡塔罗尼亚而非圣玛夏尔修道院,收录7首单声部作品、29首多声部作品。
[5][美]艾格布雷特:《西方音乐》,刘经树译,35页,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6]收录在RI**BIV1p。238-241。
[7][美]艾格布雷特:《西方音乐》,刘经树译,35页,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8][美]格劳特:《西方音乐史》中文版,第93页第3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