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有些曾去过周都的贵族子弟都说,此阁藏书比周王室的守藏室还要丰富。
人们也开始注意到那位形貌特殊的守藏吏——老聃。
起初,眾人並未在意他。毕竟各大学堂都有类似职位。
但没过多久,大家就察觉出不同寻常。
许多读书人发现,这位名为“李聃”的守藏吏,竟是难得的人才。
他每日埋头读书,而凡是有人问他所读书籍的內容,
他都能详尽回答,毫无遗漏,无人能够问倒。
更令人吃惊的是,他说出的见解,往往比书中所载还要深刻。
有人不服气,提出更为艰涩的问题。
最终却被老聃一番言语驳得面红耳赤,羞愧离去。
於是短短两年之间,求道阁与“李聃”这个名字,便在各国传扬开来。
五年后,一些精通礼乐的大儒对求道阁与李聃的名声颇感不满。
他们认为,礼教正统应在邦周,怎能相信一个地方书院的藏书胜过王室?
於是多位大贤来到鲁国,想要与李聃当面论礼。
然而结果无一例外,都被李聃广博的学识和对天地之道的理解所折服。
有一位来自邦周的贤者,在求道阁与李聃交谈三个时辰。
离开时只嘆一句:“今日方知,世间竟有此等高人。”
三年光阴再逝,又有一位大贤前来与老聃论道。
离去之时,有人再次询问其感受。
他答道:“我早闻其名,却未曾信服。今日得见,方知其真如龙也。”
言罢,他对求道阁恭敬行拜师之礼。
自此,李聃之名越发响亮,传遍邦周各地。
诸国人士纷纷前来拜访。
隨著时间推移,眾人渐渐察觉,李聃所讲之理,似非传统礼教所能涵盖。
有贤者问其缘由。
李聃只说:“礼教並非我之所求,亦非人世唯一之理。”
正因如此,短短八年之间,李聃之名传遍诸国,为天下士人所共知。
然在鲁国百姓之中,士大夫之事並不受关注。
李聃之名,在此鲜有人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