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人格心理学许燕 > 第二节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论(第2页)

第二节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论(第2页)

(1)通过观察学习获得新奇的反应。

(2)在社会情境中的增强作用,体现在比率和时距两方面,通常表现出混合的形式。

(3)有效的社会学习需要适当的类化和敏锐的辨别。

(4)在社会学习中,需适当运用惩罚、抑制、不理睬和隔离等行为改变技术。

(5)社会影响的方式取决于先前的学习经验和环境因素。

(6)处于冲突情境时,“反应的转换”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学习社会许可的行为以取代社会不容的行为。

(7)妥善运用增强作用,减少不适龄行为,以防止人格发展的退化。

(8)个人的社会学习历程不同,而个人的社会性发展是连续的。行为的改变是社会交互作用和生物与环境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某一发展时期的反社会行为或偏态行为绝非突然发生的,可追溯到前面的发展时期。

(9)社会学习与个体遗传特质的交互关系影响人格发展。生理特质和生理变化时间的早晚会影响社会增强的形态,而天性相同但社会学习不同,也会产生极为不同的社会行为类别。

(10)偏态行为、心理治疗与社会学习有关。只要对可操作的刺激状态和可观察的反应变项作系统的了解,便可对偏态行为作适当预测。

习栏7-3

榜样模仿与延迟满足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取决于他们对行为可能后果的认知(kirsch,1985)。这引出了自我控制的概念,即人们有时会有意控制自己的行为。

人们总是不得不在即时行乐与放长线钓大鱼间做出选择。后者即所谓延迟满足。试想,你已经存了四个月的钱,现在你能够去海边享受两周的假期,而你也知道如果再存十个月你就能够前去向往已久的欧洲了。前者你能尽快实现,而后者则更诱人,不过需要更好的自我控制。

许多变量影响着人们延迟满足的能力。特别是榜样的作用(Mischel,1974)。Bandura和Mischel(1965)在一项实验中将4~5年级的学生分为倾向即刻满足和倾向延迟满足的两组。他们将拥有不同倾向的孩子置于三种情境中。在第一组,孩子观察到一个成年人榜样在立刻获得较少满足和延迟获得更大的满足之间做出取舍。而这个榜样总是做出与孩子倾向相反的选择。第二组的孩子通过阅读文字了解到榜样的行为。而第三组(控制组)则没有任何榜样。

所有的孩子都被立刻给予了一系列延迟满足的选择并在一个月后做同样的实验。看见榜样做出即刻满足选择的孩子更倾向于选择即时满足,反之亦相同。即使在一个月之后,这种效应也仍旧延续着。此外,在一群18~20岁间的罪犯中所做的实验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那些延迟满足倾向极度匮乏的犯人在观察到榜样极强的延迟满足倾向后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倾向(Stumphauzer,1972)。

榜样作用是如何影响自我控制的呢?一个可能的答案是替代性强化。例如在Bandura和Mische的研究中(1965),榜样口头报告了其选择的原因,这种报告显示榜样觉得自己因其选择而被施予了强化(Bandura,Grusec&Menlove,1967;Mischel&Liebert,1966;Parke,1969)。所以,人们就能通过观察他人的反应获取信息,并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行为。

摘编自:Charles&Michael。PerspePersonality,2008。p。305

三、研究方法

班杜拉着眼于建构人格的行为,而非任何内在动机变量,研究方法上他并不使用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或投射技术等方法。社会认知论学者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法,这在班杜拉的研究中尤为明显。他在对观察学习、自我效能和延迟满足进行研究时就做了许多富有启发意义和严谨的实验。班杜拉的许多理论观点都是与实验研究相辅相成的,互为佐证。

例如,班杜拉关于“攻击强化”的实验研究(1965)。他让幼儿园的孩子观看5分钟的电影,影片情节是一位成年示范者攻击一个大塑料玩具。控制组的儿童只观看示范者的攻击行为而无强化的电影,实验组的孩子分别观看示范者攻击行为后受到奖赏或受到惩罚的情节。这一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是攻击行为的强化(奖赏组,惩罚组,无奖惩组即控制组),因变量是在三种观察情境下儿童攻击行为的频率。观察后儿童由一名成人带进一个房间,房间里有各种玩具和一个木槌和一个小钉板,然后成人以取玩具为由离开房间,研究者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儿童的行为。结果显示:惩罚组的儿童在自由玩耍时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明显少于奖赏组和控制组。结果验证了实验假设:对示范者攻击行为实施不同的强化对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具有深刻影响。

微观分析研究法(mialyticresearchstrategy)是班杜拉用来考察自我效能的一种方法。根据此方法,被试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某项作业之前,先详细测量其自我效能知觉。先要求被试指出在某特定情境中他能做的作业有哪些?确信能成功的程度有多大?此方法反映出判断自我效能的观点是具有情境特定性的,他并不认为自我效能是经由一般的人格调查测得的内在整体性倾向。这种一般性自我概念之所以被批评,是因为它“未能说明自我效能知觉的复杂性,因为自我效能知觉乃是因活动类别、层次及情境条件而异”(Bandura,1986,p。41)。

四、研究主题

(一)自我效能

班杜拉在提出自我效能之后,引发了许多的研究,获得了一些具有启示性的研究结果。

1。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

许多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会促进学业成就(Patrick,Hicks&Rayan,1997;Ja,J。W。,2002;Pintrich&DeGroot,1990;Kaplan,Gheen&Midgley,2002)。高自我效能的学生会具有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更多地使用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性策略,这些策略对提高成绩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他们也会运用各种信息来发展他们的自我效能的知觉,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的质量和学业成绩、努力比较等信息都会成为他们自我效能知觉的影响因素。相对而言,自我效能低的学生则表现出自信不足,倾向于使用自我阻碍的策略,例如直到考试临近时才会复习,当考试失败时,他们早已准备好了理由。

2。自我效能与工作绩效

自我效能与职业选择、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业绩都有直接的关系,但其中反映了男女差异的特点(Betz&Hackett,1981;Bo,1994)。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女性只有在传统女性职业上才有较高的职业效能感。

3。自我效能与身心健康

众多研究表明(Bandura,1997,1986;Muris,2002;Sch;Koch,2001;Resnick,2001;Cozzarelli,1993),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比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具有更高的身心健康水平。高自我效能学生的抑郁、焦虑、神经质和身体不适的程度低,生活满意度和个人成绩高,他们能够积极应对压力,乐观面对未来。他们能够有效地控制有害因素对身心的影响,积极从事身体锻炼,预防疾病。

(二)暴力行为的效仿

1。影视作品中暴力行为的示范作用

影视作品与游戏中的暴力与攻击行为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具有负面的影响作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班杜拉认为(1986),当攻击行为没有受到惩罚的时候,观众可能会模仿他们的行为。但是,也有人认为:影视作品中的暴力行为最终得到了惩罚,不会对人们模仿行为产生影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