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理论观点
一、人性观
凯利对人性的假设是,人即科学家。科学家的目的就是努力去解释世界,对现象进行预测和控制。凯利认为心理学家也与科学家一样,试着去预测并控制行为。普通人如同科学家一样,科学家在探索世界,建构着自己的理论;普通人在探索现实,建构着自己的生活。科学家在探索世界时,会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预测未来。普通人与科学家的主要运作原则是一样的,他们不断地经历各种事情,形成自己看世界的观点,并用已有的人生经验去预测未来,控制事件,调控行为。
凯利将人视为科学家,引出了他对人性的几点看法:
1。把人看成是朝向未来的。人每天都用自己的一套理论预测(anticipate)世界,“我们并非只是为了预测而预测;而是为了将来拥有更美好的生活。促使人有所企求的是未来,而非过去。人们一直是透过现在之窗而展望未来”(Kelly,1995,p。49)。人们不必束缚于童年或青少年的经验,人生发展的方向是朝向于未来的,因为个体能够用预测对未来形成建构。
2。人对环境有主动形成表征的能力,而不只是被动的反应。凯利相信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因为,个体能够自由地形成建构去解释主、客观世界,对现实形成理性的独特的认知取向。因此,人具有创造力,具有选择生命路径的能力。人生的本质在于使人造就并再造就自己。
3。人既是自由的,又是被决定的。人能自由去解释事件,但是同时又为建构所局限。
4。在人格的独特性与普遍性方面,凯利采取中立的立场。人有差异性与独特性,每个人看世界的观点不同,如同科学家有不同的理论观点一样。由于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不一样,他们的行为和人格也就不同。同时,人也会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相似的建构,表现出相似的人格特征。
二、人格概念
对于凯利来说,人格的核心概念就是建构。建构(structs)或构念,是人们用来解释世界、分析世人的观点,是人们用来对事件整理分类的一种概念,也是人们看待并控制事件的思维模式。每一个建构就是一种观点、一种见解、一种思想、一种模式,它能对现实作出预测。
三、人格结构
凯利的一个理论假设是:人格结构是由一组独特结合的建构群所组成的复杂系统。个体差异就表现在个体所拥有的建构性质、数量、质量和组合方式的不同上。
在个人建构系统中,存在着许多不同层次的亚建构。不同建构具有不同的作用,每种建构都有其适用范围和适用焦点。因此,了解建构的性质与种类,才能准确使用它们。凯利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种建构进行了分类:
(一)依据建构的作用:核心建构与外围建构
核心建构(structs),是个体行为中最基本、最稳定的建构,它是决定了个体行为的一致性或同一性的关键建构。外围建构(peripheralstructs),是较易改变的建构,不起决定作用的建构。
例如,一个人如果以诚信作为核心建构,他在解释事件和评价人时,总会首先关注到一个人是否诚实守信,真诚正直等。不同人的核心建构是不同的,有人以竞争为核心建构,有人以友好为核心建构。核心建构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信念。如果确定了一个人具有诚信的品质后,这个人表现有时粗心,有时细心(粗心—细心就是一个外围建构),但是,人们会对他在外围建构上的变化采取通融的态度。
(二)依据建构的通透性:可渗透建构和非渗透性建构
可渗透(permeable)建构,是能容纳新成分进入其适用范围的建构。非渗透性(impermeable)建构,是拒绝新的成分进入其领域的建构。
例如,科学—非科学这一建构,就会随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一个思想开放的人,即具有可渗透性建构的人,他可以容纳不同的意见和吸收不同的见解。相反,思想保守的人会表现出僵化、封闭、固执、刻板等。
(三)依据建构的可变性:紧缩建构和松散建构
紧缩(tight)建构,是对事件的预测绝无改变的建构。松散(loose)建构,是对事件的预期可随时间、情境的不同而产生变化的建构。
例如,具有紧缩建构的人会用同一建构去预测不同事情,一个具有敌对建构的人,他总是用敌视的眼光去看待或预测所有的人或事,甚至遇到了一个善良的人也会如此。一个灵活变通的人会考虑到环境的因素来适度地调整自我的建构。但是,精神病患者则一直停留在松散状态中,表现出随机、混乱的预测方式。
(四)依据建构的表达方式:言语建构和前言语建构
言语(verbal)建构,是有一定文字符号来表达的建构。前言语(preverbal)建构,是通过非文字符号来表达的建构。它通常出现在儿童时期,虽然儿童的言语尚不发达,他们仍然能运用表情、动作等来描述和预测事件,如亲昵、示好、恐惧等。对于成年人来说,也会使用非言语建构。由于非言语建构不确切,且显得累赘,不如言语建构方便,所以前者被运用的机会就少多了。
另外,这对建构还会反映出意识和潜意识内涵。虽然凯利强调的是人类的认知功能方面,亦即弗洛伊德所指的意识层面,但是他也将弗洛伊德所谓的潜意识的现象考虑在内。但是凯利本人不用意识—潜意识的建构,他使用言语—前言语的建构来处理别人当做意识与潜意识的成分。有时,当建构不便于言语化时,“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称为被淹没(submerged)。
(五)依据建构的层次:主导建构和从属建构
个体用来解释并预测事件的建构系统具有组织性和层次性,系统中的建构呈现出层次排列的结构,以减少人格系统中的矛盾。主导建构(superordiruct)是包含其他建构在内的上位层次的建构。从属建构(subordiruct)则是被包含在别的建构(主导建构)中的下位层次建构。
例如,好—坏可以是核心主导建构,幽默—严肃常是外围从属建构,而一个人的核心建构可能是另一个人的外围建构。描述人的“细心—粗心”、描述物的“精—糙”可能是包含在“好—坏”这一主导建构的从属建构。人格描述中的“外向—内向”就是一个主导建构,它的下位包含了“合群—孤僻”、“善言—缄默”、“活泼—安静”等。
上述十种建构组成了人格的建构系统,系统内的各种建构成分相互关联,形成动态的系统。总而言之,根据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一个人的人格就是他的建构系统。人用建构来解释事件并预测事件,此人所用的建构便界定了他的世界。研究人格只要研究其建构就行。
四、基本假设与推论
凯利以一种高度组织化且结构化的方式提出他的人格理论。他的整个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和十一项推论。
基本假设(fuulate),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是由其预测事件的方式所引导的(Kelly,1955,Vol。1,p。46)。
在这一基本假设下,凯利提出了11种推论(corollary):
(一)结构推论
结构推论(strucorollary)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事件的反复建构来预测事件。
在自然和社会现象中存在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如花开花落、月盈月亏。由于生活存在着有规律性的重复,所以使预测成为可能。“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就是人们经过对自然界反复感知而总结出的经验,这一建构并用于作为天气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