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人格心理学许燕 > 第二节 理论观点(第2页)

第二节 理论观点(第2页)

艾里克森也和弗洛伊德、沙利文一样,对一些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身体区域表示了关注,如口唇、肛门和**,同时他也列举了六种人们应对外部世界的方式。

1。合并型之一(incorporative,typeⅠ):取(getting),被动接受;

2。合并型之二(incorporative,typeⅡ):拿(taking),有目的的索取;

3。排除型(retentive):放弃自己所拥有的;

4。干扰型(eliminative):带有敌意的侵略环境,特别男性化;

5。包容型(inclusive):获得和保护,特别女性化;

6。生殖型(geive):生育。

在谈到区域与方式时,艾里克森借用了弗洛伊德的固着(fixation)的概念,他认为固着的出现不是跟区域有关,就是跟方式有关,例如,一个孩子到了七八岁还在吮手指,这就是口唇区域的固着。若是一个成年人期望不付出任何努力就获得成功,那就是合并型之一方式的固着。无论哪种固着,都意味着某个区域或方式的过度发展,同时也意味着其他区域或方式的发展不足,均会导致单一的、不成熟的人格。

三、人格发展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是按阶段依次进行的,如果人的生命是一个周期,那么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就像我们的身体器官是按照一个预定的遗传时间表发展的一样,我们同样也遗传了一个心理时间表来发展我们的人格。在出生的时候,所有八个阶段都是未充分展开的,之后每一个阶段呈现出一个新的整体,就像是从前一个阶段脱胎进化而来,这便是艾里克森的“胚胎渐次生成说”,他以此来类比人发展的原则。

这八个阶段是以不变的顺序依次出现的,而且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因为它们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不过每一个阶段是否能够顺利度过则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社会环境不同,阶段出现的时间可能不一样,因此这种阶段发展理论也可称作“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存在一种“危机(crisis)”,这里所说的危机并非是灾难性的事件,而是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积极地解决危机可以增强自我的力量,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并且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消极地解决危机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并缩小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积极解决与消极解决之间并非是全或无的关系,事实上每一次危机的解决都同时包含着积极的和消极的因素,只是积极因素较多则得以积极地解决,消极因素较多则只能消极地解决。如果完全没有经历过消极面,人格发展就会有弱点,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点不信任、羞耻和罪恶感,并非坏事。不过每一次危机的解决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在其后某个阶段里出现了一个极严重的危机,也可能使以前解决了的危机再生。

在艾里克森所划分的八个发展阶段中,其中前五个阶段是与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相一致的,他认为这是人格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决定因素,不过他论述的重点放在了个体的社会经验上,而不是心理性欲的发展。弗洛伊德谈到成年期就终止了,艾里克森把它扩展到了老年期,形成了一个毕生发展理论,下面将依次介绍这八个阶段。

(一)口唇期: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

这一阶段大概从出生延续到一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这一时期的心理社会两极是基本信任和基本不信任(basictrustvs。mistrust)。对于新生婴儿来说,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受和吸收,不仅仅是通过嘴去吮吸,也通过眼睛和其他感官去接触环境。弗洛伊德重视婴儿吃奶时口唇部位所获得的快感和满足,而艾里克森则认为婴儿吃奶的经验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基础,母亲的哺乳和拥抱,是婴儿与他人第一次重要的相互作用。婴儿通过与母亲的互动,对自己和所处的世界会产生一个基本的态度,如果母亲对婴儿的照料总是充满了关爱,让宝宝的各种需要都能得到适时适量的满足,婴儿就能获得基本信任感,认识到在他的需要和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可靠的联系,于是即使妈妈离开他的身边,他也不会哭闹,因为他知道妈妈一定还会回来。这时母亲成为了婴儿心目中一个必然、确定、一致的事物,这种信任感还会扩展到对自己和周围的人,使婴儿感到世界和人都是可靠的。

相反,如果母亲经常忽略孩子的需要,或者自己本身就充满了焦虑,无法有效地照料孩子,婴儿就会感到害怕、怀疑,甚至总是觉得自己处于危险中,没有人可以依靠,这就是基本不信任感。长大后还一直抱有基本不信任感的人会与人不和、孤僻退缩、拒绝友谊、封闭自己。

基本信任感和不信任感是可以同时存在并互相转换的,因为即便是最优秀的父母也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得绝对完美,所以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包含信任和不信任,这并不一定是有害的,因为很显然,绝对地信任每个人每件事和什么都不相信一样,都不是适应性的行为。如果二者所占比例是不信任占了上风,自我就会遭到破坏,继而影响到下一个阶段危机的解决,但要是信任占据主导地位,这一阶段的危机得以顺利解决,人格中就能形成一种品质——希望(hope),此后伴随着每一个危机的解决,人格中都会出现一个新的品质,并使自我的力量增强。获得希望品质的人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因为具有信任感的人不用害怕自己的需要能否现在就被满足,因而能够脱离眼前的局限性,放眼未来。

(二)肛门期:自主—羞愧和怀疑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大约从1岁持续到3岁,其两极是自主对羞耻和怀疑(autonomyvs。shameanddoubt)。这时候的孩子慢慢学会了走路、说话。肌肉力量的发展也使他们能够不时地脱离母亲的怀抱,自己去打开水龙头,或者推推自己的小车,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这时候父母或许会觉得小宝宝不像以前那样容易控制了,可是又必须在这一阶段里对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训练,例如,大小便训练,这就要求父母一方面要注意在不打击孩子刚刚萌芽的自主性的同时,坚定地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地容忍孩子所犯的错误。

如果父母很有耐心,能够体会孩子的处境,为孩子布置适当的活动空间,使他们能够随意地活动而不至于碰坏东西而闯祸,或是在进行大小便训练的时候态度温和,孩子一时半会儿做不好也不大惊小怪,并且允许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在他自己的时间,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就能感觉到他是有能力控制自己和环境的,这就是艾里克森所说的自主感。相反,若是父母缺乏足够的耐心,凡事只要孩子做错,就大声呵斥,或者过于保护、亲力亲为,不让孩子独立尝试,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滋生羞耻感,觉得自己经常犯错误,动辄得咎,什么都干不了,从而也不敢有所作为。羞耻感若是发展下去,超过信任感,就会导致对人和事的怀疑,觉得自己并不是独立的,而对别人都充满了敌意。

和前一个阶段一样,每个人的人格中都不可避免地同时存在着自主和羞愧两方面,前者占主导地位则意味着危机的成功解决,从而会产生一种坚决实践自由、自主选择和自我控制的决心,即意志(will)。意志力的出现也就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顺利度过。

(三)**期:主动自发—罪恶感

第三阶段相对于弗洛伊德的**期,两极是主动自发对罪恶感(i)。3~6岁的儿童已经能走、能跳、能跑,他们的活动更为灵巧,语言更为流畅,想象也更加丰富。他们甚至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思维、自己的主见,他们已经能够分辨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他们开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愿望。他们以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去探索世界。这时候通达开明的父母会积极地给予儿童表达自己的机会,小心地保护孩子可贵的求知欲,给他充分的自由去做想做的事情,同时也为他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看护,以避免孩子受到不必要的挫折和打击。这样儿童将会勇于尝试,去学习去实践,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从而获得主动感。相反,如果父母不能体会儿童的需要,对儿童的自主行为都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不但不愿回答他们的“为什么”,甚至还以轻蔑挖苦的态度对待,嘲笑孩子的想法是荒谬幼稚的,那么儿童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并且当他回想起自己被父母讥笑的行为时,就会有一种罪恶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

如果主动自发感超越了罪恶感,就能获得又一个适应性的自我品质:决心(purpose)。这是一种敢于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标的勇气,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受到了惩罚,也不会放弃。

(四)潜伏期:勤奋—自卑

6~12岁的小学儿童处于这一时期,其两极是勤奋对自卑(industryvs。iy)。在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潜伏期是青春期的暴风骤雨来临之前的相对平静期,因为性的欲望暂时隐忍不见了。而艾里克森却指出这是儿童开始需要认真学习的时候,他们需要接受一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为适应社会做准备,同时通过学业成就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如果儿童在刻苦学习的过程中时不时地获得老师和父母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明白勤奋的结果将会是成功和奖励,他们就会把兴趣由玩耍转移到学习和工作上来,去追求在圆满完成工作之后获得的愉悦,并由此产生勤奋感。相反,如果老师和父母一味地打压儿童的信心,或者对他们取得的成绩不闻不问,又或者对他们的期望过高,致使他们压力太大,则会导致儿童的自卑感,令他们对于自己能否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信心不足。

在这一阶段里,除了要避免儿童自卑之外,还需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勤奋感过度发展,导致儿童过高估计工作的意义,甚至把生活等同于工作,致使他们成人以后沦为工作的奴隶,只知服从,不会思考。因此要注意多多激发儿童的创造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兴趣,而不要把他们训练成只知道念书的机器。

勤奋感占优势的儿童能够发展出“胜任(petence)”品质,具有这一品质的人能够在工作中自由灵巧地运用自己的才智和技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