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人格心理学许燕 > 第四节 研究主题(第2页)

第四节 研究主题(第2页)

压抑虽然使自我暂时免于威胁,但这些难以被个体所接受的意念不会消失,它们在潜意识领域里蠢蠢欲动,伺机突破。一旦自我的防御力量减弱,它们就可能卷土重来,所以精神分析重视对梦境、口误等现象的分析。通过精神分析的处理,一方面可以将这些被压抑的事物在意识中重现,找到来访者病症的症结所在;另一方面可以将压抑的东西释放出来,解放由于压抑而耗费了大量能量、导致不能正常运作的自我。

习栏2-1

关于儿童早期创伤经历的回忆

——是事件压抑,还是虚假记忆?

压抑可以避免过去的创伤进入意识领域。如果创伤事件不能被回忆,那么这个人就可以幸运地避免由过去经历派生出来的焦虑,痛苦,愧疚等情绪。但是这些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回忆也可以被唤醒,如果的确发生了,那么人们就会回忆起一个他们并不想回忆的小片段。一些时候,这些回忆起的东西并不是真实的。究竟是事件压抑的释放,还是从未发生过?这引起了巨大的争论。

NadeanCool最近经历着一个痛苦的过程,她老是回忆起她女儿童年时的种种创伤,于是她去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通过催眠等治疗手段,她逐渐回忆起一些被压抑已久的事。令人震惊的是,她甚至回忆起自己曾是一个激进的邪教崇拜者,吃婴儿,被强奸,和动物**,以及被强迫去观看屠杀自己八岁的伙伴。事实上,这里面没有一件事情曾经发生过。是治疗师的治疗过程引导她去想象的。当她了解到这一点,她把治疗师送上了法院,控告他治疗失当,并得到了240万美元的赔偿。(SeeLoftus[1997]forotherexamplesilyplaherapists)

令人惊讶的是,虚假的记忆的确比较容易被唤醒。例如,研究者让被试回忆童年的事,一些相关联的没发生过的事也被勾起(Loftus&Pickrell,1995;Loftus,p;Pickrell,1996)。一部分相关联的事情掩埋在真实的事情中。不足为怪,大多数(80%左右)的人回忆起真实发生过的事。但也有一部分人回忆起没有发生过的事。大约20%到30%的人报告回忆起不存在的事,有些时候甚至超过60%有类似的经历。

有时候不真实的想法好像还讲得通,但有些时候一些荒诞的事情让人难以相信这是曾经发生过的(Hyman,Husband&Billings,1995;Spano,1996)。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关注事件可变性的程度,而虚假记忆往往被看作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事情(Lynn,Myers&Malinoski,1997)。

人们对于所谓的恢复记忆的热情越来越高,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人们现在常常以此类回忆为依据,对过去发生的严重的事件进行控诉。许多人遭到了这样的控诉,控诉的人称他们通过恢复记忆看到了过去自己遭到的身体上的虐待或者是性侵犯,而他们控诉的基础正是恢复记忆所想起的。但有些人却被证明是无辜的。可严重的是他们在公众面前失去了尊严,这些不好的名声将伴随他们的终生。

但是要指出的是,并不因为上面的例子,我们就要否定由早年创伤引起的回忆就一定是虚假,有许多记忆还是真实的,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孩子们有些时候会成为性侵犯、肉体和精神虐待的牺牲品。许多时候他们常常压抑这种遭遇以避免更深的不幸。也应该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关于童年早期创伤回忆都是真实的。人们有时受到误导,声称自己想到了某事,其实它从未发生过。说实话,要从这样丰富多彩的记忆世界中判断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虚假的,的确很难。

摘自:Charles&Michael。PerspePersonality,2008。p。188

2。投射

投射(proje)是个体在潜意识中将自己真实存在的、但若承认就会引起焦虑的事转嫁于他人。也就是说,明明是自己有不被接受的冲动、思想和行为,却归结到别人身上,甚至借此来责难他人。

投射的潜台词就是:“不是我,而是他。”为什么生成这么一种防御方式,弗洛伊德的解释是:由于现实焦虑比神经性的或道德的焦虑更容易处理,所以,如果将焦虑的来源归因于外在环境,而不是个人的原始冲动或良心不安,那么个体的紧张就能得到较大程度的舒解。于是自我将神经质的或道德的焦虑转换成客观的恐惧,这种转换的过程就是投射作用产生的基础。又因为这两种焦虑都是因为惧怕外来的惩罚而产生的,所以这种转换并不难,因而投射的功能很容易发生并实现。

在投射起作用时,一个人如果恨别人,就会被他转换成“别人恨我”;一个吝啬的人会指责世界上的人都是小气鬼;一个学生如果考试作弊,就会认定别人也都作弊而感到心安理得。这是一种相当常见的防御机制。真正的情绪或思想确实是表达出来了,但是对象却改变了。因此投射至少可以满足个体的两个目的:一是可以用较小的危机代替较大的危机;二是由此将冲动发泄出来。

3。反向形成

有些人将不合乎自己态度的感受用相反的方式显现出来,这就是反向形成(reaation)。个体用过分夸大的相反举动来压抑激起焦虑的冲动。比如恨一个人,却因为道德约束的作用,而对这个人特别的客气。或者自己其实很想吸烟,却向别人大力宣传吸烟的种种害处,甚至严厉诅咒吸烟者没有好下场,其实可能是要借此击退自己想吸烟的强烈冲动。不过这种表现出相反行为的过程是潜意识的。如果讨厌一个人,却故意有意识地表示喜欢他,就并不是反向作用的防御机制。如何区分个体所表现出的是真正的态度,还是反其道而行的行为呢?这就要看其表现出的行为是不是过于夸张或者极端,是的话往往就是反向形成的产物。反之如果个体是出于某种功利性的目的而刻意违反自己的意愿行事,就不再是一种防御机制了。

4。转移或代替

转移或代替(displatorsubstitution)将敌意等强烈的情感从最初唤起的对象转移到另一个比较不具威胁的对象上,以减轻个体精神上的负担。例如,妻子对自己的丈夫不满却不敢发泄,就借着教训孩子的机会或者以不小心打碎几个盘子的方式来释放情绪。员工在单位受到老板的责骂,回家就向自己的妻子、孩子或宠物出气。有时候情感的转移也可以指向个体自身,此时就会出现抑郁或自我轻视的思想和行为。例如,一个人受到上级责备后,就打自己耳光、骂自己不中用。

5。合理化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又称文饰作用,是指用一种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以证明自我的价值感。对一些个体而言,承认自己失败或无能会给他们的心理平衡带来很大的冲击,为了避免这种威胁,他们将自身的失败归结为是由必然的外界因素所导致的,这样问题会得到合理的解释,同时又不会损害到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认可。这就是合理化,它的目的是使人的心理重新获得平衡,或是挽回面子、保全自尊。常见的合理化作用有两种:一是“酸葡萄”机制,即希望达到某种目的而未能达到时,便否认该目的的价值和意义。人们常说的“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就是这个意思。二是“甜柠檬”机制,因为没有达到预定的期望或目标,便提高目前现状的价值或意义,使自己心里好受些。吃不着葡萄,只好吃柠檬,便认为柠檬是甜的。

6。否认

否认(denial)即不承认客观现实,扭曲对现实的认知,从而不必面对生活中那些无法解决的困难和无法达成的愿望,从而减低内心的焦虑。否认和压抑不同。压抑是潜意识的,而否认是在前意识和意识的层次上进行的。例如,一对不幸丧子的中年夫妇在儿子去世数月后仍然表现得好像他还活着一样,甚至吃饭的时候还会为他摆上一副碗筷,并且告诉别人说儿子只不过是出远门去了。很明显,否定是一种非常极端的防御方式,它使得人脱离现实而无法发挥正常的功能。然而,自我有时会宁愿处在这种自欺欺人的状态中,以换来一时的安宁。

7。升华

升华(sublimation)是指人们将具有威胁性的潜意识冲动转化成可被接受的社会性行为的过程。弗洛伊德认为,升华是唯一正向积极的防御机制。例如,参与某些具有攻击性的运动,如拳击、橄榄球等,就使得潜在的攻击冲动以社会可以接受甚至鼓励的方式宣泄出来。当人们越经常地使用升华,就会越有生产力。因为这些行为是受赞赏的,而且需要创造力的参与。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