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人格心理学电子书 > 第一节 理论要点(第2页)

第一节 理论要点(第2页)

脚本(script)是指在某一情境中一套或一系列被认为适当或合乎规定的行为。例如,一个学生在图书馆时,会表现得安静,遵守规则,认真读书;但在联欢晚会上,却表现得活跃无比,言行随意。人的行为表现会随着脚本而变化,表现出与情境要求相吻合的言行。当一个人不依据脚本或不了解脚本时,言行举止会表现出不合时宜,令人尴尬。同时,也有其他未结构化或脚本化的情境。例如,朋友间非正式的聚会则很少预设或界定清楚的脚本。在这类情境中人们不会觉得受限制或能自由地表现自我。

习栏7-4

电脑人格

假设我们采用电脑作为研究人格的模式,我们是否可以以电脑来模拟人格?许多人工智慧领域的心理学者对此持特定看法,他们试图在电脑上模拟人类的思维与行为。目前,你不仅可以和电脑下棋,也可以在不同情境中与九种电脑人格互动。最近华尔街期刊上有篇文章提出一个问题:电脑能否学会成为一个足球教练?足球迷无疑对教练在边线上持有一大套可在不同场合上派上用场的作战方法与队形形象相当熟悉。电脑能否将教练运用各种战法有关的信息整合成一种心理动力模式?能否靠它打赢一场球?能否靠它减轻球队的压力与崩溃的风险?它是否能让我们见识到人类信息处理的效能?这些均是耶鲁大学人工智能研究室的学者罗格提出的问题。根据该篇论文的看法,罗格教授相信:设计得宜的一部电脑未来甚至可以扮演一位优秀的主席。

另外,还有一位在本领域进行具有创意和挑战性的研究工作者——克贝,他用电脑模拟一位妄想者的心理(克贝,1981)。本研究一开始是根据某理论,主张妄想症者会表现出以责怪他人作为防御个人免受侮辱的痛苦情绪影响的策略行为(“我被错怪了,骚扰了”,而不是“我无能,理应受责”。),接着以电脑设计出一位妄想症者在面对精神医生时会有的反应。精神科医生能否辨认出他是与一位病患或是电脑进行谈话?他可透过电极表示其意见。结果显示:来自电脑的妄想者心理反应与来自真正的妄想者的心理反应难以分清。

能否把电脑设计成以“人”的方式进行思想与感受?研究证据似乎支持此看法。此种电脑能否模拟人格而让我们对人们实际运作功能得以一目了然?此问题仍然有待研究。电脑到底能否真正进行思维、感受,也有其人格?或许是一项值得哲学家去争辩的问题。

(K。M。Colby,1981;WallStreetJournal,March30,1983,p。1)

人们如何将个人的生活情境分类确立脚本的?这些情境类别的特征是怎样的?研究者让被试进行下述工作。首先,要求他们将最近生活的情境列出来。然后要求他们检视其日常生活,并列出在具有代表性的情境中谁在那里、发生何事、何时发生。例如,某位被试可能列出他在班上发表某意见的情境、约会的情境或与朋友独处的情境等。然后被试描述每一种情境,以及他在该情境中的感受与行为。接着再评定每种情境的特征、感受与行为和最先列出每个情境间的关联性。如此,就可以研究每位被试对情境的分类系统及与这些情境类别有关的感受与行为知觉。表7-5是某一被试的情境分类:

表7-5某一被试的情境分类

续表

(Pervin,1976)

将被试的资料进行因素分析,以决定哪些情境特征、感受与行为聚集在一起。在表7-5中,被试将某些情境归成为家庭—易变类别。这些情境是情绪化的;在这些情境中,她觉得愤怒而不安,且表现出关心与顾虑的行为。她还知觉到在与朋友相处的情境中,也表现出关心与顾虑的行为。但是,两种情境下的情绪感受却不同,家庭情境下表现出愤怒,在与朋友相处的情境下表现出友善。依据被试自述,她一直很敏感、易受伤害且具洞察力。除在某些易变的家庭情境外,大部分时间是很友善、温和、悦纳的。总之,研究者可以探讨被试人格受她分类的情境的影响。

(二)人格的表征

人们是如何描述和理解人格的?人们描绘人格时所运用的语词及组织这些语词或类别的方式是有差别的。

1。内隐人格理论

内隐人格理论(implialitytheory)是指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人格理论,之所以称之为内隐,是因为大多数人并不清楚他们的人格特质分类或并未把这些特质组织成正式的人格理论。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研究焦点在于探讨人们知觉到某人拥有某特征时,会倾向于假想他也有其他相关的特征,因为有些特质是在人身上一起出现的。例如,如果知觉到某人聪明时,则会同时认为此人可能不踏实。也有学者将研究焦点放在人们用来知觉他人的一般维度上,结果发现三个维度:评价(evaluation)描述人的好坏程度,活动(activity)描述人的主动、被动程度,能力描述人的强、弱程度。大五因素有时也被用来形容成对人的分类。

内隐人格理论的假设会影响一个人如何观察、理解和评价他人。一方面,它可帮助人们对人格特征和特点分类,有助于组织所知觉到的人格信息,以便对他人有更好的了解。但另一方面,内隐人格理论可能产生知觉错误,如刻板印象。

2。自我图式

有关自我的信息也需获得、组织、处理、储存与提取。自我是许多人格理论的重点,认知信息处理论对自我有其独特的论述。

由马库斯(Markus,1977,p。63)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形成自我认知结构的方式类似于其他现象的认知结构,这种有关自我的概念化的认知组织就是自我图式(Self-schemata)。自我图式会影响个人注意哪些信息,如何加以结构化,以及哪些信息容易被个人回忆起。例如,马库斯认为,有特定自我图式者理应较容易处理相关信息、提取相关行为证据,以及抗拒那些与自我图式不符的证据。换言之,一旦发展出自我图式,人们就会有强烈证实该图式的倾向。亦即,自我图式具有自我验证(self-ing)的功能,也会影响并形成自我验证为真的认知偏差。

自我图式一旦开始运作,就会以许多方式形成自我验证的效果。首先,自我图式可以成为长期可用建构(icallyaccessiblestructs),即使只有少量信息,也会引发人们运用该图式(Higgins,1989)。其次,自我图式影响人们想做的事,尤其会指引人们朝向与自我信息一致的方向。最后,人们会主动从别人身上寻找自验成真的证据,并设法将此证据展现出来(Swann,1991;S;Hill,1982)。也就是说,人们不仅能从已经显露的事实中选取支持性的证据,还会主动安排与维持该项事实。上述这三方面说明了一旦建立好自我图式后为何难以改变。因此,自我图式的性质会决定一个人人生的模式。一位拥有正面自我图式的人会健康地发展,但是那些具有负面自我图式的人,就会长期背负着自己铸造的重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