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人格心理学电子书 > 第二节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论(第3页)

第二节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论(第3页)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许多研究都支持了班杜拉的观点。班杜拉等人(1998)曾对电视节目进行了50多个小时的监测,结果发现其中73%的时间暴力行为没有受到惩罚。同时,发现许多电视节目的整个情节中,坏人坏事一直受到奖赏,直到剧终才受到惩罚。

班杜拉等人(1986)研究发现,青年人虽然不喜欢攻击行为被奖赏的示范者,但是他们仍然会模仿他,并认为攻击行为也是一种乐趣,由于观察者已经以这种方式学到了攻击行为,会在适当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特别是研究发现(Berkowitz,1992),当人们看到的暴力行为似乎是正当的时候会助长攻击行为。例如英雄们使用暴力行为去消灭敌人时,他们会认为是罪有应得,这样人们自身对暴力行为的抑制力就会减弱,攻击行为就会增强,如果他们认为攻击行为是不恰当的,他们的攻击行为才会受到抑制。研究(Turner&Berkowitz,1972)还说明观众的个人特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果观众的自控力差,就易产生攻击行为。一旦他们把自己视为影片中的胜利者时,他们会更富有攻击性。总之,研究证明(Anderson&Bushman,2001)儿童观看暴力节目,会增加他们成年时的攻击行为,媒体里的暴力行为作为一个危险因素使青少年的暴力行为逐年上升。

2。游戏中攻击行为的示范作用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了电子游戏,又增加了新的暴力行为的示范源。许多研究证据表明,玩暴力游戏的人之后的攻击行为会增加。玩暴力游戏的儿童其课外自由活动中比没玩暴力游戏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Sherry,2001)。2002年的一实验研究(Bartholo;Anderson)证明,玩暴力游戏组比玩非暴力游戏组具有更强的暴力倾向。校园暴力事件也成为令人关注的问题,其中一些凶手就是沉湎于暴力游戏的学生。

3。暴力行为的习惯化倾向

重复出现的暴力行为会让人变得麻木不仁。它会使人们通常与极度暴力行为联系起来的震惊、不安等情感消失殆尽。引述华盛顿一位警长的话:“当我与一位因为暴力行为而被逮捕的青年人谈话时,他没有一点自责……完全没有意识到那是不道德的行为。”电子游戏中普遍存在的暴力行为也会起到相似作用(Bartholow,Sestir,&Davis,2005)。有很多证据证实了这种麻木作用的存在(e。g。,p;Ceen,1981;Thomas,Horton,Lippinp;Drabman,1977)。其中一个研究(Thomas,etal。,1977)要求被试分别先观看一段影片,一场令人激动的排球冠军赛或一段暴力行为影片。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一台特制的仪器将记录下被试情感的波动情况,从图7-2A可以看出两段影片可以激起被试相似情感波动。之后,被试将观看到一段简短的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径。从图7-2B可以看到,那些观看暴力影片的被试其反应明显低于另一组观看排球的被试。实验研究说明,长期观看电视中的暴力行为明显使人们对于真实生活中的暴力变得越发的不敏感。这种现象所导致的长期后果令人们担忧不已。随着人们对于暴力行为的反应趋于冷漠,被伤害或者伤害他人似乎成了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因为在电视节目中的暴力行为实在太普遍了,对暴力行为的麻木不仁将成为我们社会的一大威胁。

图7-2观看暴力行为后导致的暴力习惯化倾向

(资料来源:Thomas,Horton,Lippinp;Drabman,1977,实验1。)

五、理论应用

(一)人格适应

班杜拉认为,不适应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也是通过直接经验和替代学习而习得的。一旦习得之后,不适应行为便由它所带来的直接和替代强化来维持。父母的非正常行为,通常成为子女心理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他认为,不必从个人早期经验中去寻求创伤性事件,也不必去发掘潜在的冲突,更不必去追求病态行为最初的强化史。

强烈的认知取向使得班杜拉超越了斯金纳对不适应行为的简单解释。同样重要的是预期和对自己的看法。预期某种行为或情境会导致负强化,通常会使个体采用防御行为。如果个体预期自己可能被别人拒绝或自我效能很低,结果可能使他回避他人,从而导致人们认为此人有些怪异而不去接近他。最后,这种环境又强化了那些不适应的预期和信念。同样,如果个人对自己设置的标准高,结果导致他常常碰壁,成为个人烦恼的一个持续根源,这也会使他采取各种防御行为。而这些防御行为会让个体离开可能产生学习的新情境,而且,个体也不会得到和新的行为模式接触的机会。

(二)行为改变与治疗技术

班杜拉在讨论行为的改变和治疗时,提出了行为改变的基本历程和治疗方法。

1。行为改变历程

行为改变历程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应对危险或恐惧情境技巧的学习,这种学习是由观察“榜样”的示范而习得的,并使当事人在对恐惧的认知上发生改变,认为危险情境是可以控制的,从而减低焦虑;二是在“榜样”的指导下当事人进行应对危险情境技巧的演练,使其掌握并实践应对方法,提高自我效能。经过这两个步骤,当事人的行为发生改变,达到治疗效果。

2。治疗技术——榜样疗法

行为改变的主要方法是榜样的示范技术,其程序是先由榜样就目标行为作示范性的演示,然后将目标行为由易到难分为若干等级,在榜样的指导下,观察者逐级模仿照做,最终使行为产生改变。示范技术分为他人示范和自我示范两种:

(1)他人示范

他人示范常被用于治疗各种恐惧症、孤独症、焦虑症等。一个经典实验是恐蛇症的治疗(Bandura,Blanchard&Ritter,1967)。在实验前,先测定被试接近蛇的程度(前测),在经过实验后,再测定其接近的情况(后测),进行前后测比较。实验被试分为四组:①真实的榜样与参与组:有一位榜样先示范玩弄蛇的行为,然后协助被试去学习一些比较困难的反应。②影片示范:被试看到影片中儿童和成人玩弄蛇的行为,同时接受放松训练。③系统脱敏组。④控制组:没有实验处理。前后测对比结果显示:控制组的怕蛇反应没有改变,第二、三组的怕蛇的行为有所降低,第一组的行为改变最大。这证明真实榜样的示范加上指导的参与,是克服恐蛇行为最有效的方法。

(2)自我示范

自我示范(self-modeling)具有自我监控的作用,被用于帮助人们克服自身的身心障碍。一项关于捣乱学生行为矫正的实验研究,运用了自我示范的方法。研究者录制25分钟关于10~13岁学生的课堂行为,然后剪辑掉录像带中学生的所有捣乱行为,制作成可供学生模仿的12分钟的短片让学生自己观看,在两周内观看5~6次。之后的六周时间里,发现学生捣乱行为从原先的47%下降到11%。班杜拉认为,观看自己的合理行为对学生具有奖励作用,可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到目前为止,有上百项研究表明自我示范能有效地矫正各种问题行为(Kelly,Bray,Margiano,Theodore&Zhou,2002),这对学校教育中如何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榜样疗法主要适用于两个领域:技能缺失治疗以及情绪问题的治疗。缺乏某种适应性行为技能的人都常可以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来习得这种技能。榜样被设定为缺乏某种技能,但仍对情境做出了适当的行为反应,随后观察者(接受治疗的人)被鼓励重复榜样的行为。这种重复可以是外显的(行动)也可以是内隐的(在头脑中想象这种行为)。其实,当被试被告知在头脑中想象另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情境中从事某一特定行为时(Kazdin,1975),模仿也可以是一个内隐的过程。原则上,榜样疗法可以应用于任何技能缺失的再学习过程,然而对于这方面的一些研究普遍关注的领域是社会性的基本技能(LaGreca&Santogrossi,1980;LaGrep;Bell1983;Ross,Ross&Evans,1971)。

六、理论评价

作为社会认知论创始人之一的班杜拉,对人格理论及心理治疗的发展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行为主义开始让路给“认知革命”,在人格领域中,班杜拉是这场革命的积极倡导者。他汲取了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特点,努力建立一个全面的人格理论。

(一)理论贡献

班杜拉明确地区分了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过程,即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间接经验的学习。他提出的观察学习是人类间接经验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其他学习理论所无法取代和解释的。班杜拉对观察学习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揭示了观察学习的规律,这对解释和指导人类的学习过程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

班杜拉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框架,把强化理论和信息加工观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他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人对其行为结果的预期,在于人对各种强化的认知调节,强化是通过人的认知调节过程而起作用。在强化的种类上,班杜拉所提出的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新概念。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构成人的主体因素的核心,并渗透、弥散于人类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所以,自我效能理论的建构与发展,弥补了某些认知人格学者对个体内在动机因素的忽视。近年来,班杜拉提出集体效能感概念,并对社会影响集体效能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也丰富和扩展了这一理论运用范围。

以实验方法来证实其理论观点,也为其理论增添了信服度。同时,他所倡导的有效行为治疗技术,也在教育、辅导、治疗等实践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二)理论局限

班杜拉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它不适合于解释和说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和复杂的、高难度的技能训练的过程,而仅适于解释和说明观察、模仿等社会性学习的过程。

班杜拉提出的个人、行为和环境诸因素间连续的交互作用的观点,能否成为一种分析人的行为和心理的理论框架?能否用它来完善地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另外,他也忽视了遗传与成熟的作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