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人格心理学电子书 > 第一节 罗特的社会认知论(第1页)

第一节 罗特的社会认知论(第1页)

第一节罗特的社会认知论

一、生平事略

JulianRotter(1916—1987)

朱利安·罗特(JulianRotter,1916—1987)于1916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市西南的布鲁克林区,罗特很少提到他的童年,他在1982年出版的一篇简短的自传中提到,尽管当时他还在读小学,但已是布鲁克林图书馆的忠实读者。在中学时,他发现了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著作,在接下来的几年他沉醉于他们的著作,以至他常替朋友分析梦境。他的人生规划是走入心理学领域。

罗特1933年进入布鲁克林学院时,他决定主修化学,因为在当时的经济大萧条期间人们的职业选择也必须现实一点,要选择一个可以赚钱的职业,而当时心理学者的工作机遇则很少。大三时,他发现阿德勒在纽约长岛医学院任教,他去那听阿德勒的课,接受了阿德勒的许多思想,坚定了他对心理学的追求。后来阿德勒邀请他参加每月在家中举行的“个人心理学社”的聚会。1937年毕业时,他已在心理学和化学界享有一定声望。

罗特的两个教授鼓励他到爱德华大学攻读心理学学位。在那里,他受完形心理学大师勒温的影响较多,在1938年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获得了临床心理学最重要的训练和研究中心——马萨诸塞州立医院的临床心理学实验医生的职位,并于1941年在开设临床心理学课程的印第安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时,他担任美国陆军和空军的心理医师,之后罗特受聘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并担任该校心理诊所主任,与凯利研究制订出当时美国最好的临床心理学训练计划。1954年,罗特出版了《社会学习与临床心理学》(SandicalPsychology)一书,书中论述了其人格社会学习理论,成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还召集一些学生来考察其理论中各种预测事项。1963年,罗特前往康涅狄格大学任教,也兼任临床心理训练班主任。1972年,与人合著发表《人格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STheoryofPersonality);1975年,又与同事合著了《人格》(Personality)一书;1982年,又出版了研究文集《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和应用》(TheDevelopmentandAppliofSTheory)。罗特曾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的社会与人格分会和临床心理学分会的会长,198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赠“心理学的优秀科学贡献奖”。罗特于1987年退休,但仍继续在人格领域进行研究与撰述。

二、理论观点

(一)人性观

1。在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议题上,罗特倾向于自由选择和行动。罗特强调认知变量并相信人们可以调节并按照经验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可能会受外在变量的影响,但同时也能控制外在变量的影响性质与范围。外控的人无法感觉到控制感,自由意志对他们而言是可得到的,但他们相信那是受外力所控制的。

2。大部分人类行为是学习的结果。罗特很少关注遗传因素,他认为主要是后天经验在引导人们。童年的学习经验是重要的,但不是整个生命周期都受其影响。人格是会改变和成长的,而不是固着在童年所建立的类型之上。早期的经验影响人们对后来事件的知觉,但不是过去事件的牺牲品。人们不断地对外在和内在的环境进行反应,而且随着它们的改变,对它们的知觉也随之而变。

3。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人不是外在事件、遗传或童年经验的机械反应者,反之,人能自由地塑造自己目前的行为及未来。

(二)罗特的人格理论

罗特以学习的观念与原理创立了他的人格理论,其基本假设是:人的行为是机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和外部强化决定的,是在社会情境中习得的。

1。基本概念

罗特认为要预测人类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除了考虑情境因素外,还必须考虑认知因素,这包括知觉、预期和价值。要理解罗特的社会认知论,也需要了解与认知因素相关的四个基本概念:行为潜能(BP)、预期(E)、强化价值(RV)和心理情境。按照罗特的说法,“一种行为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的可能性,是由当事人对该项行为会引发某种强化的预期和强化物的价值共同决定的。”(Rotter&Hechreich,1975,p。57)罗特用公式表示为:

BP=f(E×RV)

(1)行为潜能

行为潜能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behaviorpotential,BP)指的是,在特定情境下人们可能选择表现的所有行为,其中某一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乃是基于自己对情境的主观印象。因此,行为潜能不仅受刺**境影响,也同时受人们对情境的主观认知所影响。

罗特将行为界定为外在行动和内在认知过程。行为“可以由真正的动作行动、认知、言语行为、非言语表达行为、情绪反应等组成”(Rotter&Hechreich,1975,p。96)。像合理化、压抑、选择和计划等都属于行为。

(2)预期

&ancy,E)指的是人们对在特定情境中的某种行为性质的认知或信念。预期有三种情况:一是对刺激的简单认知或命名,如,“这是一双名牌耐克鞋”;二是对行为强化结果的期待,如,“我穿上这双耐克鞋,同学会羡慕我”;三是对强化系列(奖惩)的期待,如,“我穿上耐克鞋,我在学校运动会上拿到了百米跑的名次,我会得到单项奖学金,我可能会因此找到一份与体育用品有关的职业”。预期是一种主观概率,是建立在过去经验与先前强化的基础上的,预期的概率依据类似(但不是相同)情境的类化(geion)程度而定。

预期分为特殊预期(specificy,SE)和类化预期(geancy,GE)。前者是对某种特殊情境的预期,后者是运用于多种情境中的预期,是个体对于行为是否能引发奖罚所持有的一般性信念,它在人们面临新情境时特别重要。例如,一位男生对外语学习成绩的特殊预期很低,但是对于理科类的课程有着高成就的类化预期。

(3)强化价值

强化价值(reivalue,RV)是指当各种强化概率相同时,对某种强化的偏好程度。例如,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有人选择看电影,有人选择去教室学习,有人跑去看球赛,有人可能踢足球。人们会选择对自己强化价值最大的活动或事件。

(4)心理情境

罗特认为,人们处于一个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环境的连锁反应状态中,而且这些环境本身也是持续互动的。罗特称之为心理情境(psychologicalsituation),也就是指我们体验到的有意义情境。在罗特看来,人们总根据自己对外部刺激的感知而对情境作出反应。例如,一个小男孩儿在家中被妈妈亲吻,会感到很幸福;但是,如果在学校被妈妈亲吻则可能遭到同学嘲笑,他便会拒绝。

罗特还提出了两个次要概念:行动自由度和最低目标水平。行动自由度(freedomofmovement)是指人们对某行为后果会导致特定强化的预期。高预期导致高行动自由度,低预期则导致低行动自由度。一个具有高行动自由度的人预期成功或接近目标,而低行动自由度的人则预期失败或处罚。例如,一个社会工作能力强的大学生,在社会工作中会具有高的行为自由度,他她会积极参与并组织大型的社会活动,并从中获得荣誉;而一个内向害羞的女孩儿由于害怕在公众场合讲演,其行为的自由度会减少,她会避开这种公众活动的表现。最低目标水平(minimalgoallevel)是指一个人在生活某方面一连串强化中的最低但仍能令其感到满足的水平,它是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分界点。例如,有些学生对数学考试成绩的最低目标水平常常是60分。但是,低成就的学生可能会因为设定的最低目标水平太低以致无法表现出与能力一致的水平。

2。人格结构

罗特没有对人格结构进行针对性阐述。但是,他提出的两种类特质(traitlike),也叫问题解决的类化预期:人际信任和控制观。问题解决类化预期(problem-solvinggeancy)是个体在过去独特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较持久的问题解决的预期倾向。每个人都会在这两个类特质上表现出差异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