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理论观点
马斯洛关注心理健康的人,认为人有积极向上的潜能和能力,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格结构。马斯洛的研究对象全部是正常的、最健康、最优秀的人。他用积极的、乐观向上的语言,描述了人格中的积极层面。他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了解心理学如何促进人的快乐和健康。他说:弗洛伊德提供了心理病态的一半,而我们必须补上健康的另一半。
一、人性观
马斯洛对于人性的看法非常乐观、极富人道主义味道,他对于人性有很多假设,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是好的、端正的、仁爱的,每个人都有对美、真理、正义等的本能需求。而且至少是中性的,不是生来就坏的。但马斯洛也指出(1968):人的这种天性没有动物的本能那样强而有力,而是非常娇弱的、容易受到习惯、社会风俗、文化压力或者不恰当态度的抑制,容易受到学习的影响。但是,无论在什么人身上,这种天性都很少会消失,即使这种天性被忽略了,它也会不断地努力发展。
虽然马斯洛承认世界上有邪恶和神经症,但他认为这并不是人的本性,而是由于不好的、不合适的环境造成的。暴力以及破坏性的行为,并非人的天性,而是人的天性被不好的环境所扭曲和阻挠的结果。马斯洛认为在良好的环境下,人们都会希望表现出好的品质,如友善、爱、诚实等,这一点与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性善论”较为接近。所谓好的环境,就是那些有助于人的内在本质实现的环境;否则就是坏的或变态的环境。马斯洛从小的经历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他少年时代虽然是痛苦的、与世隔绝的,但他并没有患精神病,马斯洛认为这是一个奇迹。这表明环境的糟糕并不一定使人出现精神疾病,因为人的本性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倾向,这种倾向会使人健康发展。所以马斯洛在进行心理研究时,从一开始就关注那些健康的、支配性的个体,后来做了杰出人物的研究分析工作。他一生都在开拓心理学领域,对健康人进行研究。
二、人格动力——需要理论
马斯洛强调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不是由性本能引起的。他从个人生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动机理论,也叫做需要的层次理论(hierareeds)。他认为人类是由一系列具有生命意义的和满足内在的需求所驱动。动机理论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他的动机论是以他对人类基本需要的理解为基础的,这些需求使人处于不满足的状态,也就是说,没有人是可以长期满足的:一种需求获得满足之后,另一种需求就接着要求被满足。马斯洛认为人格出现病态的最重要原因是因为基本需要受到挫折,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
(一)需要的种类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类:
1。基本需要
基本需要(basieeds)也叫缺失性需要(defieeds)。如果缺失,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和动物所共有;如果得到满足,紧张就会消除,兴奋就会降低,便失去了动机,它与人的本能相联系。
2。心理需要
心理需要(psychologieeds)也叫成长性需要(growthneeds),可以产生成长性动机,是一种超越了生存需要之后,所产生的发自内心的希望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它不受本能的支配,为人类所特有。满足了这种需要,人就会产生出强烈、深刻的幸福感,这就是马斯洛所描述的“高峰体验”。
(二)需要的层次
马斯洛最初将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后来,他把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归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形成最终的五层次说。认知需要是指对于知识、理解的需要,包括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需要。审美需要是指对于美、对称、简洁、完满和秩序的需要。
图5-2马斯洛需要层次说
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是有层次的,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逐级上升的过程,呈金字塔形式排列。处于最低层的是生理需要,依次上升的是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在满足较高层次需要之前,必须先部分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只有低级的需要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级需要,以此类推。例如,在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不太关注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因为他们的生活总是被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所占据。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变得非常重要。
这些需要是相互联系的,并且组成了一个优势层次。一般来说,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人的意识,并自动组织、补充机体的各种能量;不占优势的需要就会被消减,被遗忘或者被否定。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不再是积极的推动者;另一种更高级的需要就会出现,并且支配人的意识,成为行动的组织者。人总是不断被各种需要所困扰,是不断需求着的动物,除了少数时间外,很少能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人的一个欲望得到满足后,另一个欲望就会迅速出现;一个欲望被满足了,又会有一个新的欲望站到突出的位置上来。“人几乎总是在希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他整个一生的特点”。[1]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thephysiologieeds),是指与有机体生存、繁衍有关的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如对于食物、水、氧气、性、排泄和睡眠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的,他们优先于任何其他需要。如果一个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其他的需要就会处于次要位置。例如一个极度饥饿的人,只对食物感兴趣,动机就是要吃饱肚子,这时候他不会去关注其他的东西,如读书、听音乐等。凡是被人们感觉到的需要,一旦被满足就会产生愉快的感觉,所以吃、喝、痛苦的减轻、性的满足,都会使人愉快。
马斯洛认为人类机体有这样一个特征:当机体受到某种需要支配时,对事物的看法会改变,一个长期处于极度饥饿状态的人,他的理想就是有丰富的食物。他会认为,只要有了充足的食物,便是最幸福的人,不会再渴求其他东西。但是,马斯洛认为当一个人真的有了充足的食物,并且总是能有所保障时,就会产生更为高级的需要,“需求某种东西本身就意味着已经存在着其他需要的满足”。[2]
如果一个人的生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如常年的饥饿、口渴或其他生理需要被剥夺,将会使个体产生强烈的紧张,这种状态会控制他的注意力。但是马斯洛并不肯定有些人过分沉溺于生理需要的满足,如吃得过饱、饮酒过度、性行为泛滥等,认为那样是为了作乐,而不是为了维护生命,所以不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2。安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