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家非常关注如何有效地提高人格的区分、解释与预测功能,这涉及了人格研究的效度问题。当今的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以往的人格心理学家非常强调人格的信度问题,即人格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但实际上应该从人格的效度开始,即提高人格区分、解释和预测的功能。
(一)人格区分功能的整合
描述人格差异是人格区分功能的体现,其中最著名的是特质论与类型论,二者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描述了人格的差异。特质论在区分人的特征时,强调的是个体间的差异、人格量的差异;类型论强调的是群体间的差异、人格质的差异。两种理论观点各自从不同角度部分地区分了人格的差异特征,为了更全面地区分人格特征就要对不同理论进行整合。艾森克实现了这一整合工作,他在结合特质论和类型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描述的整合模型,他通过两个人格维度(情绪稳定性与不稳定,内向与外向)划分出4种人格气质类型(抑郁质、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而每一气质类型中又包含了一些人格特质的描述,如抑郁质中包含了情绪多变、焦虑、刻板等特质层面的特征。艾森克将人格描述的不同模型整合于一体,能更好而全面地区分人格差异。现代人格心理学家在人格差异的研究中,不断地进行着这种新的尝试与探索。
(二)人格解释功能的完善
人格心理学家一直在寻找有效的人格解释单元,提出了许多人格理论,但是每一种理论都有其解释的局限性。二十多年来,在人格心理学界非常流行的大五人格模型(FFM)为人格的描述与解释提供了基础的、广泛的框架,被称为是人格领域中“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以特质理论为基础的大五人格模型,现在被广泛地使用于心理学研究中,实现着人格的解释功能。
那么,人格特质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很好地预测人的心理状态?预测的限定条件又是什么呢?①特质是静止的、稳定的结构,所以它无法说明动态的人格成分。当人们描述一种稳定性高的心理状态时,人格状态的预测性较高。②它不能描述不同背景下的行为差异,也不能灵活地体现人格的复杂性。③对于用因素分析方法所获得的特质结构,是否能真正反映人格中最基础和最有用的成分?所获得的独立因素可能只是提供了有限的经验性预测。④在时空上高度稳定的特质不能有效地解释、测量被试内因素因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人格特质与短期效应无关,若考虑暂时的心理状态,个体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特质只对一般基线水平的状态有较高的预测性,但对暂时起伏不定的状态的预测性很小。Epstein(1983)在关于人格最基本单元的争论时指出:被试内数据的因素分析与被试间数据的因素分析的结果是不一致的。这意味着需要有两套人格描述系列:一种是描述被试间变量的人格维度,另一种是描述被试内变量的人格维度。但哪些是被试间变量?哪些是被试内变量?这是未来人格研究要思考的问题。但最好的方法是具有同时适合两个方面的一系列基本人格维度。一些研究者认为:在动机、目标或结构方面的研究有望可以实现这个目标。这说明任何人格理论与研究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性。在其适用范围内,它具有较高的解释与预测功能,超出这个适用范围,就可能导致错误推论。在未来的研究中,人们应该如何解决上个世纪未决的问题,是人格研究今后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人格预测的条件
人格受制于其他多种影响因素,如文化、时间、对象等。人格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人格研究的复杂性,这就为人格分析与预测增加了变数。因此,人格预测是以把握人格影响因素为前提条件的。以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的研究为例,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评价,包括认知和情绪两个水平。在认知水平上,人们可以形成对生活的总体评价(生活满意度)和局部评价(如工作和婚姻满意度);在情绪水平上,人们对于卷入的活动和经历的愉快或不愉快的事件做出评价(如高兴和感动,焦虑和悲痛)。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内部的(遗传、气质、性别、年龄、健康等)和外部的(生活事件、收入、教育水平、种族、文化等)。究竟谁的影响更大呢?在对主观幸福感的高低做预测时,要考虑不同条件下内外因素的不同作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组内(如在一个国家内),主观幸福感的遗传因素的作用大于环境的作用(Lykken&Tellen,1996);在组间(如不同国家间)环境因素的作用增大。故跨文化研究非常重要,同一国家或文化内的居民处在相对一致的环境中,考察同一国家的人可能会低估环境的潜在作用,人格因素在情境效应变异小的情况下被夸大了。所以,要解释组间、民族间、不同文化间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时,预测中就要加大环境因素的效应。
由此可见,确定人格各因素的比重是提高预测准确性的重要依据。当代人格心理学家提出,从总体来说遗传因素大约占40%,环境占60%,但不同的人格特征的遗传与环境之比会各有差异。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解决这一百年难题已为期不远了。
四、人格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趋势
在人格研究的近百年历史中,人格心理学家使用了多种性质的方法,积累了许多经验。如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主观与客观方法,质与量的方法等。人格心理学有许多研究方法,在人格心理学中常强调的方法是临床方法、相关方法、测量与实验方法。今后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走向有以下的特点:
1。研究问题的特征与方法的匹配性。如果研究课题以稳定为特征,则可以用客观分析的方法;但如果从过程、进化、发展的角度来研究课题,纵向方法、质的方法就变得重要了。如果不考虑课题性质而盲目使用方法,会导致研究偏差。
2。研究方法出现的回归趋势,体现了方法上的多元化与整合趋势。早期人格研究方法强调描述性方法,临床访谈、自我报告、主题统觉测验、Q分类方法都是描述方法或质的分析。之后随着统计分析方法的引入,人格心理学家更重视量的分析。上世纪末,人们又开始重视临床与质的方法,特别强调的是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结合。McAdams和Westen强调人格心理学应该更多地接受定性分析方法,但要努力提高评价的质量。
3。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已成为当今普遍而时髦的分析方法,但纵向研究在探讨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或转化期时更为有效,而现代人格研究更强调一种动态的过程性研究。
4。LOST数据在纵向研究中的使用,可增加结果的可信度。其中L是生命发展历程的数据,O是观察数据,T是标准测验数据,S是自我报告数据。通过不同性质的数据来获得一致的结果,是研究结果自我验证的较好方法。
五、人格研究的动态化趋势
1992年美国心理学会上,在人格科学研讨中提出了“人格是可以改变的吗”这一研讨论题。回答这个问题要先搞清楚什么是人格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人格研究有四类变化:①绝对与相对的变化,如身高和体重随年龄增长会产生绝对的变化,但是与同龄人的平均数相比,他们的相对位置可能是稳定的。②外在与内在的变化,如水、水蒸气、冰看起来差异很大,这是外在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型变化;其实,他们的分子结构没变,都是H2O,其内在本质是不变的。这是现象型变化,而不是内在型变化。③量变与质变的变化,如不断学习新知识,但看问题的立场、态度没变,这是量变;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守恒概念的形成都是质变。④连续与间断的变化,如人的身体特征和外表是连续型变化,渐进的过程;间断性变化是突然的、实质的变化,如一个人经历了重大事件,他的性格会表现出巨大的变化,其表现与以前是不连贯的。如战争,可能会引起人们永久性的改变。分清这些变化对于人格研究的科学化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在研究中分清人格究竟发生的是什么类型的变化,却是今后人格研究的难题,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将能更好地解释人格发展的动态化趋势。在人格的未来研究中,人格心理学家一直在思考并力图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1。在长时间段内,人格究竟有多稳定?是不是某些时候的稳定大于另一些时候的稳定?是不是人格某些方面的稳定性大于其他方面的稳定性?是否一些人的人格相对于其他人更稳定?
2。如何认识在人格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其基本的连续性是什么?
3。如何确信在不同年龄测得的同一人格特征具有可比性?
4。能否以一个时间点的情况来预测另一时间点的情况?怎么能够在合适的年龄来预测人格?人格是否有关键期或敏感期?
5。如何分辨人格的量变与质变?
研究整个生命历程中的人格,是21世纪人格心理学家非常关注的主题,它将使人们能以动态的方式来诠释人格。
总之,在21世纪,人格心理学将会开创一个新纪元。当前人格心理学所展示出的发展趋势和20世纪人格心理学家为人们留下的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为21世纪人格科学发展提出了思索与研究的方向。
思考题:
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与其他心理学科有哪些区别?
2。简要论述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科学体系。
3。学习人格心理学的意义有哪些?
4。如何评价人格理论,评价原则是什么?如何看待人格理论的地位与价值?
5。学者们通过哪些方法来说明遗传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6。21世纪人格心理学发展的特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