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穿越到80年代农村 > 第117章 匠心传承 (第1页)

第117章 匠心传承 (第1页)

第117章:匠心传承:非遗申报的波折与年轻一代的接棒腊月初八的清晨,红星村飘着细碎的雪粒,林悦踩着积雪走进红星食品厂时,老陈正带着几个老师傅围着一张木桌忙碌。蒸笼里飘出的枣泥香混着面粉的清甜,在寒冷的空气里格外诱人,走近了才看清,他们手里拿着的不是现代模具,而是几块磨损严重的枣木印模,正小心翼翼地给刚揉好的面团盖章。“林总,您来得正好!”老陈看到她,立刻放下印模迎上来,手上还沾着面粉,“这是我父亲传下来的老印模,刻的是‘福’‘寿’‘喜’三个字,以前咱们厂做点心都用这个,后来换成机器模具,这些老物件就被收起来了。前几天整理仓库时找出来,想着用老法子做几批点心,看看能不能勾起老顾客的回忆。”林悦拿起一块枣木印模,指尖抚过上面深浅不一的纹路,能感受到岁月留下的温润触感。印模边缘虽然有些磨损,但“福”字的笔画依然清晰有力,透着传统手作的温度。“这个主意好。”她笑着点头,“现在年轻人都追求‘复古’‘匠心’,咱们用老印模、老手艺做点心,不仅能差异化竞争,还能把老手艺传下去。对了,上次跟你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准备得怎么样了?”提到非遗申报,老陈的笑容淡了些,他叹了口气,拉着林悦走到旁边的休息室:“别提了,上周县文旅局的人来看过,说咱们的申报材料不够完善。他们说‘传统点心制作技艺’要申报非遗,得有完整的技艺流程记录、传承谱系,还要有历史佐证,可咱们厂最早的记录只到我父亲那辈,再往前的就找不到了。”林悦皱起眉头:“找不到历史记录?你父亲当年没留下什么笔记或者老照片吗?”“我父亲是个粗人,只会做不会写,哪有什么笔记。”老陈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旧铁盒,打开后里面放着几张泛黄的黑白照片,“这是仅存的几张老照片,有一张是我父亲年轻时在厂里做点心的样子,还有两张是当年工厂的老厂房。文旅局的人说,这些证据太单薄,很难证明技艺的历史传承性。”林悦拿起照片仔细看,照片里的老厂房和现在的红星食品厂依稀有些相似,只是更破旧些。照片里的老陈父亲穿着蓝色工装,围着白色围裙,手里拿着擀面杖,眼神专注。“这些虽然少,但也是重要的证据。”她把照片放回铁盒,“咱们再想想办法,比如找村里的老人问问,看看他们能不能回忆起更早的情况,或者有没有人家里还藏着当年的点心包装、票据之类的东西。”当天下午,林悦和老陈就挨家挨户走访红星村的老人。村里最年长的张奶奶已经九十多岁了,耳朵有些背,但思路还清晰。听到他们打听老食品厂的历史,张奶奶眼睛一亮,颤巍巍地从床底下拖出一个旧木箱:“我家里还有当年你爹送我的点心匣子呢!那时候我刚嫁过来,你爹知道我爱吃枣泥糕,每年过年都会送我一匣子,那匣子做得可精致了,上面还刻着花。”张奶奶打开木箱,里面果然放着一个暗红色的木质点心匣子,匣子表面刻着缠枝莲纹,虽然有些褪色,但纹路依然清晰。匣子里面还放着一张泛黄的纸片,上面用毛笔写着“红星食品厂特制枣泥糕,售价两角五分”,落款日期是1952年。“1952年!”老陈激动得声音都在抖,“这比我父亲记录的还要早十年!张奶奶,这太珍贵了,您愿意把这个点心匣子和纸片借给我们吗?我们申报非遗用,用完就还给您。”张奶奶笑着点头:“愿意!愿意!只要能让老手艺传下去,我什么都愿意拿出来。当年你爹做的枣泥糕,是全村最好吃的点心,要是能让现在的年轻人也知道,也尝尝,多好啊。”接下来的几天,林悦和老陈又找到了不少有价值的线索。村里的李爷爷拿出了当年在老食品厂工作的工牌,王大叔家里藏着一本1965年的生产记录本,上面详细记录了传统点心的配料和制作流程。这些实物和资料,让非遗申报材料变得充实起来。就在他们以为非遗申报有希望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县文旅局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非遗申报不仅要看历史传承,还要看技艺的活态传承,也就是现在是否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和传承这门手艺。“现在你们厂里做传统点心的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师傅,年轻人没几个愿意学的。”工作人员说,“要是没有年轻人接棒,就算申报成功,技艺也迟早会失传,这样的项目很难通过评审。”林悦和老陈听了,心里都沉甸甸的。确实,现在红星食品厂的年轻工人大多愿意在流水线工作,觉得传统手工制作又累又慢,工资也不比流水线高多少,没几个人愿意跟着老师傅学手艺。“咱们得想办法吸引年轻人学手艺。”林悦回到厂里,立刻召集管理层开会,“光靠情怀不行,得给年轻人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设立‘非遗传承津贴’,凡是愿意学习传统点心制作技艺的年轻人,每个月额外发五百块津贴;再比如,把传统手艺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学得好的年轻人,可以提拔为技术骨干,甚至成为传承人,享受更高的待遇和荣誉。”,!苏然也补充道:“咱们还可以和县里的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设传统点心制作专业,定向培养人才。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咱们厂负责实践培训,学生毕业后直接来厂里工作,这样就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方案确定后,林悦立刻行动起来。她先是在厂里贴出公告,宣布设立“非遗传承津贴”,没想到第一天就有三个年轻工人报名。其中一个叫李伟的年轻人,今年刚二十岁,是红星村人,之前一直在流水线做包装工作。“我从小就喜欢吃爷爷做的手工点心,觉得特别有味道。”李伟说,“现在知道厂里要传承老手艺,还发津贴,我就想试试,说不定以后我也能成为老师傅。”紧接着,林悦又联系了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听了她的想法,非常支持:“现在国家大力提倡传承传统文化,咱们开设这个专业,既能响应国家号召,又能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是双赢的好事。”双方很快签订了合作协议,计划明年春季招收第一批学生,学制两年,前一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后一年在红星食品厂实习,毕业后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就在非遗申报工作有条不紊推进时,林悦接到了儿子苏明哲的电话。苏明哲刚从国外举办画展回来,听说家里在申报非遗,立刻表示要回来帮忙。“妈,我在国外看到很多国家都特别重视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有很多好的经验可以借鉴。”苏明哲在电话里说,“我想把咱们传统点心的制作过程拍成纪录片,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帮助申报非遗,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上咱们的传统手艺。”一周后,苏明哲带着他的团队回到了红星村。他们扛着摄像机,跟着老师傅们拍摄传统点心的制作过程。从选材、清洗、去核,到揉面、发酵、塑形、蒸制,每一个步骤都拍得格外细致。拍摄过程中,苏明哲还特意采访了老陈、张奶奶等老人,听他们讲述老食品厂的历史和传统点心背后的故事。“爷爷,您揉面的时候为什么要顺时针转三百圈,再逆时针转三百圈啊?”拍摄间隙,苏明哲问正在揉面的老师傅王师傅。王师傅笑着解释:“这是老规矩,顺时针转三百圈能让面粉和水充分融合,逆时针转三百圈能让面团更有韧性,这样做出来的点心才会软糯可口。差一圈都不行,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诀窍。”苏明哲把这些细节都记录下来,融入到纪录片里。他还特意设计了几个镜头,展现年轻工人跟着老师傅学习的场景,突出技艺的传承性。“我要让观众看到,老手艺不是过时的东西,而是有生命力的,正在被年轻一代继承和发扬。”纪录片拍摄完成后,林悦把它送到了县文旅局。文旅局的工作人员看完后,对申报材料的评价大大提高:“这个纪录片太精彩了,不仅展现了技艺的全过程,还讲述了背后的历史和人文故事,很有感染力。加上之前找到的实物证据,现在的申报材料已经非常完善了,我们会尽快上报市里,争取能通过评审。”春节前夕,市里的非遗评审结果出来了,红星食品厂的“传统枣泥糕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消息传来,红星村一片欢腾。老陈带着老师傅们放起了鞭炮,年轻工人们举着“非遗传承基地”的牌子合影留念,村里的老人也都穿着新衣服来到厂里,分享这份喜悦。“林总,苏总,谢谢你们!”老陈握着林悦和苏然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要是没有你们,这老手艺早就没了,更别说申报非遗了。现在好了,老手艺有了名分,还能传下去,我终于对得起我父亲了。”林悦笑着说:“这不是我们两个人的功劳,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接下来,咱们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把技艺申报成省级非遗、国家级非遗,让更多人知道红星食品厂的传统枣泥糕,让老手艺走向更大的舞台。”春节期间,红星食品厂推出了“非遗限定款”枣泥糕,用老印模制作,包装采用传统的木质点心匣子,还附赠一张介绍技艺历史的小卡片。这款点心一上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不仅线下门店销量火爆,线上订单也排到了年后。很多消费者表示,吃的不仅是点心,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喜爱。节后,县职业技术学校的“传统点心制作专业”也顺利招生,第一批招收了三十名学生。开学那天,林悦和老陈特意去学校参加开学典礼,还邀请了几位老师傅给学生们上了第一堂实践课。看着年轻学生们认真学习揉面、塑形的样子,林悦心里充满了希望。这天,林悦正在办公室整理非遗申报的后续材料,苏然拿着一份文件走进来:“你看看这个,省里要举办‘传统手工艺博览会’,邀请咱们去参展,还让咱们准备一个现场制作表演环节。这可是个好机会,能让更多人了解咱们的非遗技艺。”,!林悦接过文件,脸上露出笑容:“太好了!咱们一定要好好准备,让省里的人也看看咱们红星食品厂的实力,看看咱们传统手艺的魅力。”博览会举办那天,红星食品厂的展台前挤满了人。老陈带着两位老师傅现场制作传统枣泥糕,揉面、盖章、蒸制,每一个步骤都引来阵阵惊叹。苏明哲制作的纪录片在展台的屏幕上循环播放,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一位省里的非遗专家看完现场制作,又看了纪录片,对林悦说:“你们做得很好,不仅保护了传统技艺,还创新了传承方式,让老手艺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我相信,用不了多久,你们的技艺一定能申报成国家级非遗。”林悦笑着点头:“谢谢专家的认可。我们会继续努力,不仅要把技艺传承好,还要把它发展好,让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乡村振兴、为文化自信贡献自己的力量。”博览会结束后,红星食品厂的知名度更高了,不仅接到了更多的订单,还有不少企业和机构来洽谈合作,希望能共同开发传统点心产品,推广非遗文化。林悦和苏然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的决心,他们计划在红星村建设一个“非遗文化园”,里面设置传统点心制作体验区、历史展览区、销售区,让游客既能了解非遗历史,又能亲身体验制作过程,还能购买到正宗的非遗产品。夕阳西下,林悦站在红星食品厂的门口,望着远处正在建设的“非遗文化园”工地,心里充满了期待。她知道,非遗申报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但只要有老匠人的坚守,有年轻一代的接棒,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传统手工艺一定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红星村的未来也一定会更加美好。苏然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在想什么呢?”林悦笑着说:“在想咱们的未来。你看,老手艺传下去了,村里的日子好了,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了,这就是咱们一直追求的生活,对吧?”苏然点点头,眼神温柔:“对,这就是咱们追求的生活。只要咱们一起努力,未来还会更好。”雪粒又开始飘落,落在他们的肩膀上,带来一丝凉意,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心中的温暖。远处的“非遗文化园”工地灯火通明,工人们还在忙碌着,那灯火像是希望的灯塔,照亮了红星村的未来,也照亮了林悦和苏然心中的梦想。他们知道,属于他们的奋斗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而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希望和力量。:()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