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穿越到八零年代的 > 第98章 非遗活化困境(第1页)

第98章 非遗活化困境(第1页)

第98章:非遗活化困境:一场让老手艺焕新生的乡村突围清明刚过,林家村的春日透着几分温润。村中心的老戏台前,却围满了愁眉苦脸的村民——戏台两侧挂着的“林家村非遗文化展”横幅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展台上摆着的竹编篮、扎染布、手工剪纸却鲜少有人问津,只有几个来研学的孩子好奇地拿起竹编小筐,翻来覆去看了两眼,又很快跑开了。“唉,这都第三天了,除了村里的老人,没几个外人来看。”扎染传承人周阿婆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攥着刚染好的蓝布,布角的靛蓝色还没完全干透,“我年轻时,村里姑娘出嫁,都要找我染一块‘喜字布’当陪嫁,现在倒好,年轻人都买机器印的布,谁还稀罕咱们这手工扎染啊?”林悦站在戏台旁,看着展台上落了薄尘的非遗手工艺品,心里不是滋味。自从“银发归巢计划”和“生态循环农业”落地后,她就想着把村里的老手艺盘活——林家村有竹编、扎染、手工剪纸三项市级非遗,可这些年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老手艺渐渐没人传了,周阿婆的扎染、刘大爷的竹编,都快成了“绝活儿”。她本想借这次非遗文化展,让更多人了解这些老手艺,可没想到会是这样冷清的场面。“阿婆,您别着急,咱们再想想办法。”林悦蹲下身,帮周阿婆把蓝布叠好,“今天下午有个省城来的文旅考察团,他们专门来看乡村非遗项目,说不定能给咱们提些建议。”周阿婆叹了口气:“能有啥建议啊?上次县里来人,说让咱们把扎染做成钥匙扣、手机壳,可我这老胳膊老腿,哪会做那些新鲜玩意儿?再说了,就算做出来,也没人买啊。”正说着,一阵自行车铃声传来,是竹编传承人刘大爷,他驮着一筐刚编好的竹篮,筐沿还沾着竹屑:“林总,您看我这竹篮,编了三天,一个都没卖出去。之前有人说要订货,结果看了样品又说‘太老气’,现在的人啊,真是不懂好东西。”林悦看着刘大爷满是老茧的手,心里更不是滋味了。这些老手艺凝结着村民们的智慧,要是就这么断了传承,太可惜了。她扶着刘大爷坐下:“大爷,您的竹篮编得这么好,肯定有人喜欢。咱们就是没找对路子,等考察团来了,咱们听听他们的想法,说不定能找到突破口。”下午两点,文旅考察团如约而至。带队的是省城文旅局的张科长,他戴着眼镜,手里拿着笔记本,仔细翻看展台上的手工艺品。看到周阿婆的扎染布时,他眼睛一亮:“这靛蓝扎染不错啊,用的是天然靛蓝染料吧?现在城里就流行这种‘自然风’,可惜款式太老了,要是做成围巾、披肩,肯定受欢迎。”刘大爷的竹篮也引起了张科长的注意:“这竹编工艺很精细,就是造型太传统。现在年轻人喜欢简约的设计,要是把竹篮改成收纳盒、花盆架,再搭配点小装饰,销量肯定能上去。”张科长的话点醒了林悦:“张科长,您的意思是,让咱们把非遗手工艺品和现代审美结合起来?”“对!”张科长点点头,“非遗不是放在展柜里的‘老古董’,得让它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你们可以找专业的设计师,把老手艺和现代产品结合,再通过电商平台、文旅渠道卖出去,这样才能让老手艺活起来。”考察团走后,林悦立刻召开会议,决定启动“非遗活化计划”:第一步,找专业设计师改造非遗手工艺品;第二步,培训村民制作新产品;第三步,搭建销售渠道,线上线下同步推广。可计划刚提出,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找设计师需要不少费用,而公司最近刚投入资金完善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资金有些紧张。“要不,咱们找晓艺帮忙?”苏然提醒道,“晓艺在设计院工作,认识不少年轻设计师,说不定能请他们来义务帮忙。”林悦眼前一亮,赶紧给女儿林晓艺打电话。晓艺一听是为村里的非遗项目找设计师,立刻答应下来:“妈,我正好有个同学是做文创设计的,我们明天就去村里,跟周阿婆、刘大爷聊聊,看看怎么改造产品。”第二天,晓艺就带着设计师陈默来到了林家村。陈默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穿着休闲装,背着画板,一见到周阿婆的扎染布,就兴奋地说:“阿婆,您这扎染太有味道了!您看,咱们把这蓝布做成围巾,在边角绣上小雏菊,再配上牛皮绳,肯定受年轻人喜欢。”他一边说,一边在画板上画草图,很快,一条带着扎染纹理的围巾设计图就出来了。周阿婆凑过去看了看,皱着眉说:“这围巾是好看,可我只会染布,不会绣花啊。”“阿婆,您负责染布,绣花我们可以找村里的巧媳妇帮忙,或者用机器绣,这样既保留了手工扎染的特色,又能提高效率。”陈默笑着说。接着,陈默又看了刘大爷的竹编。他拿起一个竹篮,比划着说:“大爷,咱们把竹篮的高度降低,加上木质底座,再在竹编上编出简单的几何图案,做成收纳盒,放在家里装化妆品、首饰,肯定很实用。”他还拿出手机,给刘大爷看网上流行的竹编收纳盒图片,刘大爷看了连连点头:“这样一改,确实好看多了,也实用多了!”,!解决了设计问题,接下来就是培训村民制作新产品。林悦在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办了培训班,邀请陈默和晓艺当老师,教村民们做扎染围巾、竹编收纳盒、手工剪纸窗花。可培训刚开始,就有村民打了退堂鼓。“这扎染围巾要染三遍,还要等布干透,太费时间了,一天也做不出一条,还不如去民宿打工挣钱快。”村民李嫂放下手里的蓝布,起身要走,“我家孩子还等着交学费呢,哪有时间耗在这上面?”其他村民也跟着附和:“就是啊,做这些手工活又累又不挣钱,还不如去地里干活。”林悦赶紧拦住大家:“大家别急着走!我知道大家担心不挣钱,咱们跟之前不一样了——这次做的新产品,我们会统一收购,一条扎染围巾收购价五十块,一个竹编收纳盒三十块,只要大家认真做,一天能做两三个,比去民宿打工挣得还多。而且等产品卖出去了,咱们还会给大家分红!”李嫂停下脚步,有些怀疑:“林总,您说的是真的?一条围巾真能卖五十块?”“是真的!”林悦拿出和电商平台签订的意向书,“我已经跟省城的几家文创店和电商平台谈好了,他们会优先卖咱们的产品,只要产品质量过关,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听林悦这么说,村民们又重新坐了下来。李嫂拿起蓝布,笑着说:“那我就试试,要是真能挣钱,我就天天来学。”接下来的日子里,培训班热闹起来。周阿婆教村民们扎染,刘大爷教大家竹编,晓艺和陈默则负责指导设计和质量把控。周阿婆的孙女周小雅,原本在城里打工,听说村里办了非遗培训班,特意辞职回了村:“奶奶,我跟您学扎染,以后咱们一起做围巾,把您的手艺传下去。”周阿婆看着孙女,眼里满是欣慰的泪水。可制作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有村民染布时,靛蓝染料比例没掌握好,染出来的布颜色要么太深,要么太浅;还有村民编竹篮时,竹条编得不够紧密,容易散架。陈默和晓艺只好一个个指导,有时候忙到晚上十点多,还在文化活动中心帮村民修改产品。“林总,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陈默揉着酸痛的肩膀,对林悦说,“村民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制作水平参差不齐,产品质量很难保证。咱们得制定一个详细的制作标准,再找几个学得快的村民当小组长,帮着指导大家。”林悦觉得陈默说得有道理,立刻组织晓艺、周阿婆、刘大爷一起制定制作标准——扎染布的颜色要均匀,不能有杂色;竹编收纳盒的竹条间距要一致,不能有松动;手工剪纸的图案要清晰,不能有毛边。还选了周小雅、李嫂等几个学得快的村民当小组长,负责日常指导和质量检查。有了制作标准和小组长,产品质量很快就提上来了。一个月后,第一批非遗文创产品终于完成了——五十条扎染围巾、三十个竹编收纳盒、二十套手工剪纸窗花。林悦带着这些产品,去省城参加了文旅文创博览会。博览会当天,林家村的展台前围满了人。扎染围巾的靛蓝色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雅致,竹编收纳盒的纹理清晰细腻,手工剪纸窗花的图案生动有趣,不少人驻足观看,纷纷询问价格。“这条扎染围巾多少钱?我想买一条送给我妈妈。”一位年轻女孩拿起围巾,摸了摸布料,“这布料真舒服,还是手工染的,太有特色了。”“五十块一条,您要是喜欢,可以多买几条,送给朋友也很合适。”林悦笑着说。女孩当场买了三条,还加了林悦的微信:“以后你们有新产品,记得告诉我,我肯定还买。”当天,五十条扎染围巾、三十个竹编收纳盒全卖光了,手工剪纸窗花也卖了十五套,总收入三千八百块。林悦拿着卖产品的钱,心里比谁都高兴——这不仅是一笔收入,更是对村民们努力的肯定,对老手艺的认可。回到村里,林悦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了村民们,还把卖产品的钱分给大家。李嫂拿着分到的两百块钱,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做手工活真能挣钱!以后我天天来培训班,多做几条围巾,给孩子攒学费。”周阿婆看着孙女周小雅手里的分红,眼里满是骄傲:“小雅,你看,咱们的扎染布多受欢迎!以后你要好好学,把这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林家村的扎染。”周小雅点点头:“奶奶,我知道了。我还要把咱们的扎染放到网上去卖,让全国的人都能买到咱们的扎染布。”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村民们的积极性更高了。林悦趁热打铁,在电商平台开设了“林家村非遗文创店”,专门卖村里的非遗手工艺品。晓艺还帮着拍了宣传视频——视频里,周阿婆在染缸前搅动靛蓝染料,刘大爷在竹篾前编织竹篮,村民们在培训班里认真学习,最后镜头落在摆满非遗文创产品的展台上,配着文字:“来自林家村的老手艺,每一件都带着温度。”,!视频一经发布,就火了起来,播放量超过了一百万,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太:()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