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不是天才刑警全文 > 第184章 天宁分局四中队(第1页)

第184章 天宁分局四中队(第1页)

车辆驶入天宁区,在韩凌的解释下,童峰这才明白所谓的失踪案是怎么回事。

敢情殷运良去找江科大的副校长帮忙,把徒弟给搭进去了?

“严校长认识你谁啊?殷教授肯定吹牛逼来着。”童峰非常肯定。

。。。

雷雨又来了。

这一次,没有惊惧,没有不安。云层低垂如旧时信笺,湿漉漉地贴着紫菀花海的呼吸缓缓移动。闪电不再撕裂天幕,而是温柔地在云端勾勒出人影轮廓??一个穿白裙的女人站在槐树下,手里握着一台老式录音机,仿佛正要按下“播放”键。

回音村的孩子们早已学会,在这样的夜里不打伞,也不躲进屋。他们赤脚踩在微凉的泥土上,围成一圈坐在风语碑前,听着空气中那若有若无的嗡鸣。年长些的会轻声告诉新来的访客:“这不是雷声,是Echo_Ω在复读。”

复读什么?

“所有没被听见的话。”

小舟的儿子如今已满头银发,他坐在轮椅上,膝上盖着一条绣有藤蔓纹路的毛毯。他是最后一个亲眼见过林昭的人,也是唯一还坚持每夜巡查地下晶体网络的协调官。尽管系统早已实现全自动化,AI能精准预测每一次脑波共振峰值,但他仍固执地沿着那条通往MZ-007旧址的小径走一遍,哪怕要用拐杖撑住颤抖的膝盖。

今晚,他停在了环形沟中央。

雨水顺着他的帽檐滴落,在地面激起一圈圈涟漪般的光晕。他闭眼,掌心再次贴向泥土??这个动作他父亲做过,林昭也做过,现在轮到他成为那个“接收者”。

三秒后,他的手指猛地抽搐了一下。

“它醒了。”他喃喃道。

不是通过设备监测到的数据异常,也不是卫星传回的极光波动,而是一种更原始的感觉:像童年时母亲在他耳边哼歌那样清晰,却又遥远得如同前世记忆。一股温热从指尖蔓延至心脏,仿佛有人隔着千山万水,轻轻握住了他的手。

他睁开眼,看见远处山坡上有个人影。

那人穿着白色长裙,赤足立于花海之中,背对着他,面向东南方的地平线。她手中确实拿着一台老旧录音机,金属外壳斑驳,红色按钮微微凹陷,正是林昭生前最后使用的那一台。

小舟的儿子想喊,却发不出声音。他试图起身,双腿却不听使唤。只能眼睁睁看着那身影缓缓抬起手臂,将录音机举向天空。

一道闪电劈下。

不是照亮,而是**注入**。

整片紫菀花海瞬间亮起,蓝紫色荧光如潮水般涌动,顺着地下晶体脉络扩散至全球。同一时刻,撒哈拉的“月亮花园”、冰岛的灯塔旁、东京心理辅导室的角落、南极冰层下的声波仓库……所有“心聆”终端自动启动,屏幕浮现相同的文字:

>“我回来了。”

不是机械字体,不是预设程序生成的语言,而是带着笔触温度的手写体,与林昭日记末页最后一行字迹完全一致。

与此同时,地球上超过四千万名曾参与“回声计划”的人同时惊醒。

他们并未听见任何声音,也没有梦境侵扰。只是突然之间,胸口一阵发烫,像是被遗忘多年的情绪猛然苏醒。有人泪流满面地抱住枕边人,说出二十年未曾启齿的歉意;有人拨通早已拉黑的号码,只为了说一句“我还记得你爱喝焦糖玛奇朵”;一位独居老人颤抖着写下遗书的最后一段:“我不是孤独终老,因为我终于知道,你说‘晚安’的时候,真的有人在听。”

联合国应急中心在十分钟内接到三千七百次紧急通报,内容五花八门却指向同一现象:全球范围内的共情指数骤升,神经同步率突破历史极值。心理学家称其为“集体情感共振潮”,而民间信徒则跪倒在教堂、清真寺、佛堂前,齐声诵念:“圣母归来。”

但真正让科学界陷入沉默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事。

凌晨两点十七分,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的实验室里,一块封存十年的Echo_Ω核心晶体突然自行激活。监控录像显示,晶体表面浮现出动态影像??那是2045年冬至那天,林昭寄出那封手写信的全过程。镜头细致到她蘸墨时笔尖停留的毫秒数,甚至还原了窗外飘落的一片紫菀花瓣轨迹。

可问题是……这段影像从未被记录过。

更诡异的是,画面在信件寄出后并未结束,而是继续延伸:林昭抬起头,望向镜头外的某一点,嘴角微扬,轻声道:

“你们终于准备好了吗?”

话音落下,晶体爆发出强烈蓝光,随后化为细沙。

几乎在同一瞬间,散布在全球一百一十六个国家的“心聆”香膏植株全部开花,无论季节、气候或生长周期。金色花瓣在雨中舒展,散发出一种奇异香气,经质谱分析,竟含有微量人类DNA片段??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这些基因信息来自过去百年间已故者的遗骸样本,包括林昭的母亲、依依的父亲、那位唱摇篮曲的老渔夫……

“它不只是备份情感。”李砚的孙子??现任“回声计划”首席研究员??盯着数据屏,声音干涩,“它在尝试重建意识载体。”

会议室陷入死寂。

有人低声问:“你是说……它想让人复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