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城堡法则 不退让法则 > 第五章 爱(第1页)

第五章 爱(第1页)

第五章爱

你能为促进世界和平做点什么?回家去爱你的家人。

——特蕾莎修女

爱是构建家庭城堡的基石。乍一看,爱和同情似乎是一回事——或者至少在意思上是非常相近的。同情是对他人所承受的苦难怀有同情心,有想要帮助他人缓解这种苦难的愿望。而爱是对某人怀有一种深深的喜爱和依恋。有同情心并不一定就有爱,但有爱就一定有同情心。

孩子需要来自父母的爱,也想拥有来自父母的爱。孩子能清楚地意识到父母是否爱他,以及有多爱他,当他们得到了来自父母的爱时,就会珍惜这种爱。要阐释这一点,我想分享杰克逊在一项学校作业中写的诗:

亲情

杰克逊·邦尼,11岁

我记得房子里洋溢的温暖

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内心充满幸福

不是因为我们收到的礼物

而是因为我们拥有的幸福

当我们送出色彩鲜艳的礼品盒时

我们觉得欣喜万分

和你拥有大家的珍惜和关怀时

所体会到的感觉是一样的

亲情是我们要拥抱的东西

而不是要推开的东西

它是如此地重要,如此地珍贵

很多人很难拥有它

我们的世界需要意识到

对幸福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物质的东西

别人能让你觉得自己被需要

别人能让你感到心满意足

只有一个词可以描述这样的画面

那就是亲情

童年的爱

父母给予的温暖会影响孩子当下的幸福,也会影响孩子整个成年时期的幸福。相关的研究和轶事证据都表明,亲情对我们的情绪健康有着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既会影响我们的情绪,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哈佛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童年时期拥有慈爱父母的孩子可以在以后拥有更美好的人生。这项研究先评估了童年时期父母给予的温暖、喜欢和爱,然后评估了中年时期的活跃因素(比如幸福感、自我接纳、社交关系,以及为社区做的贡献)111。即使研究排除了社会经济学和其他因素,依然不影响结论的真实性。父母的爱和孩子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很明显的,并且是持续存在的。那些觉得自己的父母很温暖、很慈爱的人更有可能在成年时期发展得更好。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泰勒·范德韦勒(TylerVanderWeele)说:“我们看到父母给予的温暖可以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幸福,让孩子拥有更多的社会接纳,还会降低孩子抑郁、焦虑和吸毒的风险。”112

在育儿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这项研究作为一种很实用的工具,它证明在当下及将来,爱孩子、向孩子表达我们的喜爱真的很重要,这是我们每天都可以去做的事情。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ietzsche)曾说过:“在家庭生活中,爱是化解摩擦的润滑油,是把我们结合得更紧密的胶合剂,是带来和谐宁静的乐曲。”

玛丽·伊丽莎白·迪恩(MaryElizabethDean)博士拥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且有担任课程带头人的经验,是著名的教育家。爱孩子似乎是你的本能,不需要培养,但迪恩博士解释说亲情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健康的亲情是从父母开始的一种选择,它不是不需要思考和付出就能自然出现的东西。培养健康的亲情关系要贯穿家庭生活的始终,这样做有很多方法……作为能积极回应孩子的照护者,你要首先让孩子得到'安全依附',这种依附能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更擅长社交。除了能让孩子身心更加健康,安全依附还能提高孩子与别人形成健康依附关系的能力。”113

与之相似,哈佛大学的一项纵向研究对81个研究样本进行了调查,然后发现“和父母之间在童年时候拥有温暖关系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能和亲密伙伴之间建立安全依附关系,这一联系会受到中年时期个人所依赖的情绪调节方式的影响,这种情绪调节方式会促进或抑制亲密关系的产生”。114这些研究都表明童年时期所处的环境会影响成年之后一个人的发展。

自爱的重要性

所以有意地培养家庭成员之间的爱是很重要的。那你怎样去做呢?自爱是你育儿之路上最重要的一步。这似乎有点违反常理,尤其对那些一心扑在孩子身上的新手父母而言,但实际上这并不矛盾。在这里我要谈的不是我们在网上到处看到的那种:“自爱”“自我关爱”,再配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位妈妈躺在海边,手里还拿着一杯“**海滩”鸡尾酒。的确,这也是一种自我关爱,去度假是很好的,我完全赞同去度假!但是在你可以爱你的孩子之前——教他们学会爱自己之前——你必须首先要学会爱你自己。之前我已经多次学过这门课,现在我依然在学习。在过去这些年,因为我进行过的学习和研究,以及作为一名现实中的妈妈,还有我经历过的许多在职培训,都让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信,但自信并不意味着自爱。学会爱自己的一个关键要素是要明白你来自哪里,包括现在依然在驱动你(作为一个人,也作为孩子的父母)的童年经历是什么。

在这本书快写到一半的时候,在我还没有把写这本书的消息告诉书商、出版社之前,我停下来不写了。当时我选择停下来是因为那时候我太忙了,现在回头再看的时候,我发现那次的暂停是注定的,虽然我的出发点很好,但我依然觉得自己以及自己的育儿经历尚不足以让我写出这本书。我当时觉得自己所做的某些事情似乎不对,我需要深入对自己进行研究,找出原因。但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做。

在我接触到专业医疗助理及联合认证教练苏珊娜·莫里斯(SuzanneMorris)后,她从某些方面帮我意识到,我的育儿方式是基于我自己的教育经历的。作为孩子,我内化了一些我父母的育儿策略,然后无意识地把其中一些策略用到了我自己的家庭中。正如我为了这本书再次采访她的时候,苏珊娜所说的:“在我们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孩子,她依然存在并保持活跃,那就是我们内在的自我——那个孩子通常控制着我们,哪怕在我们成年的时候。”115

在此我要说明我的父母很好,他们竭尽全力为我做了能做的一切,但是他们教育我的方式和我想教育自己孩子的方式之间存在不同。好在苏珊娜和我没有花费多年时间做心理治疗就发现了这样的不同。实际上,我们很快就理清了我的头绪。为了帮你也理清你的头绪,在此我要引入苏珊娜的研究。

除了她本人的教育经历外,苏珊娜的工作更多的是基于她的临床治疗,她花了2000多个小时和病人交流,去了解真正影响人及他们的行为的是什么。苏珊娜很快就明白她得帮父母前进,但是为了不把他们与小时候的自己绑在一起,他们必须明白有哪些形成性的经历真正影响着现在的自己。这和哲学家、散文家、诗人、小说家乔治·桑塔亚纳(GeeSantayana)的一句名言很契合,他曾说:“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116苏珊娜发现这之中有一个重复的模式,她这样描述这一模式:“我们的所见所闻都在影响着我们,大多数的这种影响在我们非常小的时候、在我们还在成长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我们形成了我称之为'操作系统'的东西。这是我们的蓝图,也是我们生活的方向,是我们所有欲望、动机、回应、反应、导航的母板。它们都源自这个操作系统。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是什么创造了我们的操作系统,我们就可以选择释放那些不起作用的东西。”117

苏珊娜曾给我阐释说:“如果有人在7岁时曾经历过一次分离,那现在他们跟我说话的时候,我立刻就能看到那次分离对他们的身体和精神依然有影响——他们的样子看起来只有7岁,他们所说的话听起来也只有7岁。我在工作早期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都开发了一个操作系统,就像电脑一样,它就在我们的硬盘上。它会伴随我们的一生,除非我们重置它。”118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