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要注意的问题 > 一文学修辞与中外修辞批评理论的遗产(第3页)

一文学修辞与中外修辞批评理论的遗产(第3页)

英美“新批评”开始于20世纪初,是盛行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代表人物有初期的艾略特和理查兹,此外还有威廉·燕卜荪、兰色姆和艾伦·退特等人。这派批评家也是对流行于19世纪的社会历史批评、道德伦理批评、传记心理批评不满,觉得这些批评围着文学的外部转,而没有进入作品的内部进行阐释,而提出了文学的本体究竟在哪里的问题。他们通过对所谓的“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的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不在作者的创作意图中,也不在读者的阅读感受中,而只能在文学作品本身。文学批评“不应着眼于诗人,而应着眼于诗篇”,作品本体论就是他们的第一个基本观点。从这一观点出发,从而主张作品“细读法”,他们把每一个词、每一句都放到放大镜下面加以考察,揭示词语和句子的本义、引申义、联想义、暗含义等,不仅如此,他们还进一步阐释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微妙关系,直至揭示全篇的语言秩序的整体结构。

为了使细读获得确实的效果,他们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文学修辞性质的概念和理论,如“含混”、“张力”、“反讽”、“悖论”等。

燕卜荪提出了“含混”(ambiguity)概念。他认为文学作品中言语所表达的意义常常是多义的、不确定的。读者面对诗中的一段话,在追究意义时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这就是燕卜荪所理解的含混。燕卜荪写了《七种类型的含混》一书,把文学作品的含混分为七种,即参照系的含混、所指含混、意味含混、意图含混、过渡式含混、矛盾式含混和意义含混。例如,所谓的“意味含混”,燕卜荪的说明是这样的:“当所说的内容有效地指涉好几种不同的话题、好几种话语体系、好几种判断模式或情感模式时,第三种含混就产生了。”燕卜荪举了弥尔顿如下的诗句:

那美丽而奸佞的妖怪,给我设下了高明的圈套。

这里所说的是一位陷害丈夫的妻子。一个词能把两种意思纳入其中,不但没有让意思受到损害,而且还增添了趣味。这就是“意味含混”。这种用语上的巧妙,明显具有文学修辞意味。

艾伦·退特提出了“张力”(tension)说,他在1937年发表了《论诗的张力》一文。他认为诗歌语言也像形式逻辑那样包含外延与内涵。外延是指词的本义,也就是指称意义,内涵则指词的引申义,包括众多的联想意义和暗示意义。在外延与内涵之间,在指称意义和引申意义之间,即在两个极端之间,保持着张力结构。退特的主张是诗歌既要倚重内涵,又要倚重外延,形成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的统一体。例如,李商隐最有名的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从外延意义上说是很明确的,“相见时难”句指他与某人见时难别时亦难,“东风无力”句则是说春光消逝,百花凋零,难以挽回。但内涵意义则可能很丰富。首先是他苦苦要见的人是谁呢?是一位女子?是一位朋友?还是一位官员?在这里都不确定,因此可以做许多种联想和暗示,解读出许多种联想意义和暗示意义,总之它的内涵意义是十分丰富的。

布鲁克斯在1949年又发表了《反讽——一种结构原则》一文,提出了新批评的“反讽”概念。“反讽”的概念是早就有的。在古希腊是指戏剧中某个角色“佯装无知者”。高明的对手说傻话,但傻话却证明是真理。后来这个概念变为“嘲讽”的意思。艾略特、瑞恰慈和燕卜荪都谈过“反讽”。布鲁克斯的“反讽”是指“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他举例说:“我们说这是一个大好局面”,“这句话的意思恰巧与字面相反”,“语境使他颠倒,很可能还有说话的语调标出这一点”。[18]这类诗语在西方的诗中特别多,中国诗中较少,但在现代中国小说里面则很多。所谓“正话反说”的修辞经常被使用,如王朔、王蒙的小说中“反讽”的修辞是常见的。

新批评流派所提出的“含混”、“张力”、“悖论”“反讽”等概念,广泛用于对文本的分析,可以说是典型的文学修辞批评理论。

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批评也含有丰富的文学修辞批评理论,限于时间,这里就不谈了。应该看到的是,俄国形式主义、英美的新批评的文学修辞批评,被称为“本体批评”,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还从来没有批评家像他们这样执着于文学修辞批评,走进文学文本的内部,他们把文学中的语言解读得如此细致,揭示得如此淋漓尽致,他们的贡献是不可抹煞的。但是他们走到了一个极端,认为文学就是与社会历史文化隔绝的单纯的文学修辞技巧,把社会历史文化置于文学之外,这又不能不说是很片面的理论,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什克洛夫斯基所举的例子,认为文学仅仅是纺织厂里面棉纱的支数和纺织的方法,与世界棉纱市场的行情无关,与托拉斯的政策无关等,这是难以令人同意的。纺织厂作为棉纺织业的一部分,当然要考虑订单和行情、数量与质量等,你只顾你的纺织厂内部的棉纱的支数和纺织的方法,完全不理睬原材料、产品的样式、产品出售的情况、产品的行情……最终你经营的纺织厂岂不要倒闭吗?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诚如北京大学专门从事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的申丹教授所说的:“作为以文本为中心的形式主义批评派别,叙事学也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它在不同程度上隔断了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关联。这种狭隘的批评立场无疑是不可取的,但其研究叙事作品的建构规律、形式技巧的模式和方法却大有值得借鉴之处。”[19]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94页。

[3](战国)孟轲著,焦循注:《诸子集成·孟子正义》(第1册),上海书店影印本1986年版,第594页。

[4](东汉)王符著,汪继培笺:《诸子集成·潜夫论》(第8册),上海书店影印本1986年版,第7页。

[5](唐)杜甫著,钱谦益笺注:《钱注杜诗》(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90页。

[6](唐)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5页。

[7]同上书,第170页。

[8]同上书,第171页。

[9](唐)皇甫湜:《答李生第一书》,见叶幼明等编:《历代书信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78页。

[10](清)袁枚:《随园诗话》(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16页。

[11](清)李渔:《李渔随笔全集》,巴蜀书社1997年版,第57页。

[12](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下册),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932-933页。

[13][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14][俄]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见[爱沙尼亚]扎娜·明茨、伊·切尔诺夫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

[15]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页。

[16]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18页。

[17](清)王夫之:《姜斋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40页。

[18]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35页。

[19]申丹:《总序》,见[美]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