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优势 > 一文学语言及其生成机制(第4页)

一文学语言及其生成机制(第4页)

“内部言语”究竟是什么形态的?这里我想举郭沫若的《天狗》为例: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能)的总量!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

(1920年2月初作)

首先,这首诗所用的动词特别多,比例特别大,其中有些动词重复地出现,如“吞”用了4次,“是”连接用了6次,“飞跑”用的次数最多,共用了7次,其他动词如“飞奔”、“狂叫”、“燃烧”、“剥”、“食”、“吸”、“啮”、“爆”等,在诗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其意义与诗人的审美体验本身密切相关。这就说明这首诗的语言功能的“述谓性”特别强。诗以“我”作为行为、动作、情绪、欲望的主体,向四面八方发射“我”的动作,达到极为狂放和为所欲为的地步,而且这一切似乎不假思索、随口喷出。使人感到诗人落在纸上的不是词语,而是欲望、情绪本身。其次,诗的言语在语法上、逻辑上都不合规范,如“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等等,都有语法、逻辑上的毛病,但这些话语让人获得鲜明的感受,并被人理解。关连词极少,但像“月”、“日”、“星球”、“宇宙”、“皮”、“肉”、“血”、“神经”、“脊髓”、“脑筋”这些系列名词与系列动词结合成中心词语,都按顺序排列,意蕴十分密集。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语言形态的凝缩性特征。这首诗的语言完全是紧贴人的欲望、情感、意绪的,是不假思索就落在纸面上的,保持了语言的本初性特点,从而更充分地更深地保留了诗人的体验。甚至可以说,在这里,语言与体验完全合一。

[2][法]托多罗夫编:《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7页。

[3][法]罗兰·巴尔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编选:《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下),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535-536页。

[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

[5]钱中文:《文学是语言结构的审美创造》,《文艺研究》1987年第6期。

[6][苏]巴赫金:《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巴赫金全集》(第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6页。

[7]参见周小仪:《文学性》,见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592-593页。

[8]王一川:《审美体验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9][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5页。

[10][苏]巴赫金:《言语体裁问题》,《巴赫金全集》(第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11][英]渥兹渥斯:《〈抒情歌谣集〉序言》,见刘若端编:《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2页。

[12][法]托多罗夫编:《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3页。

[13]同上书,第64页。

[14][法]托多罗夫编:《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5页。

[15]同上书,第66页。

[16]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141页。

[17][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02页。

[18]参见赵元任:《谈谈汉语这个符号系统》,《CIC远东语言研究所文集》(第四卷),1973年版。

[19][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04页。

[20]参见赵元任:《谈谈汉语这个符号系统》,《CIC远东语言研究所文集》(第四卷),1973年版。

[21]参见启功:《汉语现象论丛》,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5页。

[22]郭沫若:《诗歌底创作》,《郭沫若谈创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4页。

[23][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9页。

[24][德]马克思:《致约·魏德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3-474页。

[25][苏]巴赫金:《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巴赫金全集》(第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6页。

[27][美]克林思·布鲁克斯:《悖论语言》,见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19页。

[28]王一川:《审美体验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29]参见[苏]A。P。鲁利亚:《神经语言学的主要问题》,《国外语言学》1983年第2期。

[30](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31](宋)苏轼:《跋刘景文欧公帖》。

[32][法]巴尔扎克:《拜耳先生研究》,《巴尔扎克论文选》,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189页。

[33]同上书,第198-199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