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分析作品一般以一篇为单位,我们发现“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这一句在诗中第三首。这样我们就不能不看第三首写了什么、又怎么写。但为了弄清楚这第三首,我们不能不先读全诗。我们从诗中可以发现杜甫因安史之乱已经很久没有回家,这三首诗是写他回家后当晚和第二天的情况。第一首主要写杜甫到家后与妻子儿女见面。由于在战争中有许多人死亡,死亡变成了常态。现在活着回来,似乎是不可相信的。巨大的幸运落到这个一直缺席丈夫的家,以至于“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种描写包含了杜甫真实而深刻的体验。本来丈夫、父亲回来,做妻子、儿女的应该欢天喜地,如今却写他们感到奇怪,不断流泪;明明是面对面,却觉得是做梦。妻儿的这种“逆向”的“情感反应”似乎是出人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第二首,写回家后第二天的情境,重点是“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年纪逐渐大了,还不得不在这兵荒马乱之际“迫偷生”,因此就是回家了也还是觉得“少欢趣”。各种事情在煎熬着自己,从家里回长安后,唐宪宗还会给他“左拾遗”之职吗?还能为国家尽力吗?儿女舍不得让我走,怕我明天抬脚又赶赴长安。可是我能不走吗?第三首,也是回家后第二天发生的事情。正当“群鸡正乱叫”的时候,父老乡亲来了,可鸡还在“斗争”。这景象已经好久未见了。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总是人在“斗争”,争来夺去,你杀我,我杀你。如今好了,和平似乎来到了,不是人在“斗争”,是“鸡”在“斗争”,这真的令人感到欣慰。不过鸡乱叫乱闹此时是不适宜的,还是让鸡暂时上树去吧,因为父老乡亲携带酒水来看我了,他们的那片深情真让人感动,不管怎么说,我杜甫在朝廷里面总算有一份差事,朝廷没有治理好,发生了战争,让这些父老乡亲也为难,“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这还不是朝廷的责任吗?我不管怎么说,也是朝廷的一位官员,我面对这些父老乡亲真是无言以对,真是惭愧。我给你们唱一首歌来感谢你们吧!“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哪里会想到这歌引得父老们泪流满面呢!杜甫在这三首诗中先写家庭内部的人伦之情,第三首把这种人伦之情扩大到同乡的父老。描写得很具体、很细致、很动人。连鸡的“斗争”,连父老携的酒有“清”有“浊”,连父老们的抱怨,都写得淋漓尽致,表现出在战乱中的杜甫所坚持的夫妇之情、父子之情、乡里之情,表现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同情。
那么《羌村三首》语言文本传达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在杜甫的诗中是否只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呢?当然不是。杜甫写了很多诗,其中最关切的事情,简单地说,第一是忠君,所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所谓“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第二是爱民并恨贪官污吏。所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黎元”就是百姓,“穷岁”,就是整年。“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他的“三吏”、“三别”就更具体地表现他的同情百姓和憎恨贪官污吏这种思想感情。第三就是与父老乡亲的亲友的亲情、友情和同情。对他的诗友李白满口赞美:“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对旧日朋友他不辞路途遥远特地去看望,写了情真意切的《赠卫八处士》,对家人,无论是兄弟、妻儿,都又充满爱恋的诗篇,对兄弟有《月夜忆舍弟》,有“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之句。对妻儿爱恋的诗就更多,有充满感情的诗篇《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句子,后来还有“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句子,从中显露出无穷的爱意。……我们可以把杜甫的其他诗篇文本当作《羌村三首》文本的互文来理解,从中不难看出他在诗中所流露的对妻儿、父老的深情是真实的动人的一贯的。他对那些父老感到“惭愧”,还唱歌来表达这种愧疚之意。他觉得他无论怎样也是朝廷的命官,况且当时觉得还是“左拾遗”。其实他对父老有何愧疚可言,不过是他的忠君思想在作怪,似乎“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他有什么责任,是他对不起这些父老。安史之乱完全是当时皇帝和朝廷要员的责任,与他杜甫有何关系,他为何要把责任揽过来。
进一步,我们也许还可以考察杜甫的人生与他的《羌村三首》与其他诗篇的对话关系。杜甫一生积极入世,他把自己的一身才能为社会所用。他两次去长安赶考,第一次他自己准备不够,落了榜。他游历江南、华北,积累经验,开阔视野,然后成家立业,又准备了很多年,再次来到长安,结果这次考试因李林甫一个考生也不录取,白白耗费他苦读诗书的大好时光。他不甘心,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在长安住下来,等待朝廷的眷顾。一等就差不多十年。那段日子极端艰辛。“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是他当时落拓处境的真实描写。他四处托人,给权贵赠诗,希望能够得到一官半职。天宝十载(751)唐玄宗读了他写的三篇《大礼赋》,这是他为唐玄宗祭祀元皇帝、太庙和天地而写的,他以一个诗人的全部功力,夜以继日地写成这三篇洋洋洒洒的文章。皇帝读了他的文章很高兴,可李林甫只给他一个“右卫率府胄参军”,即一个看守兵甲器械、管理门禁钥匙的小官,但他还是欢天喜地,赶回家告诉妻儿。他当了那个小官仅仅一个月左右,安史之乱开始了。在叛军进城时,他没有能够逃出来,被叛军捉住。他不死心,就是在被囚中,仍用自己的血泪写下了至今传诵不断的爱国诗篇《春望》。半年后,他冒险逃离长安,到达凤翔唐肃宗的驻地,唐肃宗看他那种衣衫褴褛、凄惨万状的样子,也为他的忠心耿耿所感动,赐给他左拾遗的官职。但不久因为替朋友说话,得罪了唐肃宗,肃宗就令他回家了,《羌村三首》就是在这次回家时根据实况而写的。后来杜甫丢了左拾遗的官职,到地方做很小的官。这时他已经48岁。思想发生变化,辞官到四川投靠朋友,这就开始杜甫的“草堂生活”。杜甫一生历尽坎坷,但他的忠君、爱民、亲情、同情始终不变。杜甫的一生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文本,我们应该考察《羌村三首》文本与杜甫一生文本的内在联系。
更进一步,还应该把《羌村三首》与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的文化思想变化联系起来考察。
最后我们应该把杜甫《羌村三首》与孔子、孟子的儒家文化联系起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杜甫的思想感情原来与孔子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的思想,与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形成了互文、对话的关系。这样我们就能深入地理解《羌村三首》的语言文本与儒家的文化文本的密切关系了。杜甫的诗是受儒家的思想文化制约的,但杜甫诗又丰富了儒家的思想文化。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0页。
[2][意]但丁:《论俗语》,见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62-163页。
[3]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4]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2页。
[5]同上书,第51页。
[6]闻一多:《中国上古文学》,《闻一多全集》(第10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9页。
[7]胡适:《中国文学过去与来路》,《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93页。
[8]胡适:《谈新诗》,《胡适古典学文学研究论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06页。
[9]李壮鹰:《禅与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页。
[10][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11]同上书,第14页。
[12]同上书,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