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刑事政策原则 > 第二节 倡导积极预防弱势群体犯罪的政策(第1页)

第二节 倡导积极预防弱势群体犯罪的政策(第1页)

第二节倡导积极预防弱势群体犯罪的政策

以城市无业人员、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类特殊群体。近些年来,弱势群体犯罪呈现出一种日趋严重的态势,已经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1]总体而言,国家对弱势群体犯罪采取的是一种以事后刑罚惩罚为主的刑事政策,这在学术界反映的是一种社会控制理论主导的犯罪学理念。社会控制理论强调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对预防和减少犯罪的作用,是一种被动的、外在的、强迫性的消极刑事政策。为此,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将从积极预防弱势群体犯罪的角度进行有关的政策研究。

一、提出问题

积极的政策是一种重要的政策类型,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的外交政策等。积极的政策对实现相关领域的政策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各政策领域主体所使用。[2]在公众犯罪恐惧感日益增加、犯罪形势日趋严峻、刑事司法成本日渐高涨的当今社会,借鉴相关政策领域的做法,在刑事政策领域探讨和实践积极的刑事政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积极的刑事政策,指的是一种主动的、内在的、非强迫性的刑事政策。

积极的刑事政策主张:对犯罪的反应不以事后刑罚惩罚为主,而应该是完善相关社会政策,着眼于事前预防犯罪。正如德国著名刑法学家李斯特所言:“最好的社会政策即最好的刑事政策。”积极的刑事政策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积极的刑事政策是一种主动的刑事政策。此种主动性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动采取相应措施,完善相关社会政策,消除诱发犯罪生成的因素。第二,积极的刑事政策是一种内在的刑事政策。此种内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强调社会结构本身的改造。犯罪的存在明示或暗示某种社会失衡现象的存在和社会变革的进行,积极刑事政策注重从犯罪率的涨落、犯罪形态的发展来有意识地审视社会的结构、功能是否合理,社会运行机制是否正常,并进行相应的社会变革。其二,还强调对社会个体内心的影响,强调抑制犯罪发生的内在因素。第三,经济刑事政策倡导刑罚替代措施在抗制犯罪过程中的作用,注重犯罪的事前预防。

实践表明:消极刑事政策不仅难以降低弱势群体犯罪率,而且与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也不相协调。因此,寻求一种积极刑事政策为形势所需。西方社会支持理论从人的利他动机视角探询犯罪原因,从社会支持角度寻求预防犯罪对策,倡导一种主动的、内在的、非强迫性的积极刑事政策。借鉴西方社会支持理论,构建预防犯罪的社会支持系统,以一种积极的刑事政策来预防和减少弱势群体犯罪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社会支持的分类和功能

一般而言,社会支持是指当个体有需要时,来自于社会网络中的他人的同情和资源的给予。该同情和资源的给予可以满足个体的需要,进而达到缓解个体心理紧张的目的。社会支持作为一个普通概念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专业上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以来,社会支持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学科内部并未达成统一。近一二十年来,研究社会支持的学者中有社会学家、社会精神病学家及流行病学家。他们从各自的研究目的出发,有时应用同一术语代表不同的内容,有时又应用不同术语代表相同的研究对象。[3]

(一)社会支持的分类

社会支持内涵体现在社会支持的不同分类中。学界对社会支持的分类,一般是从社会支持内容角度进行的,大致有以下几种分类。

四分法[4]:(1)尊重的支持:指的是个体被他人尊重和接纳,又称作情感性支持、表现性支持、自尊支持;(2)信息支持:即有利于对问题事件进行说明、理解和应对支持,又称作建议、评价支持或认知向导;(3)社会成员身份:即能够与他人共度时光,从事消遣或娱乐活动,这可以满足个体与他人接触的需要,转移对压力问题的忧虑或者通过直接带来正面的情绪影响来降低对压力的反应,这种支持也可称作扩散支持或归属性;(4)工具性支持:指提供财力帮助、物资资源或所需服务等。工具性支持通过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或者提供个体得以放松或娱乐的时间来帮助减轻压力反应,工具性支持因此又称为帮助、物资支持和实在的支持。

五分法[5]:(1)认知指导:包括信息、指导以及网络成员的建议;(2)情感支持:即感觉被爱和被关心,以及对自己信心的恢复;(3)社会联系:即依赖网络中朋友出于共同利益需要,实现社会融合;(4)有形帮助:即提供物质帮助以及感觉到网络成员会提供帮助;(5)值得信赖的人:即知己。

六分法[6]:(1)物质的帮助:比如以金钱和其他物质的切实帮助;(2)行为的援助:比如分担体力劳动的工作;(3)亲密的交往行为:比如说倾听,表示尊重,关心,理解等;(4)指导:比如提供帮助、信息和指导;(5)反馈:比如提供有关他们行为、思想和感情的个人的反馈;(6)积极的社会交往:比如参加娱乐和放松的社会交往。

笔者认为,从社会支持内容角度可以把以上各分类归纳为两类:一是客观的、实际的、可见的、独立于个体感受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或组织、团体交际等支持的大小和可获得程度;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指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因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7]可见,社会支持既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除了从社会支持内容角度进行分类外,学界还从其他角度对社会支持进行分类:[8]第一,社会支持可以由不同的社会层次提供。这种层次按社会支持提供者与接受者的关系划分。层次越近,实际的或期待的支持,特别是精神上的支持越大,其作用也越强。第二,社会支持可以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前者为正式社会网络提供的支持,后者为非正式社会网络提供的支持。正式社会网络包括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和市场;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包括血缘关系、亲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和私人关系。[9]第三,拥护社会的支持和反社会的支持。拥护社会的支持指大众性的、合法的社会支持,如来自一般家庭、朋友、邻里和社会的支持;反社会的支持指的是对越轨行为或者非法行为的支持,这种支持一般来自犯罪群体或组织。第四,一致性社会支持和非一致性社会支持。前者是建立在支持提供者和接受者相互信任、相互认同的基础上的;而后者则无此相互信任。

(二)社会支持的功能

一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功能。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降低正常死亡率,避免人们情绪低落,减少精神疾病和心理苦恼,以及预防或缓解其他一系列的生理疾病或不适。[10]一般认为,社会支持对于身心健康的作用机制有两种模型:[11]第一种是社会支持的缓冲效应模型。在缓冲效应模型中,社会支持的作用是针对压力事件的,社会支持缓冲了压力事件对个体健康的影响,保护个体免遭压力的破坏作用。第二种是主效应模型。认为无论个体是否处于压力状态下,也不管个体当前获得支持的情况如何,只要增加社会支持,那么对个体来讲都具有有益的作用。

二是社会支持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功能。由于社会支持发生的原因、具备的要素、进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都带有社会性,因此,除了具有心理学意义上的功能之外,社会支持还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功能。此种功能反映在三个方面:[12]首先,社会支持保障个体的基本生存需要。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网络提供的物化支持,即工具性支持。社会支持的首要功能就在于满足维系个体生存与发展的物质需求。其次,社会支持能够满足个体的社会心理需要。社会支持不仅能够提供个体的安全感需要,还有助于个体正确评价社会现实。最后,社会支持具有社会化功能。社会支持能够通过对个体的思想信念施加影响来规范群体成员的行为,此种影响分为两种基本过程:社会信息化影响和社会规范化影响。在社会信息化影响过程中,通过承认信息的有效性,个体内化了他们从群体中获得的信息。在社会规范化影响过程中,个体希望通过遵循群体能够接受的行为模式而获得回报或者避免惩罚,个体的各种行为都可能受到群体的规范影响。

(三)简要归纳

结合上文的分析以及本章的研究目的,我们给社会支持进行如下定义:社会支持指的是由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向特定对象(一般为弱势群体)提供的可以缓解个体心理压力,并能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物质上的或精神上的给予。社会支持具有四方面特征:(1)社会支持的提供者为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该网络由不同的社会层次组成,如政府、群体或个人等;(2)社会支持的接受者一般为需要接受支持的个体,大多为弱势群体;(3)社会支持的内容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4)社会支持具有缓解个体心理压力并能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功能。

社会支持心理学意义上的功能和社会学意义上的功能表明,社会支持通过影响个体心理,进而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方式。犯罪作为一种个体的社会行为选择,其当然也受社会支持的影响,这也是从社会支持角度研究犯罪及刑事政策的意义所在。

三、社会支持理论:命题及功能

在吸收社会支持理论及犯罪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美国著名犯罪学家弗朗西斯·卡伦(F。T。)于1994年从犯罪学角度提出了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假设人既有自私和犯罪的动机,因此需要控制;又有利他及接受和给予支持的潜力,因此需要帮助其发挥潜力。当这种给予并接受支持的潜力得以实现时,犯罪的危险性就会降低。社会支持对预防和减少犯罪能起到直接的作用,也可以影响其他变量,如社会控制对预防和减少犯罪产生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社会支持也可以是其他变量影响犯罪的前置条件。比如说,当社会支持较低时,社会压力更可能导致犯罪。[13]

(一)社会支持与犯罪关系命题

卡伦对社会支持一词的定义是对社会学家林南的定义稍加修改的结果。林南将社会支持定义为“由社区、社会网络以及可信任的他人所实际或想象中可能提供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在借鉴林南对社会支持的定义基础上,卡伦等强调社会支持的如下几方面含义,即社会支持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物质性和精神性、层次性、正式性和非正式性。在定义社会支持一词之后,提出了社会支持与犯罪关系命题:[14](1)由于较少的社会支持,美国比其他工业化国家有更高的犯罪率。(2)一个社区的社会支持越低,该社区的犯罪率就会越高。(3)家庭支持越多,其成员的犯罪可能性就越低。(4)一个人得到的社会网络支持越多,其犯罪的可能性就越低。(5)社会支持降低犯罪压力的影响。(6)在人的生命里程中,社会支持增加人们抵抗犯罪影响的可能性。(7)社会支持缺乏感与卷入犯罪可能性成正比。(8)提供社会支持降低提供者本人犯罪的可能性。(9)当支持守法的力量超过支持犯罪的力量时,犯罪的可能性降低。(10)社会支持是有效社会控制的前提条件。(11)一个支持性的司法矫正系统有助于降低犯罪。(12)社会支持导致更有效的警务。(13)社会支持降低犯罪受害的可能性。(14)社会支持减少犯罪受害者的心灵创伤。

在上述各命题中,命题(5)、(6)、(9)强调的是社会支持对犯罪产生直接影响的思想;命题(10)体现了社会支持通过影响社会控制进而作用于犯罪的思想;命题(1)、(2)、(11)、(12)可以运用到群体或社会层次,其他命题更多地适用于个人层次。

(二)社会支持在预防、减少犯罪过程中的功能

根据卡伦的研究,社会支持在预防、减少犯罪过程中具有如下功能:[15](1)社会支持具有缓冲器的功能,当一个人感受到家庭或者社区的支持时,这种感受有助于减轻社会紧张和压力的负面影响,进而降低从事越轨和犯罪行为的可能。(2)社会支持可以培养人的利他观念或行为,一个具有明显利他思想和行为的人会更少地从事犯罪行为。(3)社会支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向。(4)社会支持是社会控制有效性的前提条件。(5)给予社会支持也可以减少犯罪的可能性。

(三)相关实证研究

相关的实证研究将从政府层次的社会支持与犯罪相关性、群体层次、个体层次的社会支持与犯罪相关性等方面来展开。

1。政府层次的社会支持与犯罪相关性

以国家福利支持为例,研究表明,对困境中的父母(特别是母亲)进行经济方面的援助,可以影响小孩将来的侵犯性行为。梅斯纳(Messner)和罗森弗尔德(Rosenfeld)对不同国家的研究表明,福利方面的投入可以减轻压力,进而影响杀人犯罪率。帕姆佩尔(Pampel)和卡特纳(Gartner)在对若干国家进行研究后发现,在那些集体社会保护组织缺乏的国家,年轻人杀人犯罪率呈上升趋势,而在那些集体社会保护组织发达的国家则没有这方面的记录。通过对不同国家杀人犯罪率的比较分析,萨瓦雷南(Savolainen)发现,在那些高福利国家几乎不存在这些受经济上不平等因素影响而发生的杀人犯罪。迪弗伦佐(DeFronzo)进行了一系列的有关财政福利水平与犯罪率关系的研究。在一项针对美国39个大城市的研究中发现,对贫困家庭的公共援助水平与杀人、强奸以及盗窃等犯罪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16]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