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曹立群、任昕:《犯罪学》,9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8]UbertoGatti,RichardE。Tremblay,SocialdAggressiveBehavior,EurJCrimPolicyRes13,2007,pp。242~243。
[19]曹立群、任昕:《犯罪学》,9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atti,RichardE。Tremblay,SocialdAggressiveBehavior,EurJCrimPolicyRes13,2007,p。245。
[21]吴碧英:《中国城镇经济弱势群体救助系统构建研究》,6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2]林昱炜:《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困境及其分析》,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3]这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缺乏前瞻性;二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缺乏统筹性;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公平性不足;四是制度设计缺乏科学性。陈文辉:《关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载《中国金融》,2007(23)。
[25]同上书,29~30页。
[26]王莉:《大学门口立牌严禁民工入内违者罚款10元》,载《华商晨报》,2005-07-14。
[27]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1)。
[28]肖金军:《流动人口犯罪研究综述》,52~59页,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29]郑永红:《基尼系数与流动人口犯罪》,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1)。
[30]汪明亮:《犯罪生成模式研究》,67~6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1]方建中:《流动人口犯罪实证研究》,载《求索》,2003(6)。
[32]张小虎:《转型期中国社会犯罪原因探析》,88~89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3]PeterM。Blau,Iyay,NewYork:Ma,1977。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5]RobertMerton,SocialTheoryandSocialStruewYork:FreePress,1957。
[36]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84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7]楼继伟:《关于效率、公平、公正相互关系的若干思考》,载《学习时报》,2006(6)。
[38]曹立群、周愫娴:《犯罪学理论与实证》,232页,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
[39]麻泽芝、丁泽芸:《相对丧失论——中国流动人口犯罪的一种可能解释》,载《法学研究》,1999(6)。
[40][意]菲利:《实证派犯罪学》,43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
[41]杨海龙、楚燕:《社会资本与“互构”的社会支持》,载《理论导刊》,2007(7)。
[42]M。ell,AnthonyR。D'Augelli,SocialSupportandHuma:IssuesinTheory,ReseardPractialofuh,13(2),1988,p。108。
[43]杨海龙、楚燕:《社会资本与“互构”的社会支持》,载《理论导刊》,2007(7)。
[44]杨海龙、楚燕:《社会资本与“互构”的社会支持》,载《理论导刊》,2007(7)。
[45]陈文辉:《关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载《中国金融》,2007(23)。
[46]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1)。
[47]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1)。
[48]迄今为止,为了对弱势群体施以法律保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工会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职业病防治法》等。
[50]李红楠:《政治文明视域下的弱势群体保护制度论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