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哲学十五讲 > 第十三课 民本与任贤(第2页)

第十三课 民本与任贤(第2页)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有道德有能力的人才,得不到任用,是当政者的耻辱。要实现对社会的公正管理,就必须任贤使能。要达到富国强兵,就必须任贤使能。要创立大的功业,就必须任贤使能。

齐桓公听从鲍叔的建议,不记射钩之仇,任用管仲为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于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与管仲,究竟谁的作用更大些?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晋平公问叔向:“昔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其君之力乎,其臣之力乎?”叔向的观点是:“管仲善制割,隰朋善削缝,宾胥无善纯缘,桓公知衣而已,亦其臣之力也。”用裁缝为比喻,管仲善于剪裁,隰朋善于缝纫,宾胥无善于锁边,齐桓公就知道穿衣而已,裁缝当然都是臣的力量。

师旷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臣请譬之以五味。管仲善断割之,隰朋善煎熬之,宾胥无善齐和之。羹以熟矣,奉而进之,而君不入,谁能强之?亦君之力也。”(《新序·杂事》)用饮食作比喻,管仲善于刀功,隰朋善于烹调,宾胥无善于调和,做好菜送进去,国君如果不吃,谁又能勉强他呢?看来国君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君之力”。

有一种说法:“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说苑·尊贤》)齐桓公有亡国的表现,没有亡国,就是因为他用了贤人。

同样这个齐桓公,没有管仲以后,任用别人,国内大乱,自己死后不能及时埋葬。这都说明贤佐的作用,也就是管仲对齐国的作用。因此,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这里讲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造福后代,没有使用兵车即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应当说,管仲确实出了很大的力气,起了很大的作用。按孔子的说法,管仲即贤人的作用,才使齐桓公能够称霸诸侯。

2。2荐贤之力

但是,同一位孔子,在另一处,却认为推荐管仲的鲍叔比管仲更加贤。子贡问大臣。子曰:“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子贡曰:“否。齐有管仲,郑有东里子产。”孔子曰:“然。吾闻鲍叔之荐管仲也,子皮之荐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荐也。”子贡曰:“然则,荐贤贤于贤。”(子)曰:“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韩诗外传》卷七第二十四章)孔子认为推荐贤人的人比贤人更加贤。鲍叔推荐管仲,而管仲没有推荐别人。推荐的力量更加伟大。理由是:知贤,是一种智慧;推荐贤人,是仁爱的表现;引进贤人,是一种大义。有仁义智这三种品德,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的?按这种说法,鲍叔比管仲更伟大,也更有力量。“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说苑·尊贤》)贤者没有人推荐,也就没有尽忠的路子。因此,推荐的作用不可忽视。子贡所谓“荐贤贤于贤”,肯定推荐的作用更伟大,更重要。

关于千里马的说法,韩愈在《杂说》之四中开头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比喻贤者,伯乐则是推荐贤者的人,即荐贤者。韩愈认为“伯乐不常有”比常有的千里马自然更难得,更可贵。这还是荐贤者高于贤者的思想。有名马,没有伯乐的推荐,名马只能屈服于奴隶之手,成批地死于平常生活的环境中。

2。3倡贤之力

《韩诗外传》卷二第四章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楚庄王听朝罢晏。樊姬下堂而迎之,曰:“何罢之晏也,得无饥倦乎?”庄王曰:“今日听忠贤之言,不知饥倦也。”樊姬曰:“王之所谓忠贤者,诸侯之客与?国中之士与?”庄王曰:“则沈令尹也。”樊姬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笑者何等也?”姬曰:“……今沈令尹相楚数年矣,未尝见进贤而退不肖也,又焉得为忠贤乎?”庄王旦朝,以樊姬之言告沈令尹,令尹避席而进孙叔敖。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楚史援笔而书之于策曰:“楚之霸,樊姬之力也。”《诗》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樊姬之谓也。

刘向《新序·杂事》所载略异,樊姬与楚庄王、孙叔敖是一样的,是谁推荐孙叔敖?二说不同。《韩诗外传》说是“沈令尹”,《新序》说是“虞丘子”。可能另有所本。转载如下:

(樊姬)曰:“……今虞丘子为相数十年,未尝进一贤。知而不进,是不忠也;不知,是不智也。安得为贤?”明日朝,王以樊姬之言告虞丘。子,虞丘子稽首曰:“如樊姬之言。”于是辞位而进孙叔敖。孙叔敖相楚,庄王卒以霸。樊姬与有力焉。

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关于楚庄王的资料,有“三年不鸣,鸣将惊人”,有伐陈、攻郑、围宋的壮举,没有提到樊姬、孙叔敖、沈令尹的事。在《循吏列传》中第一名就是孙叔敖,“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所用的资料与《新序》同。并对孙叔敖的政绩作了简略的介绍,又在《滑稽列传》中讲到优孟与孙叔敖之子的关系。都没有提到樊姬。《新序》所载,当另有所据。

沈令尹辅佐楚王几年了,没见他推荐贤人,怎么能算是贤人呢?樊姬向楚庄王倡导要推荐贤人,对楚庄王有了启发,后来沈令尹(虞丘子)推荐了孙叔敖,楚国称霸于诸侯。楚史认为楚国能够称霸是樊姬之力,并郑重地写入史册。这也就是强调倡导推荐贤人的作用。

2。4任贤之力

贤人没有人推荐不行,推荐不被采纳、任用也不行。任用者起着关键的作用。

鲍叔推荐了管仲,因为管仲是齐桓公的政治敌人,曾经箭射带钩,差点要了他的命,此仇未报,还能用他治国吗?能用政敌,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气魄。齐桓公让管仲治国,管仲说:“贱不能临贵。”人微言轻,地位低的人管不了地位高的人。齐桓公就任命管仲为“上卿”。但是,国家并没有治理好。齐桓公责问管仲:“为什么没有治理好?”管仲说:“贫不能使富。”贫穷的人指挥不动富裕的人。齐桓公将一年从市场上收来的租税全部交给管仲。管仲还是没有把齐国治理好。齐桓公又问究竟为什么。管仲说:“疏不能制亲。”疏远的人制约不了亲近的人。管仲管不了齐桓公亲近的人。齐桓公把管仲立为“仲父”(《说苑·尊贤》)。结果,齐国治理好了,全国大安,于是就称霸天下。齐桓公问管仲:“何如而害霸?”怎么做会妨碍称霸?管仲说:“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说苑·尊贤》)在用人中,首先是知贤,知而能用,用而能任,任而能信,信而能专,才能充分发挥贤者的才华,使他成功立业,名垂千古。在这个问题上,孔子也承认“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同上)

孔子所谓“三权”,就是法家所谓“势”。慎到说:“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韩非子·难势》引)尧是圣人,没有势位,不能够管理三个人。管仲即使是圣人,没有势位,也只能管理三个人。因此,管仲如果没有齐桓公知贤善任,也将埋没了自己的才华。管仲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要权,提出几乎是别人不敢想象的要求,齐桓公能一再答应他的要求,才使他得以成功。如果齐桓公不是那样信任他,只要有一点动摇,都将前功尽弃。像管仲这样,伸手要官,再伸手要钱,还要名誉地位,如果在现在,管官的人会怎么想?也许会认为他是十分贪婪的名利之徒,不能给予满足。但是,贤人伸手要条件,是为了干事业,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个人享受。当政者如果不能分别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就可能对贤人伸手产生怀疑。

古人说“疑人不用”,用则无功。这里我们还应该了解乐羊攻中山的事。魏文侯派乐羊带兵攻打中山,围攻三年终于攻下中山。胜利凯旋,乐羊很高兴,想向魏文侯请功,魏文侯赏给他两箱子书,里面全是群臣和宾客反对乐羊攻中山的内容。乐羊看了以后很感慨地对魏文侯说:“中山之举也,非臣之力,君之功也。”(《说苑·复恩》)同一内容,在《新序·杂事》中,乐羊说的是“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仗是将军乐羊打的,但是,没有魏文侯的信任和支持,乐羊早就被撤职了,还怎么会打胜仗?这里又可以说是任贤者之力。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贤人建功立业,就要为他创造必要的条件。齐桓公不给管仲“三权”,管仲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立不了大功。因此,齐桓公称霸诸侯,既是管仲的出力,又是齐桓公的善任,是君臣协同合作的结果。与此相反,有些君王做不好一件事,就认为是臣下的过失,总埋怨下属无德无能,不能像管仲那样创功立业,却没有反省自己,究竟为下属创造了什么条件?能不能像齐桓公对待管仲那样对待自己的下属?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那是办不成大事的。

管仲提出三权,都是非常必要的。高官厚禄虽然不能给人以真理,但是,百姓仰慕高官厚禄者,所以,官大禄厚者说话的影响力就大。相反,官小禄薄者,人微言轻,说话没有人听,即使是真理,也会被人忽视。我们从现在的追星族也可以体会到这种情况。有很多有知识的人包括教师,由于社会地位低,工资少,原来崇拜教师的学生,现在也不怎么看得起自己的老师了。而有些文化素质比较低的演员,由于经常在电视上露面,收入又十分可观,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追星族。有些明星唱歌,一台晚会唱几首,就可以收入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这是其他职业的人都达不到的。因此,以前崇拜的作家、科学家、政治家也都退居明星之后。

管仲官大禄厚以后,还不能治理好齐国,原因何在?齐桓公的三亲六故仗着与齐桓公的亲近关系,不把管仲放在眼里。所谓“公章碗口大,不如熟人一句话。”管仲的政令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严重的抵制、破坏、干扰。俗话说:“疏不间亲。”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以后,齐桓公所有的亲戚、朋友、故旧对管仲都要敬畏三分,齐桓公的亲友的所有优越感在管仲那里,全都丧失了。齐桓公给管仲“三权”,实际上是将自己的绝对权威授予了管仲。没有高度信任,绝对不会这么做的。

东汉哲学家王充说:“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力。管仲有力,桓公能举之,可谓壮强矣。吴不能用子胥,楚不能用屈原,二子力重,两主不能举也。举物不胜,委地而去可也,时或恚怒,斧斫破败,此则子胥、屈原所取害也。”(《论衡·效力》)同样道理,“韩信去楚人汉,项羽不能安,高祖能持之也。能用其善,能安其身,则能量其力,能别其功矣。”(同上)按王充的说法,管仲有力,齐桓公也有力。哪一个力气更大呢?王充认为,齐桓公之力比管仲之力更大。同样道理,刘邦的力量也比韩信大。相比之下,吴王不能用子胥,楚王不能用屈原,力量都比较小。王充认为孔子是“山中巨木”,道大难行,周流天下,无所留止。人不能用也。同样道理,魏徵有力量,唐太宗也有力量,唐太宗能用魏徵,说明他的力量也比魏徵大。

我们可以设想,现在的领导者当自己的下属提出像管仲那样的要求时,自己能不能像齐桓公那样答应并满足这些要求?当自己的下属也像魏徵那样当面批评自己,特别是在自己觉得做了很多好事以后,周围又是一片歌颂的声音时,下属当众提出一系列批评意见,自己能像李世民那样虚心接受批评,并认真改正吗?楚汉战争,为什么汉能胜楚?项羽能胜人不能胜己,而刘邦能胜己。刘邦能战胜项羽,也说明刘邦之力大于项羽之力。从此我们可以体会,作为创业的国君,这种内在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又是多么的重要。老子讲“胜己者强”,是很深刻的。

2。5人民之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从个别的典型的事例来看,贤人、荐贤、任贤的作用都是很明显的。倡导任贤、荐贤,少数情况下也起了明显的作用。班固在《汉书·古今人表》中将古代人物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上是圣人,上中是仁人,上下是智人,下下是愚人。从中上到下中都是“可与为善,可与为恶”的中人。尧舜就是圣人,桀纣就是下愚。“齐桓公,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这几个人如何排列呢?管仲排在上中,属于仁人。推荐管仲的鲍叔牙排在上下,属于智人。齐桓公排在中中,比管仲低三个等级。寺人貂和易牙则排在齐桓公再下两等的下上。从历史上的作用与影响来看,班固的排法自有其道理。

如果从长远的全局的情况来看,问题就可能更复杂一些。所谓复杂,就是真正起大作用的力量是隐藏在后面,是不容易被发现的最为巨大的力量,那就是人民的力量。对于这种力量的认识,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起先,人们看不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以及统治者的更替,都是少数杰出人物决定的,特别是帝王将相的诏书与征战。而帝王将相的兴衰成败又是由天命决定的,这又是一种人类无法把握的神秘力量。西周统治者发现了人民的作用,他们认为人民与天命是一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上》引《泰誓》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昭公元年引《泰誓》语)。这样一来,由天命决定一切就过渡到由人民决定一切。尽管在周初已经提出这种非常进步、开明、深刻的政治见解,而在三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仍然以少数人起决定作用的观点占主流。而明君贤相就是这少数人物中的佼佼者。

周初的统治者强调“德”。德者得也。什么叫德?人民得到就会高兴的那个东西就是德。“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文),皇天只辅助能给人民办好事的人。给人民办好事,就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得民心。战国时代儒家代表孟子明确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论断。汉初贾谊总结归纳出系统的民本思想。

群众心理是值得关注的。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仍然有很高的威望,而齐桓公要率诸侯朝周天子,这就比较得人心,再加上齐国的实力,讲诚信,救援小国,所以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五霸之首。管仲也是在这种意义上努力,做出贡献,成为历史上的名相。

对于人民的力量,容易被抽象化,甚至被某些人当作独裁专制的工具和借口。因此,还有一些理论问题,需要继续研究。到底人民的力量表现在什么地方?如何表现?历史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如何看待人民的力量?在自己的行为中如何尊重人民的力量?这些都是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人民的力量,从历史上看,例如秦朝如此强大,却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所推翻。因为秦朝苛政和赵高之类佞臣胡作非为,使民不聊生。又实行焚书坑儒,破坏文明。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强烈地与人民对抗,才激起反抗。在抗日战争中,日本军国主义军事实力比中国强得多,中国人民为了保卫自己领土和国家主权,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终于战胜入侵者,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许多人有一个观念:不当亡国奴。为什么有这种观念?这是过去思想家提出来的,又经过长期培育,逐渐形成的。

各国有不同的思想家提出不同的观念,培育出不同的民族精神,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对后来的社会心理有很大的影响。得民心,就是要得具体的社会心理。因此,从历史进程来看,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社会心理,这与科技发展、社会文明、生产力的进步程度有关系。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严重影响到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是历代思想家努力创造的结果,是精英文化的思想结晶。所谓民族魂,就是历代思想家劳动成果的积淀。现在保存下来的典籍,保留着他们的思想成果,正是这些成果,影响并塑造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传统思想。在这种意义上,所谓民心,就是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又是历代思想家影响下形成的,是历代精英思想的积淀。那么,思想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不可谓不巨大。思想家是精英分子,他们的思想是从人民思想中概括出来的思想精华,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是代表进步文化的,因此得以流传下来,数千年而不衰。这些思想能够掌握群众,鼓舞群众,引导群众,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人民群众是精英思想的物质基础,精英思想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

哲学的内容是人类精神的反思,哲学研究就是要反思即研究这些精英思想。精英思想代表时代精神,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进步表明社会进步的程度,哲学怎么能不研究精英思想?

热门小说推荐

真武狂龙
暮雨尘埃真武狂龙
...
从纯阳功开始加点
小黑黑会挥花从纯阳功开始加点
...
恶魔公寓
黑色火种恶魔公寓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