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生与克
1。最初的五行
《尚书·洪范》首先提出五行说。《洪范》开头就讲周武王打败商纣王,俘虏了箕子。周武王向箕子征求治国的意见,箕子介绍了洪范九畴,即治国的九项原则,其中首项就讲到五行。据此,五行可能产生于商周时代,距今约有三千年了。《洪范》载:“初一曰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行是指水、火、木、金、土。并指出:水的性质向下渗透,味道作咸;火的性质向上升腾,味道为苦;木的性质有弹性,弯了能直,直了能弯,味道是酸;金的性质是可塑性,可以任意改变它的形状,味道为辣;土的性质可以种庄稼,味道为甘。这里没有讲到五行之间的任何关系,只讲到各自的性与味。古代典籍中,还有多处提到五行,如说黄帝时代的五行,夏启时代的五行,荀子讲子思、孟子学派的五行,没有具体讲五行的内容,一般都不是最早的出处。因为这个五行有的指水火木金土,有的则指仁义礼智信,也许还有别的什么内容,所以讲五行未必就是水火木金土。有的虽然也讲水火之类,但没有明确说五行,例如《左传》说的六行,多一谷,那就不是真正的五行。总之,最早的五行说,必须有“五行”这两个字,其次还要详细列出具体内容(水火木金土),并对它们的特点作最简单的论述。按这一要求,只有《尚书·洪范》具备这些条件。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五行的最早的出处。
2。五行相胜
有了五行以后,才可能研究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后代的思想家开始研究五行之间的关系。人们首先知道的是水与火的关系,水能灭火,逐渐认识到五行相胜的关系。这个相胜,不是两者之间的互相胜,而是五者之间的循环相胜。具体地说,就是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这个胜,就是战胜的意思。有时又称为克,就是克服的意思。水胜火,容易理解。火胜金,就是火能把金熔化。这个金是指一般金属,不一定指黄金。金胜木,金属制作的刀可以砍伐树木。木胜土,是说木在生长过程中,它的根能够深深地钻入土地中。土胜水,用土筑成堤坝,可以拦住洪水。对这些相胜的关系的认识都是古人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获得的,或者还是聪明人总结出来的。后来他们又发现,这种相胜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因此,古人又提出“五行无常胜”。例如水可以胜火,如果一车的干柴燃烧起来,拿一杯水能扑灭吗?这叫“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如果用锅装水,火在下面燃烧,水不但灭不了火,火还可以把水烧干。所谓“无常胜”是说在一般的情况下,水能胜火,在特殊的情况下,水不能胜火,有时火还能胜水。《孙子兵法》、《墨子》都讲五行无常胜,说明在春秋时代,人们已经熟知五行相胜的道理,并且已经知道这个道理不是绝对的。
战国时代思想家邹衍用五行相胜的理论解释历史上朝代的更替。邹衍的理论被称为“五德终始说”。《吕氏春秋·应同》、《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郊祀志》以及《文选》注中都有这方面的资料。黄帝时代得土德,夏朝取代前朝,夏朝是木德。商朝是金德,金胜木,所以商代夏。胜金者是火,周朝取代商朝,说明周是火德。灭火者是水,秦始皇相信这一理论,认为自己胜了周朝,是水德,于是按水德规范,旗帜服装都改用黑色,数都用六,等等。这种理论成了以后历代思想家对于改朝换代时的“易服色,改正朔”的理论根据。《宋史·太祖纪》载:宋“定国运以火德王,色尚赤,腊用戌”。那么,克火者水,元朝以水德王。克水者土,明朝以土德王,色尚黄。明故宫中,皇帝的特色就是明黄色。克土者木,清朝以木德王,色尚青,故有青龙旗。后代皇帝下诏书都说“奉天承运”,奉天就是奉天命,承运就是承受五德之运。把天命与五运结合起来,就产生了“命运”。这个运是必然的,自然的,循环往复的,周期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五行模式
战国后期,经过几百年百家争鸣以后,思想日趋融合统一。这时就出现一种时髦,什么思想都往一起融合。五行就成为一个大布袋,什么都往里装。《管子》、《黄帝内经》、《吕氏春秋》以及汉代的《淮南子》,都以五行为框架,把宇宙间的一切东西都附会上去,形成中国特色的宇宙系统模式。与木对应的是春季、东方、酸味、青色、数八、鳞类动物、苍龙、角音、人体五脏中的肝、五官中的目;与火对应的是夏季、南方、苦味、红色、数七、羽类动物、赤乌(朱雀)、徵音、人体五脏中的心、五官中舌;与金对应的是秋季、西方、辣味、白色、数九、毛类动物、白虎、商音、人体五脏中的肺、五官中的鼻;与水对应的是冬季、北方、咸味、黑色、甲类动物、玄武(乌龟)、羽音、数六、人体五脏中的肾、五官中的耳;与土对应的是四季、中央、甘味、黄色、数五、裸类动物、黄龙(有的说“圣人”)、宫音、人体五脏中的脾、五官中的口。董仲舒认为在五行中,土最高贵,它承载所有万物,它就是地,只有它有资格与天对应。秦朝是水德,胜它的是土。汉朝灭秦自立,应该是土德。董仲舒提高土的地位,也许与这种历史背景有关。在秦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纪中,把土放在很不重要的位置上,挂靠在“季夏”的后面。在一年十二个月中,其他各“行”都主管三个月,只有“土”这一行,主管不到一个月。也许是当时的理论家还没有给土找到合适的位置。汉代思想家特别突出土的地位,可能也是有意的。“土”占着中央,管着四时,都是与众不同的,有特殊的地位。其他各“行”都只管两个月,而“土”这行却管四个月。每季的最后一个月都归土管。
为了看清楚,图示如下:
4。五行相生
董仲舒把五行进行重新排列,顺序是:木、火、土、金、水,又提出五行相生的关系。相生的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他把相生与相胜结合起来,概括为“比相生而间相胜”。比指相邻的两者之间的关系,间指两者间隔一个的关系。相胜关系是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金胜木,水胜火。
关于相生关系,应该如何理解?是有一些难点的。木生火,最好理解。火生土,是什么意思?古人以为火燃烧以后,剩下的灰,就是土。土生金,所有金属都是矿石炼出来的,而矿石就产于土中。这就是土生金。关于金生水,这是最难的问题。金怎么能生水呢?古人用金属的盘子在晚上天晴的时候,放在野外,对着月亮,不久就会从盘子中获得一些水。这就是金生水。这个盘,也叫承露盘。水生木,草木需要水分的滋养。无水,木就不能生长。这样,五行就形成循环相生相胜的关系。这种循环相生相胜的关系,是中国传统特色的辩证法思想。
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图示如右:外圈箭头是表示相生关系,内圈箭头是表示相胜的关系。
5。五行与医学
五行学说被广泛运用于生活的许多方面。有人用它算命,有人用它看风水。这些不值得过多研究。值得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医学能用五行相生相胜来解释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法则。中医有所谓“脏象学”,即人体的内脏与全身各部位表象的相应关系,从外表的症状可以诊断内脏某一部位发生了什么毛病。而内脏与五行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肝属于木,心属于火,脾属于土,肺属于金,肾属于水。肝开窍于目,主全身的筋,与情绪的怒相应。怒则伤肝,肝病易怒。“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心与舌相联,主全身的脉,与情绪喜相应。喜则伤心,心实则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脾开窍于口,主全身肌肉,“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肺开窍于鼻,主全身皮毛,与情绪忧相对应,肺病善哭。“诸气贲郁,病痿,皆属肺金”。肾开窍于耳,主全身骨头,与情绪恐相对应。恐伤肾。“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在医学中五行、五脏与全身各部位相应关系,列表如下:
医家认为有虚实之分。例如,肝病,有肝火过盛和肝肾阴虚两类病:
肝火过盛多因七情过激,肝阳化火而引起的,特别是盛怒之后,所谓怒火冲天,火冒三丈,都容易导致肝火上炎的病。肝主藏血,久视伤血。视用目,肝开窍于目。肝、目、血,三者联系紧密。看书或看电视,时间过长,就会伤血,损目,伤肝。肝火上炎,症状见头晕、面红、目赤、口苦、舌边尖红,脉弦数。脉弦,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数,急速,同一时间内,次数多。还可以引起失眠、眩晕、呕血,甚至发狂。一般用清肝泻火的药来治。
肝肾阴虚,肝虚与肾虚是互相促进的,导致两脏同虚。症状有眩晕、头胀、耳鸣、失眠、视物不清、咽干口燥、舌红少津,严重时还会引起遗精或崩漏。关于肝的虚实之病,金代名医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运用五行相生的原理来谈治疗方法。五行相生,生者为母,被生者为子。例如木生火,木为母,火为子。张元素说:“肝,虚以陈皮、生姜之类补之。经曰: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肾乃肝之母。肾,水也。若补其肾,熟地黄、黄柏是也。如无他证,钱氏地黄丸主之。实则白芍药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心。”
根据五行的原理,冬季吃冬季产的东西,夏季吃夏季生长的东西。例如,荠以冬美,在冬天收获最好,人也是在冬天吃最合适。荼以夏成,“夏,火气也,荼,苦味也。乘于火气而成者,苦胜暑也”(《春秋繁露·天地之行》)。荼,就是茶。有苦味,夏季喝茶有去暑的作用。“春秋杂食其和,而冬夏服其宜,则常得天地之美,四时和矣”(同上)。冬夏应该吃适宜的东西,春秋两季,什么都吃,营养能够达到平衡。按这种说法,什么季节,自然生长什么东西,就吃什么东西,就是最好的。不与季节相应,可能破坏平衡,也许不利于健康。
6。对今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