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个大国 > 四几点结论(第1页)

四几点结论(第1页)

(四)几点结论

第一,美国从来重视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十月革命后,其意识形态的显著特点则是反共主义。这种反共主义植根于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历史渊源与意识形态,但根本上是反映了统治当局的经济利益和全球扩张战略的需要。

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对外政策高度意识形态化,有时甚至表现为意识形态与统治阶级眼前的经济利益“脱节”,这种“不协调”只是说明美国的全部活动首先服务于其全球霸权的利益,这是美国资产阶级长远的根本利益之所在。然而,这种“不协调”或迟或早会被事实的逻辑加以纠正。一旦美国当局感到这种把意识形态提到登峰造极的做法已危及统治者根本利益时,统治者不得不重新审查并调整其对外政策,使之回到较为现实的态度上。

第三,现实主义态度之于对外政策较之顽固坚持遏制政策是可取的。历史证明,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如果美国顾及现实利害而不过分强调意识形态,这有利于有关国家和平共处和世界和平。但现实主义态度也不过是对利益权衡的结果。只要美国不放弃全球霸权主义,也就不会彻底放弃对外政策中的反共意识形态,不会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策略。

(原载《世界历史》,1988年第6期)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25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822页。

[4]艾伦·凯勒:《殖民地的美国》,105页。

[5]奥斯卡·汉德林:《美国人》(TheAmeris),12页,波士顿,1963。

[6]菲力普·方纳:《美国工人运动史》(HistoryoftheLaborMovemeedStates),22页,纽约,195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668页。

[8]埃弗雷特·爱德华兹:《美国农业——第一个三百年》(AmeriAgriculture—TheFirst300years),179页,华盛顿,1941,转引自张友伦:《美国农业革命》,4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9]卡罗尔·卡尔金斯主编:《美国史话》(ThestoryofAmerica),331页,纽约,1975。

[10]路易斯·B。赖特:《生活在美国的边疆》(LifeontheAmeritier),11页,纽约,1980。

[11]柯提:《美国思想的成长》(TheGrowthofAmeriThought),11页,纽约,1943。

[12]布朗、劳什克:《一个美国》(OneAmerica),51页,纽约,1945。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45页。

[14]莫里森、康马杰、洛伊希腾堡:《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上卷,南开大学历史系美国史研究室译,10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15]艾伦·凯勒:《殖民地的美国》,20~21页。

[16]D。I。亨尼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二十五课(1981—1982)》(Twenty-FiveLessonsinship,1981—1982),20页,伯克利,1981。

[17]《斯大林全集》,第5卷,17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539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425页。

[20]奥斯卡·汉德林:《美国人》,67页。

[21]卡尔·N。迪格勒尔:《近现代美国形成的动力》(OutofOurPast—TheForcesThatShapedModernAmerica),7~8、17页,纽约,1970。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481页。

[23]奥斯卡·汉德林:《美国人》,29页。

[24]赫伯特·阿普特克:《美国人民史》,第1卷,全地、淑嘉译,12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25]迈克尔·帕伦泰:《少数人的民主》,51页,台北,四季出版公司,1970。

[26]莫里森、康马杰、洛伊希腾堡:《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336页。

[27]《一个价值观念问题》,原载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82-12-16,转载于《人民日报》,1983-01-04。

[28]法里德·扎卡里亚:《美国力量的未来——美国如何能在其他国家发展时生存下去》,载《外交》,2008-05-06。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