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20世纪中期美苏关系 > 四美国对苏联中国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第4页)

四美国对苏联中国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第4页)

[92]见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85~99、221~223页。

[93]见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85~99、221~223页。

[94]《兰辛文件》,第2件,344页,转引自瓦里科夫:《苏联和美国——它们的政治经济关系》,北京编译社译,2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

[95]《兰辛文件》,第2件,344页,转引自瓦里科夫:《苏联和美国——它们的政治经济关系》,24页。

[96]罗伯特·布劳德:《苏美外交的起源》(RobertPaulBrinsofSoviet-Ameriacy),13页,普林斯顿,1953。

[97]帕·特·波德莱斯内依:《苏美五十年的外交关系》(П·Т·ПОДНЕСНИЙ,CCCPИСША50ЛЕТДИЛОМАТИИОТНОШЕНИЙ),11页,莫斯科,国际关系出版社,1983。

[98]H。H。雅科夫列夫:《轮椅总统罗斯福》,宋竹音等译,219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99]J。加迪斯:《俄国、苏维埃联邦与合众国》,149页,转引自H。H。雅科夫列夫:《轮椅总统罗斯福》,404页。

[100]《纽约时报》,1959-11-05。

[101]戈尔巴乔夫会见欧洲人权会议的各国代表团团长时的谈话。塔斯社莫斯科电,1991-09-10。转自宋以敏:《苏联巨变和战后世界格局的解体》,见杜攻主编:《转换中的世界格局》,31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102]贝克1991年12月12日在美国倡议召开帮助苏联人的世界会议上的讲话。

[103]佐佐木芳隆:《俄罗斯远东部队接近日美,两侧针对中国和欧洲》,载《朝日新闻》,1997-08-03。

[104]张国成:《桥本提出对俄新政策》,载《人民日报》,1997-07-28。

[105]《列宁全集》,第34卷,3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6]以上内容参见刘江永主编:《跨世纪的日本——政治、经济、外交新趋势》,582页,北京,时事出版社,1995。

[107]诺曼·卡曾斯:《日本对美国的真正“威胁”》,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88-02-25。

[108]《开始启动的“新同盟”》,载《朝日新闻》,1997-04-27。

[109]《邓小平文选》,第3卷,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0]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编:《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亚·菲舍尔注释,19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

[111]沃尔特·拉菲伯:《冷战的起源(1941—1947)》(WalterLafaber,TheinsoftheColdWar,1941—1947),纽约,1971。

[112]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下册,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35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13]这次谈话根据哈里曼的译员爱德华·佩奇的记录稿,见HerbertFeis,Thegle,140页。

[114]A。伊瑞依:《亚洲的冷战》,79页。

[115]沃尔特·拉弗贝:《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游燮庭等译,3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16]沃尔特·拉弗贝:《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36页。

[117]世界知识出版社编:《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163页。

[118]A。伊瑞依:《亚洲的冷战》,140~141页。

[119]蒋介石说,“在事实上,美国对苏和对华政策所加于中苏谈判(指1945年关于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谈判——笔者)的影响之大,却无可讳言”。

[120]世界知识出版社编:《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179页。

[121]世界知识出版社编:《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182页。

[122]世界知识出版社编:《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184页。

[123]沃尔特·拉弗贝:《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36页。

[124]A。伊瑞依:《亚洲的冷战》,79页。

热门小说推荐

大明第一臣
青史尽成灰大明第一臣
...
民国奇人
南无袈裟理科佛民国奇人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