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年生效的美国《联邦宪法》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宪法,其目的是要用成文宪法来巩固美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保护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权。联邦共和制本身是妥协的产物,既强调中央政府的权威,又允许地方分权。在制宪过程中,在讨论政府三大部门——立法、司法、行政的关系方面,建国先驱们做了精心设计。他们特别害怕较能反映下层民众意志的立法机关成为最高权力机关,而特意在宪法中加强行政和司法机关的独立地位及其所属权力。在宪法中明确规定,行政、立法、司法三个部门相互独立,各自执掌一部分权力,这便是所谓“权力分立”。同时,三个部门中没有任何一个能不受其他部门牵制而行使自己的权力,这便是所谓“制衡”。宪法对三个部门的制衡做了详尽的规定,一些美国学者指出:“分权制……目的是要设置防止多数主义(即大多数群众统治国家)的障碍和为杰出人物的自由和私有财产提供双重保险。”“在这一体制下,永远也不能实现人民群众的多数人统治。”但这种“相互牵制和平衡体制的原理可以理解为复审思想的体现,它也是建国先驱们对政府科学的一种贡献”[47]。美国这一套权力分离与制约的原则为稳定资产阶级国家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200多年来除增加了包括1791年在内的10条修正法案——“权利法案”和另外17条修正案外,仍然适用,在世界宪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美国宪法的这种相对稳定性对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联邦宪法》“最大的成就在于,成功地将一个软弱无力、宗派林立的各州联盟转变成一个统一国家。这个成就本身改变了美国的世界地位”[48]。这些正是美国宪法得以适应统治当局的需要而促进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其中一些经验对别国具有借鉴意义。毛泽东同志曾对美国等国资产阶级宪法的历史地位做过如下论述:“讲到宪法,资产阶级是先行的。英国也好,法国也好,美国也好,资产阶级都有过革命时期,宪法就是他们在那个时候开始搞起的。我们对资产阶级民主不能一笔抹杀,说他们的宪法在历史上没有地位。”[49]毛泽东还说,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
(5)加强经济的核心地位,形成宏观调控机制
美国很懂得加强经济这个根本,认为这是“美国力量的源泉”。美国政府对经济的高度重视,首先表现在利用其所拥有的国土资源所有权作为经济起飞的条件。19世纪后半期美国农业迅猛增长的原因之一,就是林肯政府于1862年公布的《宅地法》,规定凡年满21岁的公民均有资格在西部获得160英亩的土地,在土地上耕作5年之后,土地便归个人所有。由此美国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并带动了东西两地区工矿业的迅速发展。
其次,国家在美国经济发展史上始终是私人商业和公司的强有力的支持者。一位俄罗斯学者指出,“美国的经验表明,国家机器职能的有效性乃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国家不仅仅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消费上,而且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创造上都在发挥着这种作用”[50]。据统计,在1990年到1997年期间,国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开支一直高于30%,而国家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以1998年为例,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3。9%的份额中,国家贡献部分占了0。72%(大约为18%以上)。[51]自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开始,美国进入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国家的作用更是直接走到了前台,为美国工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的空间。
美国经济的发展,依靠政府部门制定的一整套的法制体系来支撑。如有关教育的立法,开发西部的立法,建立农业科学实验站的立法,以及1887年管制铁路公司及运价的《州际贸易法》和1890年著名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等。此外,为保证市场透明度、公平竞争环境以及对金融的监管,建立了一套比较健全的法规。甚至还有专门扶植小企业的《小企业法》(1953年)等。可以说,法律已渗透到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经济运行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动力和保证。
(6)一贯重视教育
美国新教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早在1636年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成立才6年,一所学院就建立起来,这就是两年后以约翰·哈佛命名的哈佛学院。独立以后,宗教界人士针对公费学校很少而私立学校学费昂贵的情况,强烈呼吁改革。马萨诸塞一位致力于公共教育与学校改革的福音派教徒霍勒斯·曼甚至预言:“如果我们不准备使孩子们成为好公民,如果我们不开发他们的智力,……使他们的心灵充满对真理与责任的热爱和对所有庄严而神圣事业的崇敬,那么,我们的共和国就必然走向毁灭。”他强调,要“使全体孩子受教育”。到了19世纪中期,免费初等教育开始迅速发展起来。1870年,在年满17岁的人口中,从中学毕业的只占2%,到1970年则增至78%,其中60%的人进入学院继续深造。美国高等教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美国当局不断检讨教育中的问题,时时存在一种危机感。特别是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一直存在争议的美国教育立刻成了引起震怒的中心,成了20世纪60年代教育大改革的直接导火线。为了与苏联争霸,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用联邦政府拨款的办法来促进教育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20世纪70年代由石油危机引发经济危机,也引起教育危机。美国全国教育质量委员会给美国全体公民写了一封题为“处境危险的国家:迫切需要进行教育改革”的公开信,指出国家教育基础正在削弱,平庸之辈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将对国家和人民的未来构成威胁”[52]。敢于正视存在的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对教育的重视。
美国在教育战略上还具有前瞻性特点。在基础教育方面,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主持的“2061计划”在20世纪90年代陆续出版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2061计划》等一系列课程改革计划。这些计划提出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中叶基础教育改革的总体构想和发展思路。
(7)高度重视科技与网罗人才
美国具有重视科学技术的传统。美国一直鼓励并保护科学和发明,办法是促进思想自由交流,鼓励“实用知识”的发展和制定专利法等。1790年《专利法》由华盛顿总统提出并在国会获得通过,成为美国立国后第一个专利法,也是走向国家科技政策的第一个重要步骤。1863年美国成立了国家科学院,之后,各州工业科研所和农业实验站纷纷建立,并与经济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1898年,一位美国科学家自豪地说:“美国已成为一个科学民族。从农业到建筑业,没有一个不是由科学研究及其成果形成的。”[53]这样,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已崭露头角,更不必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兴起的以原子技术、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其发源地就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又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依靠信息网络优势,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速度上再次超过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美国几乎在每一个科技领域都具有明显优势。另一个具有说服力的例证是,自诺贝尔奖创立以来,全世界获此殊荣的400多位科学家中,美籍科学家占据40%以上。
作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美国的科技投入也是无人可及。1999年,美国政府和私人研发投入近2500亿美元,超过了7大工业国中另外6个国家,即日、德、法、英、意和加拿大科研投入的总和。而且完善的研发管理体制,不断创新的投资机制,使得美国庞大的科技投入产生了与之相符的成果。这些也正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得以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原因。
美国成为科技强国与其广泛招揽科研人才有密切关系。特别是美国移民政策中始终注重吸收那些具有高知识、高技术的人才。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科技“移民”总人数的40%被吸引到了美国。
总体而言,美国变动性和创新性特点表现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突出反映了美利坚民族的特点和优良传统。但就政治层面而言,其变动性和创新性一开始就受到统治阶级利益的制约,不能不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3。扩张性特点
变动性只是美国特性的一个方面。贯穿于美国历史全过程中,特别是对外政策中还有一条主线,那就是“扩张”。“一部美国史充满着扩张这一永不改变的特色。”[54]这种扩张,既包括版图的扩张,也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的扩张。
(1)利用多次战争进行扩张,膨胀经济军事实力
美国从建国之初起即开始大规模西进运动,到19世纪80年代末向西扩张宣告结束,约100年时间,大片印第安人原居地被成千上万移民所占有,变成美国的粮仓或工业、矿山的基地。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美国推行的是以战争或以战争威胁为手段的大陆政策。兼并得克萨斯(1845年),同英国瓜分俄勒冈(1846年),对墨西哥发动战争(1846年)和强行购买基拉河以南墨西哥领土(1853年)等,是推行这一政策中的若干重要事件。继而,美国又在向海外扩张中兼并了夏威夷(1898年)和菲律宾(1902年),加上购买路易斯安那(1803年)和阿拉斯加(1867年),除了菲律宾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这些历史上扩张的土地,大致形成了今日美国的疆域。
在对外扩张中,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于美国的崛起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中,世界上各主要大国除美国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到严重削弱或打击,而对美国来说却成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政治上、军事上的霸主地位和经济上的绝对优势。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公然宣称,20世纪是“美国世纪”。
(2)利用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领域的霸权地位进行经济扩张
美国学者罗伯特·吉尔平指出:“美国霸权的基础,是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和它的核威慑力量扩大到了各个盟国。”[55]
1944年8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基本上按照美国方案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规定,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把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保持固定汇率,美元可以代替黄金作为国际储备,从而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确立了美元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领域的霸权地位。
1947年10月于日内瓦由联合国经济暨社会理事会召开联合国贸易和就业会议筹备委员会会议,会议讨论了多边贸易问题。当时占世界贸易额45的23个国家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之前身)。《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削减关税和消除其他贸易壁垒,进行“更加自由和公平的贸易”。由于当时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其出口占世界总出口22%(1948年),这一机构自然首先是适合了美国的需要。
几十年来,尽管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战后初期建立起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也已于1973年瓦解,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仍然保留了下来,取而代之的被俗称为“第二个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世界金融“核心”美国及其周边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之间签订的互惠协议,仍然在发挥作用。1999年,美国以其占世界4。5%的人口利用了世界85%的流动资本和72%的世界储备,说明美国仍然把持着世界货币领域的霸主地位。
(3)利用“冷战”壮大资本主义的力量
1993年末,克林顿总统曾脱口而出说:“啊,我想念冷战。”[56]确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刺激。还在1991年9月苏联解体前夕,美国就发出了对“冷战”的感叹,他们说:“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现在看来仿佛是一种奇思异想,许多美国人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把两种制度的竞赛锁定为一种显示优越性的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维护’‘国家安全’的理由。”[57]事实是,“冷战”期间美国统治当局利用了民众对共产主义的恐惧而大打“冷战”牌。美国是要不断寻找或制造敌人的。而“冷战”被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促使美国发展的强有力的刺激因素,而且还给了美国以拉拢资本主义同盟者的天赐良机。正如基辛格所说,从“冷战”开始,“美国选择了西方团结优先于东西方谈判的策略”[58]。1949年,美国以遏制苏联为由,拉拢西方国家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等组织,作为其称霸世界的战略工具。这是“硬”的一手;“软”的一手则在美国与西欧联手,加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上突出地表现出来。1989年7月中旬,在老布什的导演下,西方七国(美、英、法、联邦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首脑会议一反惯例,把经济问题置于次要地位,着重讨论了东欧问题。七国协调了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战略并立即付诸行动。美国最终在西欧盟友的帮助下赢得了“冷战”,并由此一跃而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4)利用“反恐”和人权等“软实力”干涉世界各国内政
根据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保罗·沃尔福威茨的说法,在过去20年中,美国参与了“至少7场穆斯林解放战争,包括在科威特、伊拉克北部地区、波黑、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亚的战争”。结果是,给这些国家带来灾难性后果,美国报刊承认,“当事国的状况比我们准备干预时还要糟糕”[59]。但对于美国而言,却是其在中东和巴尔干地区扩张势力范围造成的必然结果。
所谓“软实力”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约瑟夫·奈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他认为,美国在当今世界不仅拥有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力量”优势,而且还有文化、价值观念、国民凝聚力等优势。因此,美国不同于历史上的一般大国,仍将会保持大国地位。未来世界注定由美国来领导,即由美国来“建立霸权”。美国“软实力”中很重要的一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盛行的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所主张的“市场化”是对注重政府调控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否定,进而也就否定了社会主义本身。与此相应的是,美国当权者竭力宣扬个人主义价值观和人权观,宣扬人权高于主权及人道主义干涉有理等一整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向其他国家推广,为的是把非西方国家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使整个世界的意识形态“全盘西化”。这些年来,美国以“软实力”开道,和“硬实力”结合起来,绕开联合国,对不听话、不顺心的国家大肆干涉、侵略,这又被冠以一个好听的新词“巧实力”,其实质就是软硬兼施,文武并用。为了推销美国的价值观,美国当局运用了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整个文化软实力,调动各种传播媒介,以保持美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国内外的优势地位。2013年美国国家安全局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爆料的美国在全世界实行监控的丑闻,说明美国正企图凭借其世界领先的信息网络科技优势,达到进一步控制全球的目的。
从以上情况我们看到,200多年来促使美国迅速崛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也包括美国不断扩张带来的好处。然而,这种过分的扩张又正在促使美国走向自身愿望的反面,加速其全球霸权主义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