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重生朱厚照大帝系统 > 第264章 观宅院感怀帝恩办职事初理农桑(第1页)

第264章 观宅院感怀帝恩办职事初理农桑(第1页)

陆炳带着夏儒出了皇宫,坐上锦衣卫的马车,一路往京郊皇庄方向驶去。马车行过正阳门,绕过热闹的集市,渐渐驶入一片清静的街巷。最后,马车停在一扇朱漆小门前。“夏先生,到了。”陆炳先下车,抬手推开院门。夏儒跟着走进院子,眼睛瞬间亮了。这是个典型的四合院,不大不小,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院墙不高,却砌得整齐,墙头爬着几株刚抽芽的蔷薇。院子中央有棵老槐树,树干粗壮,枝桠舒展,树下摆着一张石桌、四个石凳。东侧靠墙处开辟了一方小菜园,土已经翻过了,还没种菜,旁边堆着几捆新的菜苗。西侧则种着三棵桑树苗,叶子嫩绿,显然是刚栽下不久。“这院子是陛下亲自选的,知道您爱种桑,特意让人从大兴县移栽了桑树苗。”陆炳指着桑树苗笑道。“小菜园的土是特意从京郊拉来的黑土,肥得很,种什么都长。”“正房里的家具都是新打的,床、柜、桌椅一应俱全,被褥是内库的棉絮,暖和得很。”夏儒走到正房门口,推开木门,见屋内收拾得干净整洁。靠窗摆着一张书桌,上面还放着笔墨纸砚。炕上铺着青布褥子,叠着两床蓝布被子。他又走到厢房,东厢房堆着几个空木箱,显然是留着放行李的。西厢房摆着织布用的木架,虽然还没放织机,却看得出来是特意为他准备的。“陛下……陛下太用心了。”夏儒的眼眶又红了。“这桑树苗跟我家院里的一模一样,陛下连这个都记着。”“陛下心里装着百姓,也装着真心为他做事的人。”陆炳站在老槐树下,语气诚恳。“您放心,过两天我派一个百户带着十个校尉,去大兴县接您的家人,车马、护卫都备齐,路上绝不会出岔子。”“您现在是国丈,家人的安全马虎不得。”“陆大人,真是麻烦您了。从进京到现在,事事都靠您照顾,臣都不知道该怎么谢您。”夏儒连忙拱手道谢。“夏先生客气了,这都是臣该做的。”陆炳摆了摆手。“明天一早我来接您,先去锦衣卫衙署办千户的腰牌和印信,然后给您配一个小旗的队伍——五个校尉,都是手脚麻利、懂些农事的,您带着他们去皇庄考察,有什么事也能搭把手。”“太好了!有校尉跟着,臣去皇庄也方便。”夏儒喜出望外。“臣还想着怎么丈量土地、记录仓库尺寸,有他们帮忙,肯定能快不少。”两人又在院子里转了一圈。陆炳细细交代了周边的情况。“出门往东走半里地,有个小集市,买米、买菜都方便。”“往西走一里地就是皇庄的入口,门口有锦衣卫值守,您报名字或者亮腰牌就能进。”“要是有什么需要,直接跟值守的校尉说,他们会立刻禀报我。”夏儒一一记下。送陆炳出了院门,看着马车走远,才转身回院子,坐在石凳上,摸着老槐树的树干,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从一个普通的织染匠,到国丈、锦衣卫千户,还有这样一处安稳的院子,这一切都是陛下给的,他这辈子都得好好做事,才能报答这份恩情。第二天一早,陆炳准时来了。夏儒已经换上了新做的青布长衫,头发梳得整齐,手里拿着整理好的织染章程,精神抖擞。两人坐上马车,很快到了锦衣卫衙署。衙署的吏员早已备好手续,见陆炳带着夏儒来,连忙上前见礼。“陆大人,夏先生,千户的腰牌和印信都备好了。”吏员递上一个锦盒,里面放着一块黄铜腰牌,正面刻着“锦衣卫千户夏儒”,背面刻着狮纹。还有一枚银质印信,印文是“锦衣卫千户所印”。夏儒拿起腰牌,入手沉甸甸的,心里既激动又郑重。“夏先生,这腰牌是出入皇庄、调动校尉的凭证,您可得收好。”陆炳叮嘱道。“要是丢了,得立刻禀报锦衣卫,重新补办,不然会出乱子。”“臣记住了!一定好好保管!”夏儒把腰牌系在腰间,印信放进怀里,紧紧攥着。办完手续,五个身着劲装的校尉已经在衙署外等候。见夏儒出来,齐声行礼。“参见千户大人!”夏儒愣了一下,连忙摆手。“诸位不必多礼,以后还要麻烦大家。”陆炳笑着道。“这五个校尉都是老兵了,姓李的那个懂丈量,姓王的会记账,您尽管吩咐。”“我已经派百户张威带着一百个校尉去大兴县接您的家人了,估计明天就能到。”夏儒再次道谢,带着五个校尉往皇庄走去。皇庄的值守校尉见他腰间的千户腰牌,连忙放行。“夏千户,里面请!陆大人已经吩咐过了,您随便看。”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皇庄果然如图纸上画的那样,地势平坦,靠近永定河。几排闲置的仓库整齐地排列着,屋顶的瓦片虽然有些旧,却还完好。李校尉拿出丈量工具,开始测量仓库的尺寸。王校尉则拿出纸笔,记录着仓库的数量、距离河边的远近。夏儒则走到河边,弯腰摸了摸河水,水质清澈,用来染布正好。又查看了仓库的地面,结实平整,改造成作坊只需铺层青砖。“李校尉,这仓库能改造成多少个染坊?多少个织坊?”夏儒问道。李校尉丈量完毕,回道。“回千户大人,最大的三个仓库能改造成染坊,每个能放十个染缸。”“剩下的五个小仓库能改造成织坊,每个能放二十台织机。”“院子里的空地还能盖两个晾晒棚,足够用了。”夏儒点点头,又问。“附近有能种染料的地吗?蓼蓝、茜草都需要阳光足的地方。”王校尉指着仓库后面的一片空地。“回大人,那片地有二十亩,之前种过麦子,土壤肥沃,阳光也足,正好能种染料。”夏儒心里有了底,让王校尉把这些都记下来,打算晚上整理成详细的章程,明天给陛下送去。五个校尉也很卖力,有的清理仓库里的杂物,有的去河边打水测试水质,有的则去询问附近的农户,了解当地的气候、水源情况,忙得热火朝天。而此时,锦衣卫百户张威已经带着队伍赶到了大兴县夏家村。夏儒的妻子正在院子里收拾行李,见来了这么多锦衣卫,吓了一跳。直到张威拿出陆炳的手令,说明是来接他们进京的,才放下心来。村民们也围了过来,看着夏家的行李被搬上马车,纷纷道贺。“夏嫂子,以后就是皇亲了,可得常回村里看看啊!”夏儒的妻子笑着道谢,抱着小儿子夏臣坐上马车,心里既期待又紧张。她终于能见到女儿阿绾,见到那个传说中亲切又英明的陛下了。与此同时,京城的礼部衙署里更是一片忙碌。仪制司郎中李谦正拿着问名的文书,跟几个老儒商议。“陛下定了后天行问名礼,得把夏氏的生辰八字问清楚,还要跟陛下的八字合一下。”“这合婚的文书可得写得周全些,不能出半点差错。”精膳司郎中赵全则在清点纳吉的礼品。“嘉禾要选带根的,阿胶得用锦盒装好,还有这九子蒲,得用红绸系着,可别弄断了须子。”礼部尚书张升站在院子里,看着工人们搭着纳吉用的彩棚,对身边的侍郎道。“问名、纳吉、纳征这三礼得连着办,陛下着急让皇后入宫,咱们得抓紧时间。”“纳征的聘礼要赶紧从内库调,黄金二百两、白银千两,还有绸缎、茶叶、马匹,都得今天下午点清楚,明天装车,后天一并送到夏家在京城的院子里。”侍郎连忙应道。“大人放心,内库那边已经回话了,聘礼都准备好了,下午就能运过来。”“问名的正副使也定好了,还是英国公和王侍郎,他们已经在府里等着了。”张升点点头,目光望向皇宫的方向,心里暗暗琢磨。这次封后大典是陛下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也是陛下打破外戚封爵规矩后的第一件大事,必须办得隆重、周全,既显皇家体面,又要让百姓知道陛下的用心,绝不能出任何纰漏。夕阳西下,皇庄里的夏儒还在和校尉们商议作坊改造的细节,手里的图纸已经写满了批注。夏家村的马车也出发了,朝着京城的方向驶去。礼部的灯火则一盏盏亮起,照亮了堆积如山的礼品和忙碌的身影。一场盛大的封后大典,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