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到了临近十二点的光景,久违的太阳像红色的气球一样慢慢升上天空,太阳的光线洒在这荒芜的大地,也洒向这片人类还未驰骋过的地方。[16]
船长举起一个观测太阳用的望远镜,我拿着精密时计,心跳剧烈,我们的双手也在轻微颤抖着——如果天空中那半个太阳消失的时间正好与精密时计上的正午时间相吻合,那就说明我们是站在南极点上了。
“十二点整!”我大声喊道。
“南极!”尼莫船长回答,声音庄重却具有穿透力,我感觉到了他的激动之情冲出心脏,渗透到声音之中。他把望远镜递到了我的手中,我用望远镜一看,太阳正好被地平线一分为二。
这时,山峰顶端的太阳已经开始沉默,夜色从山峰的南边升起。尼莫船长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亲密动作,他用手扶住我的肩膀,对我说:“先生,我正式宣布,这块以前从未有人涉足的大陆,现在正式属于我了。”
“船长,您想用谁的名字来命名这块土地?”
“以我自己的名字,先生!”
说完,尼莫船长在这片岛屿上插了一面写有“N”字的旗帜。转过身,他大声喊道:“再见了,太阳!沉下去吧!让六个月的长夜遮挡住我的新领地!”[17]
阅读赏析
鹦鹉螺号的主人尼莫船长有一颗坚定的征服大自然的心,他居然带着教授等人第一次踏足了南极。去往南极的过程可谓艰险,哪怕是强大的鹦鹉螺号也无法与南极厚厚的冰层正面冲击,转而从海下挺近南极。终于到达南极这片象征自由和荣誉的土地后,尼莫船长的自豪和骄傲之情满溢,他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南极大陆,把写有“N”字的旗帜插在南极的岛屿上。作家凡尔纳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冒险者的赞歌。
阅读延伸
1。鹦鹉螺号是如何破冰的?
2。教授为什么阻止康赛尔,而让尼莫船长成为第一个踏足南极的人?
[1]铺垫从这里可以看出尼莫船长对大海的探索从未停止。此外,有关大海深度测试的情节其实是为后面的冰原探险做铺垫。
[2]细节描写不断颤动的钢板和越来越少的海底生物,两处小细节共同将紧张的气氛铺展开来。
[3]景物描写由近及远的景物描写让我们一览深海风光,空灵而壮美。
[4]比喻句好的比喻句通常会选择读者熟知且恰当的喻体,让读者阅读时更容易产生画面感。
[5]景物描写1911年人类才第一次踏足南极,而作者凡尔纳在1870出版的《海底两万里》中却细致地描绘了南极风光,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想象力。
[6]伏笔无往不利的鹦鹉螺号会被冰山阻隔吗?此为伏笔。
[7]景物描写、前后照应鹦鹉螺号果然被冰山挡住了前进的脚步,这与前文照应。对冰块的景物描写渲染了鹦鹉螺号被困住的尴尬气氛。
[8]对话对话最能展现人物性格:阿洛纳克斯教授喜爱冒险,但总是被各种实际的困难阻碍住脚步,缺乏想象力;尼莫船长不仅热爱冒险,他还拥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精神。
[9]前后照应既照应了前文中尼德将尼莫船长视作疯子的情节,也是为了再次强调尼莫船长勇往直前的精神。
[10]伏笔强大的鹦鹉螺号也需要定期升到海平面换气,教授的担忧也成功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11]悬念教授的担忧还是发生了,鹦鹉螺号如何才能破冰而出呢?
[12]景物描写简短的景物描写却饱含激动的心情。
[13]人物塑造相较于教授和仆人康赛尔对科研探索和海洋探险的好奇心,尼德更向往自由,因此他对尼莫船长探索南极的行为并不好奇,也乐得看尼莫船长的笑话。
[14]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终于实现目标的尼莫船长抑制不住兴奋之情。《海里两万里》流露了很多人类征服大自然、做大自然主人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尼莫船长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15]景物描写、叙述无所不能的船长也无法让太阳升起。作者将确认是否是南极的小情节写得一波三折,悬念迭出,节奏把控得很好。
[16]寓情于景想必尼莫船长等人从未像此刻这样期待太阳升起。作者寓情于景,渲染了大家即将确认已踏足南极的喜悦气氛。
[17]语言、动作描写尼莫船长的语言和动作都透露着他征服南极的自豪和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