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接下来尼德要说的事,却是我没有想到的。
“我们现在在地中海了,就在欧洲,趁这个怪船长没有把他的船开到南极去之前,我们要逃离鹦鹉螺号。”尼德小声地说。
听到尼德这么说,我有点儿五味杂陈,老实讲,我并不是很想离开,当然,我也不能阻止他寻找自由。[15]“尼德老弟,”我直言不讳地问道,“请您告诉我,您厌烦了鹦鹉螺号的生活了吗?”
“坦白地讲,我并不后悔跟着鹦鹉螺号一起在海底旅行,见到了那么多壮观的景象。”随后他话锋一转,“不过,我们已经旅行了这么长时间,不可能一辈子都待在船上,现在,旅行结束了。”
我明白他的想法,点点头,回答他:“相信我,旅行会结束的,尼德。”
“对,先生。”我忠实的朋友康赛尔在一旁答道。
“鹦鹉螺号就在离欧洲海岸不远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逃离鹦鹉螺号。”尼德仍然在坚持自己的想法,我承认自己无法说服他了。
“理论上讲确实是可以的,不过,尼莫船长肯定不会给我们小艇,您打算游过去吗?”
“完全可以!当鹦鹉螺号离海岸足够近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游过去。如果太远的话,那就算了。”尼德认真地说道,“还有,我提醒你们,我的朋友,我们很可能只有这一次逃离的机会了。”[16]
我点点头,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是正确的。
不过,在我们策划要逃走的时候,我发现,尼莫船长也存着戒心,在地中海上,他总是保持在水下,或者在离海岸很远的地方行驶。
阅读赏析
本章里,鹦鹉螺号来到红海海域,捕鲸高手尼德不仅能猎杀鲸鱼,猎杀别的大型海洋生物也不在话下,他和船员们一起猎杀了一条非常稀有的海洋生物——儒艮。本书里不乏猎杀海洋动物的细节描写,这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几乎是天经地义的行为,甚至代表着荣誉。
众人饱餐一顿后,尼莫船长准备从红海穿越到地中海。是的,原本从红海到地中海,必经苏伊士运河,但是尼莫船长找到了一条从红海直抵地中海的海底隧道——阿拉伯隧道。作者凡尔纳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仿佛穿越时空一般的奇观,从红海“穿越”到地中海仅用二十分钟。这也让书里的主人公阿洛纳克斯教授忍不住连连惊叹!
如梦幻一般抵达地中海后,睡醒后的尼德完全不敢相信他们已经身处地中海,但是他很快就意识到,他们到达欧洲了,他的逃跑计划可以实施了。
阅读延伸
1。尼莫船长是如何确认海底隧道的存在的?
2。行文至此,你认为尼德会带领教授和仆人成功逃离鹦鹉螺号吗?
[1]语言描写这艘潜艇的确属于未来。作者通过这样的表述给读者以无限期待和畅想,这就是科幻小说的独特魅力。
[2]对话、铺垫别忘了,鹦鹉螺号也曾因暴风雨失去过一名船员。这段对话其实是为抵达地中海做铺垫。
[3]想象这里的写作技巧是想象?是的,因为现实世界并不存在这样一条阿拉伯海底隧道,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这条海底隧道太便捷了,它像鹦鹉号潜艇一样,给人以无限遐想。
[4]对话为增加真实性,作者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回答读者心中的疑问,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景物描写时隐时现的雾气为儒艮的出场渲染了神秘的气氛。
[6]对话尼德不愧是捕鲸高手,视力好,海上狩猎经验丰富。
[7]神态描写、动作描写阿洛纳克斯教授和仆人康赛尔从生物学上讲述儒艮的生物特征和生存现状,而尼德则跃跃欲试要去猎杀儒艮。不同角色对待不同事物的反应,总是不同的,对作者来说能表达多种价值观,亦能反应人物性格。
[8]叙述即便儒艮十分稀有,但是在作者所处的那个人类热衷于冒险的年代,人们还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所以,众人理所当然地要去猎杀儒艮。
[9]动作描写尼德的动作简洁流畅,十分精准有力,不过这只儒艮躲避危机的动作也十分流畅。
[10]场面描写作者将众人追逐受伤的儒艮的过程描写得一波三折,险象环生。
[11]动态描写动态描写法,是指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运动状态的描摹状写。这里绘声、绘色、绘形地将动态的鹦鹉螺号穿越隧道的过程,描写得壮观且气势十足。
[12]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指的是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包括人物的身材、相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习惯性特点,等等。作者描写尼莫船长额头上的汗水是为了说明,哪怕是航海经验丰富的尼莫船长亲自驾驶鹦鹉螺号穿越海底隧道,也不是一件易事。
[13]对话尼德的话里充满了嘲讽和不屑,却从侧面再次说明鹦鹉螺号穿越海底隧道的行为是多么不可思议。
[14]语言描写尼德的赞叹之语更增添了鹦鹉螺号穿越隧道进入地中海是一项壮举。
[15]心理描写作者披露了阿洛纳克斯教授与尼德对逃跑计划的不同想法。
[16]对话通过以上对话不难看出尼德并非有勇无谋,而且他从没有放弃逃离鹦鹉螺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