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普在哪里?”斯皮莱问。
“在前边。可是,它为什么没有叫呢?”
“托普确实没叫,真的很奇怪。”
不一会儿,斯皮莱、史密斯和哈伯一起来到了纳布和彭克罗夫身边,他们躲在一块巨大的石头后面,从那里,他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一缕黄烟从岩石间升起。
大家一动不动,史密斯弓着身子,悄悄地从石头后走了出去,当他靠近那缕黄烟时,他慢慢地直起身子。不一会儿,他招了招手让大家过去。[10]很快,大家都闻到了一股刺鼻的味道。
“这是硫磺泉,烟是泉水吸收了氧气之后冒出来的。”史密斯告诉大家,这是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并不是土著人的烟火。
原来是虚惊一场,大家继续朝“壁炉”走去。他们走到了一条小溪旁边,小溪里流淌着清澈的河水,河岸是红色的泥土,史密斯告诉大家,这说明土壤中富含氧化铁。土壤的颜色立刻给了大家灵感,这条河就被命名为“红河”。[11]
顺着这条河往前走,很快,他们看见了一片宽阔的湖水,这就是他们在山顶上看到的格兰特湖。湖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湖水中闲适地游动,几只翠鸟成双成对地栖息在湖边的岩石上,等待着随时俯冲进水中捕捉猎物。
“真是一片美丽的湖泊!”斯皮莱感叹道,“我们就住在湖边吧。”
“我们会住到这儿来的。”史密斯答道。[12]
阅读赏析
创造“林肯岛”这一事件,看似是无关紧要的情结,实际上是对小说内容的升华,其中隐含着对人物身份的转换的暗示:在此之前,落难者们是被老天抛弃、被命运捉弄的一群可怜人形象,而现在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想象的翅膀,为小岛和岛上的一切命名,人物顺势转变为挑战命运、反客为主的姿态,这是他们适应自然并且想要征服、改造自然的第一步,充满了仪式感。作者借这一事件赞扬了人物对生活乐观热忱的精神。而用“林肯”来命名小岛,用国家地名来命名岛上的事物,则表现了他们对祖国至真至诚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阅读延伸
1。面对这是一座孤岛的事实,落难者们是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2。“新居民”们为什么将小岛命名为“林肯岛”?为什么用国家地名来命名岛上的一切?
[1]设问一连串疑问看起来没有明确答案,但其实大家心知肚明,连环设问反映了人物复杂的思想活动,启发读者思考。
[2]语言描写史密斯总结性的发言,彻底挑明了落难者们的处境:身处茫茫海洋中的偏远小岛,船只经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们大概率会在这个孤岛上长久地生活下去。
[3]对话生火和确定方位,这两个最大的问题都得益于史密斯的博学能干,仅通过这一天的时间,史密斯已经成为这个集体的灵魂人物。因此,面对不容乐观的局面,伙伴们空前一致,干劲十足,也因为有史密斯在,他们相信“一定有办法”生存,也“一定有办法”得救。
[4]对话斯皮莱不愧是思维活跃、理解力强的记者,每一次都是他向大家解释史密斯所作所为的依据和必要性。语言表述也最能表现人物的所思所想,因此,反过来说,写对话时要符合每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并基于当时的场景和正在发生的事件来展开对话。
[5]想象通过对岛上的火山、湖水、河流、峭壁、半岛、海湾这些已有事物进行联想和分析加工,为这些事物赋予形象化的名字,这一思维过程就是想象。而通过命名的过程,也让那些我们熟悉和不熟悉的岛上风光一一在眼前展现出来。
[6]对话林肯是美国的第16任总统,在本书故事发生的南北战争时期,他正在为废除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而战。用他的名字命名这座小岛,说明大家对他充满尊敬和崇拜,体现了伙伴们深切的爱国情怀。
[7]虚实结合1865年4月14日,林肯遭到了一个奴隶制狂热拥护者的暗杀。虚拟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交相辉映,让故事更富有层次感,给人一种时空错落的微妙感受。
[8]细节描写、伏笔斯皮莱和史密斯这对搭档越来越默契,记笔记和捡残枝的举动反映出两个人善于观察细节,心思缜密,同时也说明他们目光长远,探索的过程也是为日后可能面临的挑战做准备的积累过程。
[9]语言描写、人物塑造如何塑造人物?面对未知的危险,史密斯表现得十分谨慎,思虑周全,沉稳可靠。
[10]动作描写史密斯不但聪明博学,有领袖风范,还非常敢于担当,在有可能发生的危险面前,他一马当先、身先士卒,既谨慎冷静又勇敢无畏,令人钦佩。
[11]叙述、语言描写随着对小岛的深入探索,一个个硬核的科学知识也随之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自然展现出来,极大地增加了文章的灵动性和可读性,这也是凡尔纳科幻小说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12]景物描写、对话清澈的湖水,闲适的游鱼,成双成对的翠鸟……面对令人陶醉的美景,记者斯皮莱由衷的赞叹和美好的向往展露了他浪漫的文人气质,而工程师史密斯的回答更为理性,想必他一定是在脑海中评估了住在这里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