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里,时间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慢慢流逝。这期间,于普也成了大家最忠实的伙伴,它已经越来越像一个仆人了。纳布给它穿上了白色上衣和帆布短裤,脖颈儿上套上一条围裙,围裙上面的口袋让于普欣喜若狂。[10]
就在3月的某一天,彭克罗夫找到史密斯,说道:“我们应该制作一种可以代替绳梯的装置,这样进出花岗岩宫就方便多了。”
“您说的是那种升降梯?”史密斯问道。
“我们就叫它升降梯吧。”彭克罗夫说,“名称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回到屋子里。”
“那太容易了。”史密斯笑着说道,“我们可以造一个水压机,用水的力量把我们送回花岗岩宫。”
尽管彭克罗夫不明白史密斯的想法,但他还是按照史密斯的要求做了起来。[11]
他们把湖泊的出水口扩大,增加了水的流量,形成了一股湍急的瀑布。史密斯在瀑布下放置了一个带有螺旋桨的装置,装置与一个吊篮相连。这样,靠着水流冲击螺旋桨的力量,坐在吊篮中的人和物就可以被送到花岗岩宫门口了。[12]
3月17日这天,水力升降机第一次投入使用,效果很好,大家都很满意。有了这个发明,从那以后,所有的重物,比如木材、煤炭、食物,都可以通过升降机上上下下。托普尤其高兴,毕竟爬绳梯对它来说并不轻松。
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史密斯尝试着制造玻璃,在多次反复试验之后,史密斯总算成功了。经过复杂的工序,他们生产出了五十块玻璃,他们给窗户安上了玻璃,还制造了一些杯子、瓶子之类的生活用品。
阅读赏析
凡尔纳对于创造新生活的想象在这一章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现:为了将氢气球运回花岗岩宫,居民们竟建造了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吊桥,这太棒了;还有野驴拉的车,大大节省了人力;庞大的氢气球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布料,从此他们有了结实的衣服、袜套和床单;家禽饲养场也在短时间内迅速落成并初具规模,鹌鹑、鹑鸡、鹈鹕、翠鸟、黑水鸡、野鸽子……应有尽有;在此期间大猩猩于普经过驯化更通人性了;此外,他们居然创造出了“水力升降机”,还有“玻璃”……科学的力量渗透进居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于作者所言,“创造的快乐总是让人们**澎湃,他们觉得自己就像是造物主,林肯岛就是由五个人的聪明智慧创造出来的”,实不为过。这也是当时南北战争的背景下,美国北方人不怕苦不畏难的实干精神的有力体现。
阅读延伸
1。试着想象一下,居民们为了驯化大猩猩于普,还会做怎样的尝试呢?
2。说一说居民们是如何将氢气球从小岛南部的港口运回花岗岩宫的?
[1]呼应氢气球对居民们来说是一笔“飞来横财”,所以这也被他们列为“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前文交代了氢气球被暂时藏在他们命名为“气球港”的南部小港口,在这里也得到了呼应。
[2]白描作者用至简的笔墨,三言两语便描绘出建一座活动的桥这样繁杂的过程,只有作者对建桥过程经过研究后十分熟悉,才能有如此举重若轻的笔触,可见对一个简单事实的呈现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作家对事物细致的观察研究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3]全知视角这里作者使用了全知视角,即凌驾于故事之上,对人物思想进行解析。要注意的是,全知视角适度使用,可以起到提示警醒或总结升华的作用,但若过于频繁使用,则会让读者和人物之间产生距离感,降低人物可信度。
[4]呼应、叙述从发现麦种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半年时间,现在终于丰收了,他们的“面包梦”不再是梦。而这离不开彭克罗夫的“细心呵护”,一个爱打趣人还会暴怒的壮汉,一旦重视起一样东西,是非常认真可靠而有远见的,人物形象的反差描写让人倍感亲切和喜爱。
[5]叙述大自然虽然馈赠了丰富的资源,但是要获得富足的生活,仍然要靠辛勤的劳动来换取,居民们为了新生活不怕吃苦敢想敢做的作风深深感染着读者。
[6]前后呼应家禽饲养场的第一批客人正是在探险旅途中哈伯的好主意,如今在这里也得到了实现。
[7]比拟、想象鸟雀从“吵个不停”到成为“好朋友”的过程,完全出于作者妙趣横生的主观想象,拟人化的笔触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生动地渲染出了热闹和谐的气氛。
[8]呼应、对比相比于初落荒岛时哈伯和彭克罗夫费尽心机地在石缝中寻找野鸽子蛋来供大家果腹活命,如今野鸽子已经被驯养得能够“早出晚归”,这说明居民们不再受制于温饱问题,开始了对生活更多富有远见的探索。
[9]幽默、再造想象彭克罗夫的脑海中产生了关于这两头野驴的新形象——发动机,这个过程就叫再造想象,彭克罗夫的幽默是骨子里的,想象也是随时迸发的,可以说是居民们辛苦生活的调味剂。
[10]细节描写纳布像对待一个真正的仆人一样给大猩猩于普穿衣服,以及于普为“围裙上的口袋欣喜若狂”的举动,这些细节说明于普正在一步步被驯化,变得更通人性。
[11]对话不得不说,彭克罗夫和史密斯,一个点子多、敢想,一个本事大、敢做,两个人将创造新生活的**和智慧完美融合,配合越来越默契。
[12]叙述凡尔纳将科学知识巧妙融于故事情节,以浅显易懂的流畅笔触带领读者领略科学的奥妙,甚至让人燃起对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