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形和色在化妆运用二者之间的关系 > 七17世纪至18世纪的西方绘画(第1页)

七17世纪至18世纪的西方绘画(第1页)

(七)17世纪至18世纪的西方绘画

文艺复兴结束之后,欧洲的绘画获得了自身较为完整的艺术语言。但文艺复兴后的两个世纪中的欧洲画家,还得面临着新的困难,这就是宗教改革。在经过了漫长的、残酷的宗教冲突后,欧洲划分成了天主教区和新教区。天主教对艺术的支持以及其所形成的传统,对于新教来说,似乎是有问题的。新教徒喜欢他们所理解的宗教故事和人物。

这使得此后的欧洲绘画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画家企图摆脱古典的和大师的传统,并追求时代认为是真实的绘画。宗教的改革,使得宗教的教条和禁锢更加松弛,人们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原来的戒律逐渐变得不重要了,人们对自己的现实感受更为尊重。人们获得了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新的信念。这样,就产生了第一个欧洲绘画的流派,即“巴洛克”。

“巴洛克”(Baroque)的原意是奇形怪状,后来所有不合逻辑的、荒诞的、怪异的形式,都被冠以“巴洛克”一词来表达。同时,“巴洛克”还具有一种注重华丽、糜烂、过分注重装饰的风格。画家们用笔更自由,也更大胆,对色彩和构图的追求也更趋绚丽、丰富和不遵循规则。“巴洛克”的画家们对情景的表达要求得更为明显,他们不是要观赏者只看到故事,而是在看故事的同时,要强烈地感受到当时的情景和内在的情感。这样,就能使观赏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也被安排得不是更和谐、更中规中矩,而是更戏剧化,它对某个极具表现力的瞬间的追求,比以前的任何时代都更为强烈和执著。这也就使得“巴洛克”风格更为夸张、空幻和违反自然。画面表现为纷乱,没有原来绘画中那种中心或主要人物得到突出的画面布局。画家们开始关心不对称,关心对角线的运动。“巴洛克”风格在当时的建筑、雕刻和绘画中,都有相当成熟的表现。这里要强调的是,“巴洛克”艺术使得古典主义的自然原则、神圣和谐的原则在欧洲绘画和雕刻中,第一次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它在后来的20世纪的现代主义者那里受到了重视。

当然,这个时期的艺术除了“巴洛克”艺术外,还有一些人在反抗“巴洛克”的感性和**,他们坚持着古典主义的传统。

“巴洛克”艺术在意大利是以卡拉瓦乔、吉安·贝尼尼和彼特罗·科托拉等为代表。

卡拉瓦乔(1571—1610)是伦巴底附近人,他脾气很暴躁,很难与人相处。他从米兰游历到罗马,在那里因为与人打斗,结果过失致人死命,便逃离罗马,到过那布勒斯、西西里和马耳他岛等地。他是文艺复兴之后的一个革命性的人物,他坚持一种当时的写实主义,这种写实主义使得他常常画一些穿着怪异的、情景骇人的人物和场面。他认为,美观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把真实的东西画出来。所以,即使他画的是宗教故事,他也要在心里琢磨这个宗教故事发生时的真实情景。他所琢磨的不是怎样把这种情景画得好看,而是画得像是一个普通的农夫、牧羊人所能看到的情景。他的画中常常是一些穿着破烂、脸上布满皱纹的乡下人或普通民众。这样的画在我们今天看来,其实是用非写实的方法画出了丰富的写实主义的作品。

图2-24《多疑的托马斯》

卡拉瓦乔的名作《多疑的托马斯》(图2-24),画面中那个脱去上衣**身体的是基督,他正在把自己身上的伤口展示给他的三个使徒。其中就有托马斯,他对基督的身份表示怀疑,要求基督展示他作为圣者的标志——圣痕。基督果然这样做了。多疑的托马斯还是不相信,他要把自己的手指伸到作为神圣标志的圣痕——其实是伤口之中去。这种情景真是令人惊骇,不仅是手指伸进人体的肉里,而且手指伸进去的是“人主”基督的身体里。这其实表明了基督在当时受到了怎样的怀疑。另外,大家还会发现,这些使徒个个都是些普通人,穿着破烂,面黄肌瘦,脸上布满皱纹,不像是圣徒。我们还可以看到这幅画中,卡拉瓦乔对明暗的巧妙处理。卡拉瓦乔其实是在按照肖像画的方式来画这幅画的,所以画面虽然是个多人场面,但却非常紧凑,人物也是按照肖像画的方法画的。这就是卡拉瓦乔所追求的真实。

“巴洛克”在意大利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科托拉,他在绘画方面表现出了很强的能力,他对画面中众多人物的组织、用色、画面结构和装饰,都是前所未有的。他的经典作品就是罗马的巴尔贝尼宫天顶的壁画,这被认为是“巴洛克”全盛时期的最佳作品。

巴尔贝尼宫是一个公众休息、娱乐的场所。每一个走进这个大厅的人,都会感受到科托拉所画天顶奇幻画面的魅力(图2-25)。那是一个幻象的世界,众多的神话人物以各种姿态漂浮在那个巨大的天顶上,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景物,有贝壳、面具、海豚、蜜蜂和青铜徽章等。画面绚烂多姿,色彩丰富。画面中采取了卷叶状、涡旋状的表现形式,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绚烂和繁复,而且使得画面增添了梦幻感。这正是“巴洛克”风格的典型特征。科托拉赋予这个画面和古老的神话、寓言一种温暖的新生命,这很容易使那些走进这个大厅的人深为感动。因为这样的画并不是在教诲人,而是在感动人,使人进入一种迷幻的天国。

图2-25巴尔贝尼宫天顶壁画

科托拉画这样的画面,主要是为了显示霸权的辉煌与神权的感召力。显然,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从科托拉的这幅画,我们知道了“巴洛克”艺术形成了一种构成画面的新的、前所未有的方法,这就是视觉幻象法。它不再像古典主义画法那样,严格遵循形式的固定规则,而是加大了视觉的绚丽、线条的多变、复杂的装饰和视觉形象的虚幻性。

迭哥·委拉斯开兹(1599—1660)是西班牙伟大的画家。在17世纪,西班牙的绘画深受意大利“巴洛克”画风的强烈影响,独立特征不明显。西班牙人比当时欧洲的任何民族都更倾向于神秘的、奇迹的、异象的东西。所以,它的题材多为异象、圣迹、神秘的事物,宗教气氛非常浓。似乎西班牙画家为自己定的目标就是把超自然的、神秘的事件用形象、画笔实现出来,呈现于观赏者的面前。这不仅需要对神明的极端崇敬,而且需要非凡、奇幻的想象力。西班牙人正具有这样双重的能力。就这种能力而言,世界上没有任何民族能出其右。这一点,我们在读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时,会有深切感受。

委拉斯开兹则无疑是西班牙第一个伟大的画家。他出生于西维尔,父亲是葡萄牙贵族,但他随母姓。他的早期作品以世俗画为主,题材有旅店、饭馆等生活场景。他画的那些在市井中的人物,非常真实,或者喝酒,或者吃饭,或者做买卖,非常生动写实。在他的画面中,甚至出现了蒜头、红辣椒、鱼以及简单的生活器具,对这些东西,他也像画肖像一样的仔细、认真。

图2-26《卖水人》

委拉斯开兹所画的《卖水人》(图2-26),画面中一个男孩从卖水老人的手中接过了一杯水。卖水老人的高大身躯,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的多半,老人穿着粗服,左肩有一破洞,脸上布满皱纹,显得沧桑而辛劳。画面的前方,置放着一个乡村人才用的粗糙的大水罐,右边桌子上也是一个水罐,只是小一些,它的形状显得有些怪异。画面中还有一个人物,他完全处于背后的暗影中。小孩、老人和这个影子式的人物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可以看出委拉斯开兹在绘画构图上的稳定和严密。此外,画面中光线和阴影的处理,也非常成功,它不仅真实、细腻,对视觉中的光效果有着卓越的洞察力。

这幅画或许并不是美的,显然,美并不是委拉斯开兹追求的目标,他只想把一种不可抗拒的真实展现在观者的面前。他所要显示的就是人,普通人的生活和他们微妙的情感。对于观者来说,有这样的真实画面,美还是不美,就不再重要了。大家看这样稳定、持重的作品时,会深切地感到它的重要性一点也不逊色于一幅宗教画。

从这幅画我们就可以看出,委拉斯开兹在肖像画方面的天才。他最初的绘画训练大概以画肖像画为主。他在肖像画方面的才能很快就获得了公认。1622年他到了马德里,为著名诗人唐·贡戈拉画了肖像。肖像很见个性,布局安排也很巧妙,诗人本人也很是赞赏。这幅肖像画为委拉斯开兹在马德里带来了声誉。

委拉斯开兹一生画过许多宗教题材和神话题材的画作。在这些画作中,他能够把一种神奇的事物用自由的、富有力量的笔触与自然真实的信念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既神秘迷幻,又真实自然。

在委拉斯开兹的早期宗教画《无原罪始胎》(图2-27)中,身穿长袍、披着披风的圣母玛利亚,站在一轮正在冉冉升起的像太阳一样的圆球上,被这个圆球托升至天庭;圣母的背后则是祥云密布,这些云朵是一种翻滚的姿态,仿佛天庭之门正为圣母的到来而洞开。从这些云彩的画法,我们可以看出委拉斯开兹对天空和云彩有着多么精细的观察。有些云朵仿佛正在翻滚中扩大,有些云朵却仿佛正在空气中、在光线中消失,给人一种亦幻亦真之感。在托升圣母的下方,是起伏的山冈、高高耸起的哥特式教堂的尖塔,还有人世间的树木。画面的左下方有一个烛台被孤立地置放着,这加强了画面的奇异、神秘和宗教的气氛。

图2-27《无原罪始胎》

委拉斯开兹在西班牙宫廷中,为国王和王室成员画过许多肖像。这些肖像画是他奉献给西班牙、也是奉献给人类的最珍贵的艺术品。他在画王室成员的肖像时,能够把王室成员的尊严感所造成的僵硬与某种人性、人情的流露结合起来,使他的肖像人物具有那个时代的个性和特征。他还为王室成员中的王子、公主画肖像,他们都是些孩子,委拉斯开兹用柔和的光来画他们,以展现王室儿童的天真和优越感的奇妙结合。他的儿童肖像画被认为是魅力无穷的。他还把自己画儿童肖像画的技法用来处理诸如马、猎装、骑马等场景的描述中,以便画面具有一种感人的魅力。

委拉斯开兹为皇室工作终身,但到晚年才受封为骑士,受封后的第二年,他就因劳累精疲力竭而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