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发掘美的真谛 > 六萧疏寒林写胸臆(第2页)

六萧疏寒林写胸臆(第2页)

宋代山水画名家灿若星河,高手如云。北宋初年继“荆关董巨”之后,有山水画三大家:李成、范宽、郭熙;北宋中期则有燕文贵、许道宁、米芾、米友仁;偏安江南的南宋,则有“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李成(919—967),是唐宗室后嗣。五代时避居于山东青州营丘,便被称作“李营丘”。他以山水画著称于世。他虽然师从“荆关”,但不同于他们,他的画笔法挺拔坚实,精于骨干的表现,不妄下一笔。他的画面总是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是专以萧疏寒林构成画境的画家,故有“烟林平远之妙,始于营丘”之说。李成画山水,仿佛他的胸中有万千气象,与造化为一,笔尽意在,扫千里于咫尺之内,气势恢廓,高妙入神。后来的许道宁、郭熙、王铣等都是他的追随者。

图3-27《寒林平野图》轴(绢本设色)

李成的《寒林平野图》轴被认为是李成画风的代表作之一(图3-27)。画面中自然背景是萧疏的荒野,占据画面左前方的是几棵蟠曲扭结的古树,树上连一片叶子也没有。这棵古树的画法非常奇特,它浑身疙里疙瘩,枝杈多而短粗,像是伸向天空的铁爪,仿佛漫溢的生命力被压抑住了,不能顺利生长。李成画树枝的这种笔法,被称作“蟹爪皴”。后来郭熙等人,也用这样的“蟹爪”画树枝。

范宽(957—1072),今陕西耀县人。他的性格非常温厚,嗜酒如命,风仪峭古,不拘世故。他画山水师李成,后又师荆浩。他后来隐居于西岳华山,往往在观察自然变化时对景造意,“写山真骨”。他说:“与其师人,未若师诸物也。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也。”强调在写山水中写胸臆。他的画用墨深厚,尤其重视传达山的骨气。他的山水画与李成一样,属于“大山水”。大崖巨壑,山势逼人,形成一种独特的重量感和雄强厚重之气。

为了表现山水的质感,他探索出了一种皴法——“雨点皴”。就是用如雨点一样密集的墨点,攒簇出山石、崖面的纹理和变化,把山石的坚硬苍古之质,表现得非常突出而富有质感。

图3-28《溪山行旅图》轴(绢本设色)

在范宽的杰作《溪山行旅图》轴(图3-28)中,一座雄浑厚重的山峰直顶天际,几乎要顶出画框,留白很少;陡立的崖面挂一垂直下泻的飞流,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感。这个飞流凸显了崖面的高耸和陡峭。下面是飞流溅起的水雾,笼罩于山崖之际,茫茫苍苍,云蒸雾罩,更强化了山之高峻、势之雄浑;山顶是密林处处,山前是突兀的大石和扭结盘曲的古树;山前有一弯曲的山路,从密林出来处,有一商队,一人引路,一人背负行囊押后,中间是数匹毛驴驮着东西匆匆行路。这些人、驴极小,不注意就看不见,但放大后看,却个个神态毕现;再沿着弯曲的路,越过密林,有一古刹隐现于密林与水雾之间。

画面阔大,山势雄浑,初看觉得山对人是一种压迫,但立刻你会觉得这山顶天立地,堂堂正正,骨气铮铮,使你的腰杆变直、变壮,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山的崖面、山顶的纹理、前景中突兀的大石,都是用细密的小墨点皴晕出来的,显得非常有质感。这就是“雨点皴”。

大家可以把范宽的“雨点皴”与西方后印象派画家修拉的“点彩法”进行比较。

这幅山水画一直为人们所赞赏。北宋山水画大家米芾认为范宽的成就在李成之上,现代的徐悲鸿也对范宽的这幅画推崇备至。

郭熙(约1023—1087),今河南孟县人。他是宫廷画院的山水画大家。他的山水画的画法,曾是宫廷画院的标准,统治画坛时间很长,许多人都追随他。他虽然是北宋中期人,但他的山水画师承李成,又学习董源、范宽,所以山水画境往往阔大雄壮,景象繁复苍茫。他画树木笔法类似李成,枝干短粗而盘曲扭结,劲健有力。但他画山石、山势、崖面却独创了一种被称作“卷云皴”的皴法。郭熙还是一个重要的画评家,他的《林泉高致》为后人所推崇。

图3-29《早春图》轴(绢本淡设色)

郭熙有许多传世作品,其中《早春图》轴(图3-29)是其艺术成熟期的杰作。这幅画描绘的是春天刚刚来临时的山水,虽然树仍然是萧疏的寒林,山也是被冬天冻结后的荒凉寂静,但却有两处冰雪融化的春水,无遮无拦地流下山崖,溪边有三两村夫在挑水打鱼。这水、这活动着的山野村夫,给这山景平添一种暖流。郭熙曾说: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冬山惨淡而如睡”。那么这幅画的早春之山,就是由“睡”到“笑”的过渡了。你觉得像不像呢?

这幅画,构图是全景式的,笔墨灵活细腻,有很强的表现力。大家看他画山石、崖面的笔法用墨,与范宽的极不同。他的山石、崖面、山势,就像一朵朵卷曲的云朵,堆叠在一起,既有体积感,又有山势的流动感。

郭熙曾说,山水,有可行的,有可望的,有可游的,有可居的。凡画山水,只要把这些感觉画出来,就是妙品了。但最好的,不是可行的可望的,而是可游可居的。大家不觉得这是心得之言吗?

当你看到这幅山水画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与前面任何大师的山水画都不同。宋代山水画真可谓穷尽自然之神。

米友仁是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米芾的儿子。米芾是今襄阳人,故称“米襄阳”。他们父子俩都是画院高手。米芾尤以书法著称,他是北宋时著名的书画鉴赏家。他为人放诞不守规矩,他去做地方官,见到一块巨石,奇丑无比,大喜,遂整衣理冠,向丑石作揖叩拜,把这丑石称作兄弟。

他画山水,不取形似,不拘工细,信笔为之,从心之所欲。但他对水墨的点染机理,有深切的领悟,所以,用笔墨妙于点染,虽然画面模糊、朦胧,但却气韵生动,极尽水墨皴染之趣味,是文人画的大家。

米芾的儿子米友仁,虽然书法不及乃父,但官比老爸做得高,绘画也能继踵其父。他画山水,天机超逸,不被规矩束缚,继承家学的点染法。虽画面也是朦胧无固定形体,但草草而成趣,天真契天机。米友仁曾说:要获得绘画的最高境界,就要与尘世的事无一丝牵染,每施墨用笔,必要在静室中安坐,以平心静气,这样,“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流**”,方可挥毫。这是一种文人情怀。

米芾、米友仁的点染法,非常独特。他们不凸显笔锋的作用,故不用笔线勾勒的轮廓,山势、水流、树木,几乎全用非常细小的墨点皴染而成。这样,山水在这种细小墨点的皴染中,只粗具面目和神态,仿佛云雾烟岚缭绕,却不见稳定的形体,很像印象派莫奈晚期的作品。画史上把这样的画法,叫做“米点皴”,用“米点皴”画出来的山水画,世称“米家山水”。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就是用“米点皴”画出来的“米家山水”的代表作(图3-30)。大家看那山、那水、那树、那山势的变化,都如在烟雾缭绕中隐约变化,似真似幻,趣味无穷。

图3-30《潇湘奇观图卷》(纸本水墨·局部)

“米家山水”的墨法,是一种纯粹写意的技法,它激励了许多文人画的泼墨写意趋势。

大家看了北宋这些山水画后,就会明显感到,他们的山水画多以峻拔峭岭、平野远山、萧疏寒林、枯石流水入画,创造出一种高远、阔远、平远的画境。他们发明出的各种笔法、皴法,不仅尽显水墨趣味,且能穷自然万变之理,可谓神形兼备。这些山水画虽为水墨勾染,但却苍润华滋,万象澄明,无光而显明,无色而透润。这些画家对水墨趣味的发掘,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语汇,且传写胸中意象,成就一种画中诗境。

北宋流传下了许多无名氏的山水画,看这些无名氏的画,你就会知道,北宋山水画的一般水平是多么高超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