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走进形与色的世界 > 三气韵生动和美的观看(第2页)

三气韵生动和美的观看(第2页)

人类的视看方式与人类生存的这种处身性是直接关联在一起的。绘画作为“立象留痕”,所展示的就是这种人的历史处身性的众多状况。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比例、对称、平衡、多样统一,包括黄金分割律等,才不只是单纯的形式,而是意义呈现的方式。

当然,这些过去被称作构图形式的东西,在绘画中是被以多种不同的方式使用和表现的,而这些变化中就有着众多的趣味。

由于绘画的空间成“象”是人类存在的处身性展示,所以,对绘画来说,只是形似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到“气韵生动”。因为,只有“气韵生动”,才能画出人的处身性的活生生的状态;只有“气韵生动”,才能展示人在把握世界时的意义呈现。

“气韵生动”不仅是中国画的最高追求,其实也是西方绘画的最高追求,只是西方绘画没有用同样的词句来表达而已。中国绘画“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舍形似而求神似,西方绘画则是在形似中揭示出事物的内在精神。所以,西方绘画才那样下工夫研究解剖、透视、光、颜色的色谱等,目的并不是只为了模仿,而是要通过形来绘神。

为了“气韵生动”,中国画讲究“离形”,不仅要“离形”,还把色彩也取消掉了,把世界简化为黑白两色,以便在墨与画纸的白地上绘制更充分显示人的处身性空间,一个更为空灵、透彻的空间。清代的秦祖永曾在下面的话中,道出了中国画获得“气韵生动”的手段:

“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不可窒塞,大约左虚右实,右实左虚,布局一定之法,至变化错综,各随人心得耳。”

西方的绘画则不寻求“离形”,而是要在形中写出物象的精神。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画家们,就主要是在这方面下工夫,并且达到了以形写神的巅峰。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姿态、身体动作、事物的颜色等之中,来显示事物的精神和本质。

这样,我们就发现,“离形”可以写神,但不“离形”也可以写神。

大家在达·芬奇、鲁本斯等人的肖像画中,对西方绘画的以形写神,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中国画因为追求“离形”写神,所以中国画家也就以“逸笔草草”来显示神似,他们不在造型上追求逼真的力量,而是追求笔墨的情趣之魅力;西方绘画追求造型上的力量,所以创造的是事物形体上的震撼力,而不是笔墨趣味。中国绘画显示的是画家飘逸、闲逸的精神状态,西方绘画显示的则是画家对事物的研究之功力和控制力、把握力,因此,总给我们一种强烈的力量感。

这正是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所给我们的不同的美和魅力。

这些不同的美和魅力,则显示和揭示了中西方不同的源于身体处身性所形成的观看的不同视觉方式。

中国绘画把悟知的心摆在画面成“象”的核心地位,所画的是“心象”,所阐释出的空间布局是一个心灵安居的空间,这被叫做意境。仿佛那画面是一个心灵、灵魂安居之所。它所揭示的不是人对事物的控制、掌握和征服的力量,而是心灵安居其中的诗意。

所以,中国画讲求“画中有诗”之美。

西方绘画把人摆在事物的对面,以一个征服者、挖掘者的姿态,来控制、把握、揭示对象,从而形成一个赋有意义的空间布局。所以,它的诗意不是心灵与对象和谐安居的诗意,而是心灵在对抗中把握事物的诗意。

所以,西方绘画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与事物之间在对抗中所形成的空间关系。

正是通过绘画,我们发现,人类不仅要视看,而且要完美地视看,按照美的规律视看。这就像人不仅要居住,而且要按照美的规律居住一样。

绘画,向我们展示的正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视看的多种方式。

正是这些美的观看事物和阐释平面空间的多种方式,形成了绘画的美,所谓“入画”、画的诗意,都从这里诞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