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色彩与水墨中的澄明静谧
中国绘画在元朝有一个大的飞跃,这就是从宋代的萧疏寒林、淡远苍郁的世界,跃到了一个澄明静谧、淡爽简约的世界。
看宋代的画,总是有一种压抑感,这主要是起于它们繁密、精细的笔法,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寒”、“萧”、“沉郁”的画境。元人的画却多以草草之笔,写简逸之韵。所以,宋代绘画以境胜,元人绘画以韵胜。故有“元人尚意”之说。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的统治者,“只识弯弓射大雕”,注意在马背上统治天下,于文艺的事业不太关注。多数的汉族文人、士大夫对异族的统治,心有“生不逢时”之慨。所以,多投身翰墨中,书写他们的感慨寄托,作为消遣。尤其对绘画,不存“助教化,美人伦”之想,纯粹是为了书写个人性情。写愁者,多苍郁;写愤恨者,多狂怪;写出世者,多野逸……无论是画山水、人物、花鸟、草虫,不仅不重视形似,更不尊重什么法式,而是“艺贵自出”,重视个体对事物的体悟,任意点染,自成蹊径,形成了元代绘画不讲物理、不尚真实、凭意虚构、用笔传神、纯粹于笔墨上求意趣的画风。这样,才成就了元人绘画的澄明静谧、淡爽简约的韵致。
元代绘画取得成就的,是两种力量,一是由南宋而来的回归唐人风格的画家,一是“元四家”。
继承马远、夏圭的简率之风,南宋末年有一批画家,如钱选、赵孟頫、刘贯道等,他们由南宋入元,虽秉承宋代绘画的遗风,却主张应该复古唐代绘画之风。这样他们就又回到了唐代绘画的色彩世界,回到了唐代绘画的线描造型。这是复古,但他们却能有许多的创造,他们回到色彩世界,却不放弃水墨;他们回到线描勾勒,却没有放弃皴染墨趣。在他们的绘画中,我们既看到了“青绿山水”,又在“青绿山水”中看到了水墨趣味;既看到了线描的韵律,也在线描韵律中看到了用墨皴染的情趣。
这是元代绘画给中国绘画语言所带来的新的语汇,一种将唐人的笔线与宋人的皴染融会贯通的绘画语言。
钱选(1239—1301)是今浙江湖州人,在南宋中过进士。南宋入元后,他躲到家乡湖州,以诗画终其一生。他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他倡导要临摹唐代绘画,恢复唐代绘画的风格。他的画,把水墨与青绿融合起来,把线描与水墨笔意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清丽爽朗的韵致,一扫宋代绘画的“萧寒”之气。他的画风对赵孟頫以及以后的画家有很大影响。
这里有他山水画方面的杰作《浮玉山居图卷》局部(图3-37)。浮玉山是他隐居地的一座山。这个画面很是悦目。这样的山水画,你在以前的绘画中是见不到的。他用了独特的皴法,不仅水墨部分用了皴染,颜色也是皴染而出。这种皴染法的模糊、柔和,从树木的画法看,有“米点皴”的意味,但就画面中山石的立方体结构来说,它又像是以体积感极强的李唐“斧劈皴”为“原型”的。可以说,这幅画的皴染法,是将米芾的“米点皴”与李唐的“斧劈皴”糅合起来所获得。用这样的皴染法,钱选把山石的体积、重量都减轻了,但却获得了另一番韵致。
图3-37《浮玉山居图卷》(纸本设色·局部)
你看这样的画,是否很像是莫奈的画?它绚烂、淡爽,墨色透润,有一种敞亮而静谧的魅力。
元初另一个画家高克恭的画,也有与钱选这幅画类似的韵致。
赵孟頫(1254—1322)也是由南宋入元的画家。他才气英迈,造诣入神,他作画,初不经意,游戏点染,却欲树即树,欲石即石,以金错刀法写兰,以飞白作石,皆能入于神逸品格。在鞍马、人物、花鸟等方面,都能穷极天趣。他是大书法家,其书法把晋、唐人的书法笔意,与苏轼、米芾等人的书法笔意,巧妙结合,形成一种厚重工稳、秀润清丽的书法风格。他在绘画上追随钱选,提倡“刻意学唐人”。因为他们都是湖州人,赵孟頫曾向钱选问绘画之道。他的鞍马、人物画,都具有唐人风采,成就极高。
他力倡书画同源,主张把书法的笔法意趣融化到绘画中,他也是真正把两者完美结合的画家,所以,对中国此后的文人画,起到了开闸泄洪的作用。他用线条强调劲秀含蓄,多用游丝描。用色也能以水墨皴法,追求浑融古雅、典丽文静。所以他的画,有笔有墨,笔线墨染融通为一种独特的韵味。
赵孟頫身在一个绘画之家,他的妻子管道升、儿子赵雍等,都是绘画高手。
赵孟頫和钱选的绘画,为“元四家”的到来,做了深厚的铺垫。
在元代以前,绘画中有签押,但很少题词。大概此前的绘画,都是画面很满,在画面题词,会破坏画面的独立性。有时为了不破坏画面之独立,画家连签押都没有。但到元代,画面都很精约简淡,有很大的留白,这就为题词留下了空间。加上元代画家追求诗画、书画同一,题词内容或是一首诗,或是画家的一段表达思想的文字,以其精美的书法写出,巧妙地点染其间,能与画面景色、意境融合,这就增加了画面的韵致。
这种在画面中题词、题款,具有一种题款美,成为中国绘画的一种独特的形式。
也是在元代,画家们开始在画作上加盖红色的私人印章。印章把书法与篆刻手艺结合起来,具有另一种独特的篆刻的韵味。当这样的印章加盖在画面上,特别是当画面全是水墨的时候,会增添一种独特的提神的效果。
此后的明、清画家,把这种题款形式发扬起来,遂成无画不落款识的局面。有些画家甚至滥用这种方式,一幅画题识就多至数百、数千字,加之书法又不精美,把画面当成了书法练习的册页,黑压压一片,绘画却因此湮没了。
清代皇帝乾隆,不仅喜欢绘画,自己也能画。他搜求天下名画,每披阅一幅名画,必长篇题识之,加以巨大的御印,恨不得把天下名画都打上自己的烙印。我们前面看到了许多绘画作品,都可以看到他的“御笔”、“御印”。画面题词遂成一种陋习。
现在让我们来看“元四家”的绘画。
“元四家”的绘画,把中国山水画推到了巅峰。近代著名画家潘天寿这样评价“元四家”:“元初以后,绘画思想,大趋解放,笔墨日臻简逸,至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大家出,各立门户,始完成所谓元风者,达吾国山水画之最**。”
黄、王、倪、吴四家,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四座巍峨的高峰,他们把中国绘画的水墨、笔、宣纸的表现能力和中国绘画的精神,都发挥到了最完善的境界。他们的境界既使后人倾慕、赞叹,又使人总觉得只能望其项背。当然,这四座巨峰,也在召唤着后来者,超过他们。
这四个人都是文人,也都过着村居的、不出仕的个人生活,以一种自由的、野逸的心性,探索绘画的个性表现。把文人学识、感情世界以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立的、自由的、纯然怡情悦性的艺术世界。正是这种纯粹艺术的追求,和他们的独立不羁的精神,使他们的绘画达到了那样高超的水平。
黄公望(1269—1345),字子久,杭州富阳人。他有两个号:一峰、大痴道人。他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官,因为个性狷介,被诬入狱。出狱后,就做起了清修道士。他长期居住在富春江,吟咏于山水之间,见老树奇石,就取笔摹写下来。后来,他又到了浙江虞山,见其很像富春江,遂客居20多年。
他的为人、胸襟、学问,历来备受推崇,有人曾写了这样一段话来赞美他:“身有百世之忧,家无担石之储;盖其侠似燕赵剑客,其达似晋宋酒徒;至于风雨寒门,呻吟盘礴,欲援笔而著书,又将为齐鲁之学士,此岂为寻常之画史也哉。”
黄公望的山水画,主要取法董源、巨然,但却能汰其繁缛,瘦其形体,趋于清逸,立为俊秀,气清而质实,骨苍而神腴,简淡而弥远。
他的山水画有两种风格,一种用浅绛色画出,山头多画岩石,气势雄伟;一种是水墨,他用水墨,极少作皴纹,笔意简淡。此外,他还有一种山水画,像赵孟頫的着色山水,“敷彩灿烂,高华流丽”。他的山水画皆从胸臆而出,用笔干湿结合,画面既雄浑壮阔,又笔简意淡,是一个纯粹的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