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梁实秋
内容提要
梁实秋以文艺批评和小品文创作而闻名。20世纪20年代初,梁实秋赴美师从哈佛大学白壁德教授,深受新人文主义影响,认为文学应在理性指引下反映普遍人性,而不应一味追求阶级观念。20年代末,作为新月派文艺的代表作家,曾与鲁迅就“文学的阶级性”展开激烈论争。抗战初期,又因“抗战无关”论遭到左翼作家的严厉批评。梁实秋承继了周作人、林语堂开创的“言志”派,追求文风的闲适典雅,多从世俗取材、从琐事入笔,然擅从平朴人生中探求精警的人生智慧,展现博雅的人生知识。40年代,他以散文集《雅舍小品》饮誉文坛。此后又推出《雅舍小品》的“续集”“三集”“四集”“合集”以及《清华八年》《秋室杂文》《槐园梦忆》《雅舍谈吃》等十多册散文集,构建起恢弘辽阔的散文世界。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关注世俗,但又远离政治中心,多取材生活琐事,将苦辣人生诗意化、丑陋现象喜剧化,寓庄于谐、谐趣迭出。第二,注重从文化的角度深入挖掘人性,广征博引又能融会贯通,清雅通脱又不失亲切温厚。第三,语言简约典雅,用字文白相济,行文收放自如,谋篇散中见整,声韵和谐而不见斧凿痕迹,格调高雅而又自然从容。
教学建议
1。阅读评论摘要1、2、3,分析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艺术特色。
2。结合此前对闲适派散文的理解,并查阅文献索引中的相关资料,对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三者的散文风格进行比较。
3。写一篇对《雅舍》的鉴赏性文章。
精读作品
梁实秋:《雅舍》《下棋》《握手》
评论摘要
1。我认为梁氏散文所以动人,大致是因为具备下列这几种特色:
首先是机智闪烁,谐趣迭生,时或滑稽突梯,却能适可而止,不堕俗趣。他的笔锋有如猫爪戏人而不伤人,即使讥讽,针对的也是众生的共相,而非私人,所以自有一种温柔的美感距离。其次篇幅浓缩,不事铺张,而转折灵动,情思之起伏往往点到为止。此种笔法有点像画上的留白,让读者自己去补足空间。梁先生深信“简短乃机智之灵魂”,并且主张“文章要深,要远,就是不要长”。再次是文中常有引证,而中外逢源,古今无阻。这引经据典并不容易,不但要避免出处太过俗滥,显得腹笥寒酸,而且引文要来得自然,安得妥贴,与本文相得益彰,正是学者散文的所长。
最后的特色在文字。梁先生最恨西化的生硬和冗赘,他出身外文,却写得一手道地的中文。一般作家下笔,往往在白话、文言、西化之间徘徊歧路而莫知取舍,或因简而就陋,一白到底,一西不回;或弄巧而成拙,至于不文不白,不中不西。梁氏笔法一开始就逐走了西化,留下了文言。他认为文言并未死去,反之,要写好白话文,一定得读通文言文。他的散文里使用文言的成分颇高,但不是任其并列,而是加以调和。他自称文白夹杂,其实应该是文白融会。梁先生的散文在中岁的《雅舍小品》里已经形成了简洁而圆融的风格,这风格在台湾时代仍大致不变。证之近作,他的水准始终在那里,像他的前额一样高超。
余光中:《文章与前额并高》,见《余光中集》(第六卷),499~500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对个性和文调的讲究,不仅是梁实秋散文观中的第一要旨,也是他散文创作中最鲜明的特色。梁实秋沉稳、朗健、通达的性格酿成了他散文的凝练、雅洁而又情味浓郁的风格,丰富广泛的阅世和幽默风趣的脾性又使他的散文在稳达健朗中透出了几份老辣深刻和机智俏皮。……行文雅洁是梁实秋散文艺术的又一特色。他的文章,几乎篇篇都是开篇切题,简捷了当,极少渲染铺排,转弯抹角的。……梁实秋博览古今、融贯中西,因此,他的散文往往是谈今说古,中外逢源,随手引证,趣味盎然。这也构成了他学者型散文的一个特点。
徐静波:《梁实秋——传统的复归》,227~237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3。“梁实秋文体”可否作如下文字界说:一种以白话文为基础,有意识地巧用文言俚语,雅浓俗淡,言约意丰,颇富书卷气有较高文化含量的语体风格。……一、文白交融、工散结合,巧用文言俚语,追求行云流水的文调美。……二、简洁成癖,唯繁言之务去。……三、长短句并用,以短句为主,错综变化,文势逶迄。
刘远:《我读梁公文,以其文笔好——也谈梁实秋》,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2)。
4。重义轻利、穷而不改其乐正是梁实秋个性的一个重要侧面,在他的许多散文中都有突出的体现。他享受生活而又不逾矩。鉴于在中国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体已成泡影,政治现实令他十分失望,生活在污浊社会里的梁实秋为了摆脱烦恼而疏离政治,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其消极的一面是毋庸讳言的,但他藐视权贵,不为名缰利索所绊毕竟还是可贵的;而追求不逾矩的怡然恬适的人世情趣,又何尝不是对滚滚红尘中那种为谋求高官厚禄而不惜尔虞我诈的世风的一种反拨。
卢今:《别一种风范——梁实秋散文创作论》,载《文学评论》,1994(6)。
5。那种将艺术看成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的理论,在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面前肯定要碰壁,因为在梁实秋的这些小品中人们几乎很难发现时代脉搏的跳动。这就像中国宋元时代的山水画,社会的动乱,外敌的入侵,在画面上找不到丝毫的痕迹,而如果欣赏者在这种绘画中凝神,自己也会忘却社会的离乱与外敌的入侵,而进入一种空灵妙悟的艺术境界。当然,即使是要写永久不变的人性,也要将这种人性化为具体的例证或意象,否则就不是艺术小品而是研究论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