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答案 > 第三节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第1页)

第三节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第1页)

第三节社会问题报告文学

内容提要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真实快捷反映现实生活的文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作用。早在1977年,徐迟、刘白羽、黄宗英等就以报告文学的方式为新时期放声歌唱。其中,徐迟发表于1978年第1期《人民文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作品,它率先冲破了题材的禁区,重新恢复了对知识分子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价。自此,知识分子题材和反思“**”题材的报告文学成为广受关注和好评的文学样式,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主旋律特征明显而题材不够广泛。到1985年左右,随着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变化,由于记写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人事的真实性容易引起风波与纠纷,也因其时小说创作关注社会现实的无力及公众关注社会现实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热潮应运而生。其类型有三:第一类,反映现实生活中与普通人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作品,突出地带有社会学研究的倾向,代表作有苏晓康的《阴阳大裂变》、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涵逸的《中国的“小皇帝”》、陈冠柏的《黑色的七月》等。第二类,揭示当下改革过程中经济、政治方面出现的问题,突出带有政治学研究的倾向,代表作有丛维熙的《走向混沌》、麦天枢的《土地和土皇帝》等。第三类,写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的作品,突出带有未来学研究的特征,代表作有徐刚的《伐木者,醒来!》、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胡平、张胜友的《东方大爆炸》等。大篇幅、大容量、全景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性及学术性,是这种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最主要的特点。

教学建议

1。阅读评论摘要中的文献资料,以期对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

2。在拓展练习中选择两个问题作为主题,进行课堂讨论。

精读作品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徐刚:《伐木者,醒来!》

钱钢:《唐山大地震》

赵瑜:《马家军调查》

涵逸:《中国的“小皇帝”》

评论摘要

1。徐迟报告文学的显著特征是题材的科技化。他笔下的人物,如陈景润、李四光、蔡希陶、周培源等都是在各自专业中卓有建树的科学家。徐迟倾心于科技题材,为科技人员立传塑像,颂扬科学精神,这在题材拓展与主题开掘上具有文学史意义。《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功也正体现在这里。在当代史上,知识分子曾被视作被改造、教育的对象,钻研科技被认为是走“白专”道路。与此相应,当代文学史上也很少有作品将科技人员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叙写塑造的。《哥德巴赫猜想》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拨乱反正,第一次对一个有争议的科学工作者作了深情的讴歌,陈景润也成为新时期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重要的典型人物。徐迟的作品题材有“一律化”的倾向,但他对人物的表现注意求异,注重表现人物的个性品格,并设计与其特异相谐的表现形式。作者写陈景润,从外在的怪异中,发现人物对于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写李四光,并没有对人物作全程式的铺写,而是精心截取人物历程中典型断面,挖掘人物最为闪光的美质。

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168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阴阳大裂变》不但创造性地开掘了“集团式婚变”的题材领域,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更多地深入到民族心理、传统文化的内部去挖掘事物的本质。首先,《阴阳大裂变》所承载的具有文化意味和文化特征的人与事,能够较为深刻地表现和说明现代社会婚姻问题的根源与本质。其次,作品“文化文本”的性质,表现了文化意识明确、文化分析深入、文化解剖深刻、文化视野开阔的鲜明特征,其立足于文化的审视,使当代报告文学达到了以往少见的高度和深度。再次,作品注重文化剖析。从《阴阳大裂变》中,我们常常能读到作者自己或作者借他人之口所发出的议论、评价、分析、比较、估量和推测,能发现运用社会科学方法和某些自然科学成果来分析问题的“学术化”倾向。

陈小妹、骆顺民:《〈阴阳大裂变〉的题材开掘与文化关怀》,载《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3。及至80至90年代,报告文学文体呈现出对社会文化全面转型中所出现的危机与隐忧,乃至不可逆转的因素予以深入的揭示与反思。尽管在今天看来,这种揭示与反思不可避免地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如两极思维模式主控下的绝对化趋势、国家意识形态监控下的政党意识、狂飙突进似的浮躁情绪等等,但作家们从发掘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希求以政治权利解决问题的写作模式中,基本坚守的是以批判和反思的姿态,探求与弘扬人的主体自由这一现代性的核心内涵。这主要集中于对生态危机、腐败以及弱势群体等三类代表性社会症状的描述上。

以对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症状的反思与批判为重点,报告文学对背离现代性“主体的自由”之核心的现象描述与理性分析是颇有建树的。它比较出色地体现出现代性内省的文体特质。而无论是对现代性的追寻抑或反思,中国报告文学文体通过其言说对象而显现其内在意蕴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与互动的特性已昭示于世。时代造就了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呼应了时代。它从文体的附庸腾跃而起,成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引领时代精神气质的主流文体之一,成为名符其实的“时代文体”。

王晖海:《报告文学:现代性的追寻与反思》,载《文学评论》,2003(3)。

4。在新时期报告文学作家的本我确认中,至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报告文学作为知识分子向社会发言的一种方式,作家必须关注现实、介入现实,必须怀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选择报告文学也就相应的选择了责任与使命。麦天枢就以为:“报告文学就是有责任感的人的事业,没有责任感的人也许不会选择这个职业,无论他的动机如何。”这是报告文学作家不同于其他文类作家的一个重要的特异之处,此其一。其二,面对丰富复杂的对象世界,作家拥有从事精神劳动所必需的自主权,以“我”的方式去承担社会责任与使命。简言之,报告文学作家的本我是一个兼具社会性与自我性的本我。自我与社会在这里成为一个相生的有机组合。新生代报告文学作家贾鲁生曾经对他们的价值取向作有表白。他认为“我们这代人是在实现自我的过程当中承担社会责任,或者说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实现自我”。将承担社会责任与实现自我价值结合起来,这使得新时期的报告文学不仅具有社会关怀的品格,而且也能充分展示出作家的自我精神。报告文学作家对于自我的隆重张扬,是新时期报告文学有别于此前此后同类创作的重要的标志之一。

丁晓原:《报告文学:作为知识分子的写作方式——兼论新时期报告文学作家主体性的生成》,载《文艺评论》,2003(3)。

5。在满足人们对现实真实社会信息的获取欲望背景上萌生的报告文学,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真实信息的广泛收集、审视评判和文学处理,要求其自身必须有对现实社会生活积极深入的参与行为,有对社会和社会公众的承担精神。所以,现实的社会参与精神,是报告文学自其萌生的时候就具有的行动性格……曾经驰骋世界田径女子中长跑赛场的“马家军”,在经历了某些成功之后,突然“兵变”,分崩离析,从此一蹶不振。许多人并不了解详细的情况,仅仅为一个“神话”的破灭而痛心。可是报告文学作家赵瑜,却能独身探营,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然后在《马家军调查》里,真实的道出了“马家军”曾经的成功和成功背后隐藏着的危机。非科学的训练手段、对人权利和尊严的忽略、过多的体育运动之外的政治人事关系及某些如今也不便言及的问题,被作家真实地发现指出并尖锐深地表达,在比“马家军”本身更加广阔的背景上对中国的体育运动提出谏言,立即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反响,轰动一时。这种在现实社会的重要现象面前的毫不回避行为,这种透过表层的光色探求内质的做法,就是很好的表现报告文学的现实精神和报告文学独特品格的很好例证。

李炳银:《报告文学论》,载《中国作家》,2006(4)。

6。问题报告文学最鲜明、突出的特色有如下几点:

第一,鲜明的主体人格:忧患意识与“殉道”精神。

从刘宾雁到苏晓康,再到90年代的胡平、徐刚、卢跃刚、黄传会、赵瑜、陈桂棣等,问题报告文学作家们都在其创作中表现出鲜明的主体精神与独立人格。这一点,又主要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自觉的“殉道”精神。

第二,强烈的理性精神:文化启蒙与“政治挂帅”。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