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答案 > 第五节 新写实与现实主义冲击波(第1页)

第五节 新写实与现实主义冲击波(第1页)

第五节“新写实”与“现实主义冲击波”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对社会根基的置换,一种新的重个体、重日常生活、重物质的生存、存在方式及其价值范式开始出现,并因此导致了对新的个体叙事的渴求,对建立在原有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热情、精神**、国家话语、精英话语、宏大叙事的疏离。与之相对应的,出现了一批站在个体生存的立场上,对个体日常生活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进行个体叙事的小说,在几经争论后,学界将这批小说命名为“新写实小说”,其代表作有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方方的《风景》、刘恒的《伏羲伏羲》等。新写实小说突出地典型地体现了转型之后,新的社会形态社会格局形成之初的中国社会的思想特征、精神品格、感情形态,如从对社会的重视,转入对个体日常生存的重视,如个体日常生存中物质贫困对人的精神品格的消损,如关注下层民众个体日常生存的人道情怀等等。

当个体存在本位以个体生存形态为其显现形式出现在国人面前时,对此进行言说的价值资源的缺失,使个体生存自身、对个体生存的呈示——新写实小说及对之的评说,一时都处于失语与半失语状态,这注定了新写实小说虽然是一次深刻的尝试,但却未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也正因为如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在揭示个体日常生存的艰难时,就出现了进一步的下滑及更大的不成功,具体体现为:用虚幻的道德美化来遮掩历史进步的残酷,用虚幻的理想来观照严酷的现实,其叙事立场也从个体生存、个体叙事转入到国家叙事,造成了叙事者与叙事对象之间的断裂。“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代表作是刘醒龙的《分享艰难》、谈歌的《大厂》、何申的《年前年后》、关仁山的《大雪无乡》、李佩甫的《学习微笑》等。

教学建议

1。以《烦恼人生》为例,比较评论摘要4、5的评价视角的异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阅读《一地鸡毛》,体会摘要6中的分析视角,概括《一地鸡毛》《单位》的审美特色。

3。比较评论摘要7、8,以《分享艰难》或《大厂》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这种评价。

4。在拓展练习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5。请谈谈“新写实小说”与“现实主义冲击波”中作家作为创作主体,其创作姿态、创作立场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对此作何评价?

精读作品

池莉:《烦恼人生》

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

刘恒:《伏羲伏羲》

方方:《风景》

刘醒龙:《分享艰难》

谈歌:《大厂》

评论摘要

1。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新写实小说在观察生活把握世界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不仅具有鲜明的当代意识,还分明渗透着强烈的历史意识和哲学意识。但它减退了过去伪现实主义那种直露、急功近利的政治性色彩,而追求一种更为丰富更为博大的文学境界。

《钟山》编辑部:《“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载《钟山》,1989(3)。

2。新写实小说特点:

一、彼岸的逃遁与此岸的凸现——日常生活的首要位置

新写实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关注现实生活、反映人生疾苦的文学精神,不过新写实对现实的认识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意味着文学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前者体现出一种激进的超越性、拒绝性姿态,后者则表现为彻悟人生之后,无奈的接受性、认同性姿态。前者认定,在现实人生之外必有一个理想的人生境地,必有一个完美无缺的日常生活图景,现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宏大的目标,当下的现实与日常生活不过是奔向理想彼岸的驿站,在追赶、超越的过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显得极为神圣与崇高;对后者而言,现实与日常生活是我们所能拥有的唯一真正存在的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一个理想的、尽善尽美的彼岸世界,脚下的土地、周围的生活组成了现实世界的全部。新写实认为,彼岸、理想、完美全是虚构与自我安慰,要求人们把全部的**与渴望都倾注在现实生活中,而不是徒劳地、“无中生有”为人们找回一个虚构的乌托邦。

二、新写实的真实观——人生本相乃平庸

“写真实”是各种各样的现实主义高举的一面旗帜,它与客观性、典型性等理论范畴共同构成经典现实主义质的规定性。新写实对生活真实的艺术描写没有一种明确的哲学思想与革命理想等作指南,对生活没有进行一种“俯视”,而是对生活进行一种“平视”,将当下的人生体验与心理感受“如其所是”地传达。艺术表现的真实总是与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体验,与特定的文化状况与精神特质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三、人物描写与情节组织的非典型化原则

第一,新写实作品在人物描写过程中,将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人物做了不动声色地深度消解:从英雄到普通人,从大写的人到小写的人,从抽象的个体到具体的个人的蜕变。第二,在情节问题上,新写实既不像传统现实主义那样,在情节链中设置一个贯穿始终、有因有果、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张弛有序、跌宕起伏的中心情节,也不像先锋文学那样无中心、无情节,而是通过生活的自然流程来安排作品。

四、叙述态度与叙述方式

在叙述态度上采取的是一种“非人格化叙述”,追求一种冷静、中立式的叙述风格,这种叙述方式是对现代西方小说叙述理论的成功借鉴。具体而言,创作主体尽量将主体性、个人性的东西隐匿与遮蔽,尽量不对所描写与反映的对象进行外在的、直接的价值评判,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对生活本相的呈现与展示。……新写实的个人化不同于先锋派的个人化,前者明确地抑制个人特色在作品中的流露,他充当的是大众话语转述者的角色,表达、传递的是大众的情感愿望,这种叙述态度是冷静而非冷漠,是温和有加而非冷若冰霜,更非所谓的“情感的零度”。

张永清:《新时期文学思潮》,130~14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新写实小说”的出现,尤其是它在90年代初成为时代性的文化热潮,与社会文化的特点状貌、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都有直接而必然的联系。

从文学角度看,“新写实”实质上是对于完全理念化、政治化的“文革”文学的反动,也是对于偏重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特点的“寻根”和“先锋”文学思潮的一种转型,它是文化开放时代大众阅读期待和要求的内在表现。

从整体文化背景上来看,“新写实小说”是90年代初各种政治文化力量协调妥协的一种体现。在80年代末的政治风波之后,人们失去了政治热情,也被摧垮了所谓的“精英”意识,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一样,迫切地需要逃避以往,需要建立一个大众的神话去逃避自己的精神困境。而主流意识形态也欢迎这一思潮,希望以之疗救人们心中的政治情绪,平和缓解社会气氛的紧张。

贺仲明:《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220~224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池莉处理这个普遍的人生哲学命题的独特性:

其一,是她充分地肯定了人的欲望的合理性和积极性,因而同时也肯定了人为实现这些欲望所作的努力和追求。在池莉笔下,虽然像印加厚夫妇这样的小人物的欲望,不过是一些琐碎的日常生活的欲望,关于住房、工资、老婆、孩子之类,与“超人”对于权力的征服欲和对于财富的占有欲绝无关系。但是,正是这些日常的琐碎的然而却表达了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欲望,在证实着人作为有生命的欲望的生活在花朵的活泼生机和丰富多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池莉的确是将“生活”这个被人们“抽象”过千百次的字眼,“还原”成它本来的形式,让它本身显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其二,是她在肯定人作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的生存欲望的同时,也充分地注意到了人的受动性对于显示人的生存意义的价值和作用。在《烦恼人生》等作品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池莉笔下的男女主人公对于各自的生存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亲和倾向。在这一点上,池莉显然无意于净化生活或曰把生活理想化,而是让生活以它的本来的形相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从生活的矛盾和漩涡中体味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这并非人们通常所说的忍气吞声和逆来顺受……池莉把这种生活态度称作“达观而质朴的生活观”,认为是“当今之世我们在贫穷落后之中要改善自己生活的一种民族性格”,正说明它具有一种积极的人生意味和内涵。

于可训:《池莉论》,载《当代作家评论》,1992(5)。

5。当下的社会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殊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物质技术的张扬,由于传统意识形态的解构,世俗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理性让位给了感觉,精神让位给了欲望。快乐原则成为文学世界的主导标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