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答案 > 第二节 戴望舒 卞之琳(第2页)

第二节 戴望舒 卞之琳(第2页)

7。这首诗(《距离的组织》)分三个层次,前两句为第一层,登高读史,用一颗星星将古罗马与当下现实连接在一起;第二个层次,从落在地上的报纸上的地图想起友人,想去访友人,但是路途漫漫、苍茫灰暗。最后一个层次,千重门外的声音将诗人从幻想的境界中拉出,因而想到《聊斋志异·白莲教》里“盆舟”的典故,在此诗人感喟自己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结尾,友人来访,交代了所处的现实处境:一个想要下雪的黄昏。全诗景色和氛围是灰色的,暗示了诗人的抑郁心情和乱世的背景。

乔以钢:《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评》,298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泛读作品

戴望舒:《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古神祠前》《元日祝福》

卞之琳:《鱼化石》《雨同我》《圆宝盒》《旧元夜遐思》

评论文献索引

谢冕。中国现代诗人论。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

李怡。中国现代新诗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杨匡汉。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

张同道。都市风景与中国乡愁——论3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诗学主题。文艺研究,1997(2)。

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潮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张林杰。都市文化环境与30年代诗歌审美视野的变迁。文学评论,2004(6)。

张生。紧扼着“现在”之喉——论《现代》派诗与“现代”的遭遇和对策。同济大学学报,2008(2)。

康林。《雨巷》文本结构评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4)。

余光中。评戴望舒的诗。名作欣赏,1992(3)。

刘祥安。别一抒情话语——论戴望舒诗歌的意义。文学评论,2002(1)。

舒建华。卞之琳诗歌投射型的空间调度。文学评论,1993(4)。

王泽龙。论卞之琳30年代的“新智慧诗”。文艺研究,1996(2)。

罗振亚。卞之琳30年代诗歌的艺术新质。文艺理论研究,1999(1)。

江弱水。卞之琳诗艺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拓展练习

1。简析《雨巷》的象征意蕴。

2。你是如何理解《断章》一诗的?(在这首诗的意义解读方面,释者如云,解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理解,得出了多种多样的诗歌意义。一是表达一种相对的平衡观念。二是表现对人生的虚无怅然。三是赞扬一位女子的惊人之美。四是赞扬一位男子的英俊。五是珍惜刹那间的缘等。这样看来,这首令人神往的小诗,意象是多义的,诗意也是十分丰富的。诗中的风景是多彩的风景,明月是多样的明月,梦是纷呈的梦,不同的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需要,去读出“风”“明月”“梦”的不同内涵。这样一首小诗,就凭其意义的丰富性,在诗坛上已占有了一席之地)

3。作为30年代“现代诗派”的“双峰”,戴望舒与卞之琳分别是“主情”与“主知”的代表人。“主情”的戴望舒以孤独、忧郁、颓废、绝望为主体的世纪末情绪作为创作母题,立足于个体生命的“自我表现”,通过自我感性来表现外在世界,将“情”之一字抒写得感人至深;“主知”的卞之琳以思辨色彩为底色,以“相对观念”为核心,冷峻多思,注重哲理化、客观化和戏剧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并进一步挖掘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深刻内涵。两人可谓春花秋月,各擅胜场,共同构建了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多元化、立体性。阅读作品,论两人诗作的异同。

热门小说推荐

大明第一臣
青史尽成灰大明第一臣
...
民国奇人
南无袈裟理科佛民国奇人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