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答案 > 第二节 田 汉(第2页)

第二节 田 汉(第2页)

5。《名优之死》要算是现实社会题材的作品中,田汉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而其意义还在于它也是田汉自由浪漫主义转向诗化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以大京班后台为背景,写一名角和名角所爱的女伶,与捧这女伶的劣绅之三角的战斗,艺术与爱胜利乎?”这要算是田汉写起来轻车熟路的生活与情感的内容,将对黑暗生活的诅咒、对社会恶势力的抨击、对艺术受摧残遭凌辱的现实的控诉、对艺术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的赞颂,都极自然地组织在戏剧性的人物关系构成、事件和场面当中。结构上显得生活化、饱满充实与集中紧凑。……另一方面,《名优之死》避免了他常犯的结构、剧情安排上的“太机巧”“太随意”的毛病,而显得细针密线,行动发展迅速、冲突集中了。而且在利用音响效果渲染环境、衬托人物心境方面,在运用“戏中戏”的手段方面,也相当精湛。

田本相等:《田汉评传》第十章《如诗的吟诵》,146~147页,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泛读作品

田汉:《苏州夜话》《回春之曲》《南归》《丽人行》《忆江南》

评论文献索引

邓兴器。先驱者之路——田汉戏剧生涯述评。中国话剧艺术家传(第1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韩日新。开拓·发展·收获——1928—1986年田汉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88(3)。

朱寿桐。论田汉的波希米亚式戏剧风格。文学评论,1998(3)。

丁涛。走近、走进田汉——读解田汉早期剧作。戏剧,1999(1)。

谢雍君。抗战时期田汉戏曲理论和创作再探讨。戏剧文学,2003(3)。

曾宪林。论田汉早期对话剧民族化的探索。艺术百家,2006(2)。

齐亚敏。论田汉早期戏剧的矛盾情结。戏剧文学,2006(5)。

杨润秋。《名优之死》的隐喻结构:性别权力和社会权力抗衡的悲剧。艺术广角,1998(3)。

顾岩。现实主义?新浪漫主义?——《获虎之夜》剧作美学风格的辨析。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7(2)。

李应霞。田汉戏剧创作的艺术成就。戏剧文学,2006(7)。

拓展练习

1。怎样评价田汉早期的浪漫剧,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大体上有两种倾向:一是过于看重感伤颓废情绪,倾向于否定;二是着重于现实性的考虑,倾向于肯定。孙庆升先生认为田汉早期创作既有唯美感伤成分,又有反抗现实成分。田汉的浪漫主义剧像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一样都是有现实性的,他的主观感受中凝结着同时代人,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切身感受,反映着他们的苦闷彷徨和探索,即使是感伤,也是时代的感伤,是时代病的反映。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2。田汉从一个初窥剧苑的习作者到中国剧坛的盟主,他的胸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即“ViolinandRose”情结。“这个情结的内核是是对自由、民主、光明的追求,是‘人道主义’之火的燃烧。”这个情结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试论析在《名优之死》中的具体表现。

[1]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载《小说月报》第12卷第8号,1921(8)。——原注

[3]冯文炳:《湖畔》,见《谈新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原注

[4]可参阅孙绍振:《论新诗第一个十年》,载《文艺争鸣》,2008(1)。

[5]李征宙:《情绪的高涨与诗美的失落——郭沫若诗歌创作得失谈》,载《五邑大学学报》,2003(2)。

[6]庄浩然:《现代戏剧建设》,159~160页,北京,教育出版社,199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