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答案 > 第三节 周作人 冰心 朱自清(第1页)

第三节 周作人 冰心 朱自清(第1页)

第三节周作人冰心朱自清

内容提要

周作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最主要贡献在于他在散文小品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上。继《美文》中提倡“艺术性”的“叙事”“抒情”散文之后,他又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提倡“言志”的散文。他的“言志”派的小品散文以其平和冲淡的风格,最终和鲁迅为代表的战斗的杂文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两大对峙的流派。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的“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的两体散文创作的鼎盛时期。第二阶段,1928年到“七七”事变前。散文“平和冲淡”风格的成熟时期,文字上更圆熟老练。第三阶段,沦陷期。“平和冲淡”向“文抄公”散文转化时期。特点是充满了“涩味”和“苦味”。第四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散文大都是写回忆之作。文笔挥洒自如,具有史料价值。

冰心散文“情绪多于文字”,她以清丽、典雅的文笔和温暖的柔情诉说对祖国、对母亲、对兄弟、对弱者、对自然的爱,表现了她的“爱的哲学”,时称“冰心体”。代表作散文集《往事》《寄小读者》。

朱自清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写景记游之作。在情景交融中使作品充满了一种浓郁的意境。第二,怀人抒情之作。把真挚的感情与叙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第三,政论性散文。把笔触伸向社会,暴露出现实的丑恶和黑暗。第四,学术性杂文。用严肃的学者眼光分析现实问题,有强烈的时代感,鲜明的针对性。

教学建议

1。阅读相关文章,梳理周作人由“为人生”到“表现自己”,逐步淡化艺术的社会职能的过程。

2。周作人思想比较复杂,有所谓“叛徒”与“隐士”的两重性格,但他又是现代散文大家,应该对他这方面的历史地位给予充分的肯定。一是要了解其散文观;二是要了解其散文的艺术特质,即所谓的闲谈体的风格。

3。精读《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等,留意自己原初的阅读感觉,注重其耐人咀嚼的那种“涩味”与“简单味”,分析产生其“味”的因素(文体、语言、节奏、趣味等)。

4。朱自清的散文多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同学们较熟悉。对其散文中常见的温柔敦厚的气质及有时难免着意为文的缺失,应有所讨论。

精读作品

周作人:《美文》《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

冰心:《山中杂记》(七)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给亡妇》

评论摘要

1。综观周作人平生文章,可分为正经的与闲适的两大类,这是事实;主要的是正经文章,其次是闲适文章,这是事实;两类文章的审美追求的目标都是和平冲淡,这是事实;闲适文章更多地体现他的审美追求,正经文章更多地表现他的思想,这是事实;不少闲适文章里面也寄寓着正经的思想,并非一味闲适,这是事实;不少正经文章,内容严重尖锐,而文章风格仍力求和平冲淡,也是事实。总之,他自己的表白都是可信的,我们不应该轻易怀疑否定。他和大家的不一致之处,不过是大家看到他已经达到的和平冲淡,他自己却着眼于他尚未达到的更高更理想的和平冲淡。此外,他也是对于二三十年代相当流行的一种对他的评论很不满,那种评论是把他在艺术上对和平冲淡的追求和他在政治上的脱离现实斗争直接联系起来,又把艺术上的和平冲淡同内容上的正经严肃对立起来,他认为都是误解,所以那么再三再四地申辩。

舒芜:《两个鬼的文章——周作人的散文艺术》,见《周作人的是非功过》,23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我们再来探讨周作人文风中的“涩味”。……“涩味”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文词之“涩”。最常见的是周作人以文言入文,使我们在阅读顺畅白话文的途中,加入一些“磕绊”,但这些文言字词绝无生硬之感,反使行文古雅,而别有一种“知识与趣味”。如下面的例子:

我从小知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古训,后来又想溷迹于绅士淑女之林,更努力学为周慎,无如禀性难移,燕尾之服终不能掩羊脚,检阅旧作,满口柴胡,殊少敦厚温和之气;呜呼,我其终为“师爷派”矣乎?虽然,此亦属没有法子,我不必因自以为是越人而故意如此,亦不必因其为学士大夫所不喜而故意不如此;我有志为京兆人,而自然乃不容我不为浙人,则我亦随便而已耳。(《雨天的书·自序二》)

周作人文章之“涩”,又是心绪之“涩”。在周作人的许多散文中,都可以读到淡淡的惆怅,其情趣也常是落寞的,甚或颓废的。有研究者谓之为“中年心态”,那么这样的心态则正是略带枯涩的。譬如《喝茶》一篇,所沉醉的是“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前面似乎优游闲适,而以“可抵十年的尘梦”收束,则分明有种无奈的逃世的低徊。另外还有的“涩味”其实是一种不欲明言的思想苦涩。如《谈酒》一文……如此的辗转曲折,已经在借酒议论了。此外,周作人的“涩味”还往往在于他文章的“隔”。……与古今才士的流利酣畅相比,周作人的文章是“隔”的:“我们总是求把自己的意思说出来,即是求‘不隔’,平实生活里的意思却未必是说的出来的,知堂先生知道这一点,他是不言而中,说出来无大毛病,不失乎情与礼便好了。知堂先生近来常常戏言,他替人写的序跋文都以不切题为宗旨。……这种文章我想都是‘隔’,却是‘此中有真意,存乎其间也’。”(废名)

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86~18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看看他的散文的写法究竟有什么特点。这比谈《滕王阁序》之类的文章要难,因为那是浓,这是淡;那是有法,这是无法。……像是家常谈闲话,想到什么就说,怎么说方便就怎么说。布局行云流水,起,中间的转移,止,都没有规程,好像只是兴之所至。话很平常,好像既无声(强调),又无色(清词丽语),可是意思却既不一般,又不晦涩。话语中间,于坚持中有谦逊,于严肃中有幽默,处处显示了自己的所思和所信,却又像是出于无意,所以费力。总的一句话,不像坐在书桌前写的,像个白发过来人,冬晚坐在热炕头说的,虽然还有余热,却没有一点点火气。

张中行:《再谈苦雨斋》,见陈子善编:《闲话周作人》,150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

4。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6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5。朱自清的散文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美,而且富有变化美。他从主题的需要出发,善于运用各种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营构他的作品,处置各种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以造成意境跌宕、层次波澜。这是他散文结构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秦淮河“六朝金粉”的遗留“艳迹”——歌妓卖唱,与作者恪守的“道德律”的矛盾,作为结构的“主峰”,而造成了记游情节的**。

吴周文:《论朱自清的散文艺术》,载《文学评论》,1980(1)。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