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 电子书 > 第十节 20世纪末的长篇小说创作高潮(第2页)

第十节 20世纪末的长篇小说创作高潮(第2页)

我们大概没有想到,完全可能有另外的样子的作家和文学。比如说,绝对不自以为比读者高明(真诚、智慧、觉悟、爱心……)而且大体上并不相信世界上有什么太高明之物的作家和作品,不打算提出什么问题更不打算回答什么问题的文学,不写工农兵也不写干部、知识分子,不写革命者也不写反革命,不写任何有意义的历史角色的文学,即几乎是不把人物当做历史的人社会的人的文学;不歌颂真善美也不鞭挞假恶丑乃至不打算承认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区别的文学,不准备也不许诺献给读者什么东西的文学,不进步也不反动,不高尚也不躲避下流,不红不白不黑不黄也不算怎么灰的文学,不承载什么有分量的东西的文学……

然而这样的文学出现了,而且受到热烈的欢迎。这几年,在纯文学作品发行销售相当疲软的时刻,一个年轻人的名字越来越“火”了起来。对于我们这些天降或自降大任的作家来说,这实在是一个顽童。

当然,他就是王朔。他不过三十三四岁,他1978年才开始发表第一部小说,他的许多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他参加并领衔编剧的《编辑部的故事》大获成功。许多书店也包括书摊上摆着他的作品,经营书刊的摊贩把写有他的名字的招贴悬挂起来,引入注目,招揽顾客。而且——这一点并非不重要,没有哪个单位给他发工资和提供医疗直至丧葬服务,我们的各级作家协会或文工团剧团的专业作家队伍中没有他的名字,对于我们的仍然是很可爱的铁饭碗铁交椅体制来说,他是一个O。一面是群众以及某些传播媒介的自发地对于他的宣传,一面是时而传出对王朔及王朔现象的批判已经列入大批判选题规划、某专有权威地位的报刊规定不准在版面上出现他的名字、某杂志被指示不可发表的他的作品的消息,一些不断地对新时期的文学进行惊人的反思、发出严正的警告、声称要给文艺这个重灾区救灾的自以为是掌舵掌盘的人士面对小小的火火的王朔,夸也不是批也不是,轻也不是重也不是,盯着他不是闭上眼也不是,颇显出了几分尴尬。

这本身,已经显示了王朔的作用与意义了。

王蒙:《躲避崇高》,载《读书》,1993(1)。

9。王朔成功地打入市场(同时亦为自己带来商业上的成功),导引了一股大众文化的潮流,而其非知识分子化的情感接入,不仅对社会传统的规范和秩序,同时亦对中国知识分子整个的人文传统均实施了致命的打击,而恰恰是这种打击,方使王朔进入学院严肃的讨论话题,并为纯文学所接纳,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文化现象。

王朔现象构成了90年代中国大陆一个复杂的人文景观,在某种失败主义的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通过王朔淋漓尽致地宣泄了自己的苦闷和烦躁,在一种极度的失望之中(包括自身)索性借用王朔式的玩世不恭来对抗业已沉重不堪(又显得浮夸空洞)的思想,精神的日益重叠常使知识分子陷入思想的疲惫之中,这时,任何一种简单的话语行为反而会使知识分子感到易于接受并以此解脱思想的过于严肃,王朔对知识分子的嘲弄在阅读中也就同时转化为知识分子的自嘲(多少含有一种自虐心理)。

王朔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些城市流浪汉的心态,在某种意义上,他描写了在中国一些没落“贵族”的兴衰的心路历程。商业性的烙痕已经无法抹去,并成为这种文化破坏的主要精神背景,它一方面造成王朔小说的某种庸俗或者浅薄,但同时也无意间传达出一个新兴的市民阶层的文化态度,这是王朔小说更为深层的文化含义。

陈平原:《近百年中国精英文化的失落》,载《二十一世纪》,1993(6)。

泛读作品

张炜:《九月寓言》

韩少功:《马桥词典》

莫言:《**肥臀》

王朔:《看上去很美》

张承志:《心灵史》

评论文献索引

陈骏涛,等。说不尽的《废都》。当代作家评论,1993(12)。

赖大仁。魂归何处——贾平凹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李建军。私有形态的反文化写作——评《废都》。南方文坛,2003(3)。

李建军。随意杜撰的反真实性写作——再评《废都》。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3)。

畅广元。《白鹿原》与社会审美心理。小说评论,1998(1)。

陈涌。关于陈忠实的创作。文学评论,1998(3)。

毛崇杰。“关中大儒”非“儒”也——《白鹿原》及其美学品质刍议。文学评论,1999(1)。

孙绍振。什么是艺术的文化价值——关于《白鹿原》的个案考察。福建论坛,1999(3)。

南帆。文化的尴尬——重读《白鹿原》。文艺理论研究,2005(2)。

阎晶明。顽主与都市的冲突:论王朔小说的价值选择。文学评论,1989(6)。

徐江。蒙娜丽莎的一脸坏笑——王朔批判。十作家批判。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傅书华。心灵的迷狂——张承志现象批判。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4)。

拓展练习

1。张承志是新时期第一个公开宣称皈依宗教的人;他的《心灵史》则是一个奇异的文本,一方面被文化界奉为“现代经典”;另一方面也“赢得黄土地上几百万、上千万农民兄弟的夸奖和念想”(语出其散文集《清洁的心》第119页),然而不可否认,真正能够理解作品的读者却也很少。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请查阅相关评论,谈谈你对此如何理解,对《心灵史》又作何评价。

2。《废都》是一部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中绕不过去的一个巨大存在,但又是一部评价殊异的作品,请查阅相关评论文章,组织一次小组讨论,就这部作品的主题、人物塑造、性描写、结构、语言、形式和文化蕴含等方面谈谈各自的观点。

3。阅读下面几段话,以王朔对知识分子的态度作为切入其作品的角度,参阅摘要中的相关评论,分析这些作品的精神内涵,并对“王朔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

①我的作品的主题用英达的一句话来概括比较准确,英达说:王朔要表现的就是“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因为我没念过什么大学,走上革命的漫漫道路,受够了知识分子的气。这口气难以下咽,像这我种粗人,头上始终压着一座知识分子的大山。他们那无孔不入的优越感,他们控制着全部社会价值体系,以他们的价值观为标准,使我们这些粗人挣扎起来非常困难。只有给他们打掉了,才有我们的翻身之日。[20]

②“别人瞧不起咱们也就算了”,刘会元激动地对我说,“咱们不怨命,怪咱自个,谁让咱小时候没好好念书呢?现在当作家也是活该!但咱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咱虽身为下贱,但得心比天高出污泥而不染居茅厕不知臭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不过我就是难过。”我含着泪,泪眼婆娑地胡打出一张牌。“我从小那么有理想有志气,梦里都想着铁肩担道义长空万里行,长大了却……现实真残酷……”我泪滴下来:“我爸要活着,知道我当了作家,非打死我。”(《一点儿正经也没有》)

③我只觉得你们大学生喜好这套有点低级,想了解什么,自己找书看不就得了。而且这几位演讲者的教师爷口吻,我一听就腻。谁比谁傻多少?怎么读书,怎么恋爱,你他妈管得着吗!自己包皮还没割,就教起别人来了。……我是压根儿就不从书中学道理,长学问的人。活着嘛,干吗不活得自在点,开开心,受受罪,哭一哭,笑一笑,随心所欲一点,总比埋在书中世界慨然浩叹,羡慕他人命运好。主人翁嘛。(《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4。金庸作为武侠小说作家,原本在当代文学史上并无地位,但是九十年代之后,其作品逐渐被“经典化”,王一川先生“排文学座次”中他位居第四,并被尊为大师;严家炎先生在北大开设金庸小说讲座;海外召开金庸小说国际学术讨论会等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和争议。请查阅相关评论文章,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其作品的理解和对这种文学现象的评价。题目自拟,视角自定,完成一篇小论文。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