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鲁迅的杂文
内容提要
鲁迅的名字与杂文紧紧联系在一起。杂文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实际从鲁迅开始的。鲁迅在其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岁月里,倾注了大部分心血与生命致力于杂文创作,为后人留下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等16本杂文集,共650多篇。
鲁迅杂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史诗,它不仅艺术地记录了鲁迅自身思想发展的历程,而且几乎用编年体方式真实反映了20世纪初到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发展历程和思想斗争的历史。鲁迅在观察、分析、表现中国的历史进程时,特别注重对封建思想文化体系的整体批判与否定。鲁迅杂文反封建的独到深刻之处在于,它抓住封建文化思想体系的老根——“伦常”,穷追猛打,多面出击,揭露它奴役、吃人的本质。
鲁迅杂文不仅有着深刻的史诗价值,也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鲁迅杂文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色是与鲁迅本人的独特思维方式和个性紧密相连的,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形象性。鲁迅杂文“展示了活的人间相”。不论是种种历史事件、各色社会现象,还是不同人物风情,在鲁迅笔下都能展现为动人的艺术画面,这是鲁迅出色运用艺术想象的结果。第二,情感性。鲁迅的每一篇杂文,都浸透了他是非爱憎的强烈感情,理情交融,相得益彰。第三,隐曲性。在杂文内在机制即构思布局上,鲁迅善于借古喻今、托物言志。杂文外在表象的隐曲性,表现为语言的模糊性、暗示性。
教学建议
1。鲁迅杂文大都是针对其所处时代的文化批评与文明批评,有强烈的批判性和“反常规”特征,对读者的思维习惯构成挑战,再加时代的隔膜,很难理解作品所蕴涵的深刻的思想与反叛精神。对鲁迅杂文存在的意义予以深刻的认识。
2。从总体上把握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可参阅赵学勇的《鲁迅杂文研究十年》,文章首先从文体角度切入,多侧面探讨了鲁迅杂文的文体特征。在认同鲁迅杂文的文学本质属性的前提下,研究者进一步就鲁迅杂文的思想和艺术特征进行探讨)
3。对所列精读作品的细读与评析。
精读作品
鲁迅:《灯下漫笔》《女吊》
评论摘要
1。历年的战斗和剧烈的转变给他许多经验和感觉,经过精炼和融化之后,流露在他的笔端……第一,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隐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坟》:《论争了眼看》)。这种思想其实反映着中国的最黑暗的压迫和剥削制度,反映着当时的经济政治关系……第二,是“韧”的战斗……第三,是反自由主义……第四,是反虚伪的精神。这是鲁迅——文学家的鲁迅,思想家的鲁迅的最主要的精神。他的现实主义,他的打硬仗,他的反中庸的主张都是用这种真实,这种反虚伪做基础。他的神圣的憎恶就是针对着这个地主资产阶级的虚伪社会,这个帝国主义的虚伪世界的。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见《鲁迅杂感选集》,2、4页,上海,青光书局,1933。
2。在鲁迅杂感中,我们处处都可看到“社会相”的类型形象,除上述的奴才相与流氓相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形形色色在别的文学作品中难以见到的特殊形象,如从养卫人体蜕变为蚕食人体组织的“游走细胞”;把捕获的青虫弄得不死不活的残忍而狡猾的凶手“细腰蜂”;自己不早巢不求食,一生的事业专在攻击别的蚂蚁、掠取幼虫的“武士蚁”……
鲁迅的“社会相”类型形象,所以具有浮雕感,就因为这种形象一般都包括为一体的三种构成元素:(1)外相:外壳形态的某些特征;(2)内相:内在神情的某些特征;(3)相识:作家对形象的主体“识见”(包括主体对“社会相”的感受、评点、解剖、批判等)。神情实际上又可更细致地分为表层神情的“神态”和深层神情的“神髓”。因此,鲁迅杂感中的类型形象,本身包括三个形象层次:形态、神态、神髓。
刘再复:《文学的反思》,391、393、39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3。鲁迅杂文中“曲笔”的运用尽管花样繁多,但可用“内在机制”和“外在表象”概其大略。所谓“内在机制”,是指思路营构的脉络。鲁迅所有杂文的主题表达几乎都不安于平铺直叙,一般也不明明白白地解释与点破论点与论据之间相契相合的关系,而是让读者在事实与事实、议论与议论、事实与议论的相互关系中,自己得出结论。具体的方式则多种多样:或者借古喻今,暗中契合历史进程中古与今、始与末的许多相似之处,皮里阳秋,对现实痛下针砭(《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或者像闲聊一样从容不迫地说开去,虽是将话搭话随说漫说,但却“草蛇灰线”,于不经意中传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价值判断(《伪自由书·观斗》);或者托物言志、以此说彼,通过评述草木虫鱼、风花雪月以及大量的“社会相”类型形象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相而寄寓政治性的感受、思想,表达作者对现实存在的某些人情事理的否定态度(这在《准风月谈》和《花边文学》中出现得最多);或者故隐其辞,真格的东西偏不说破,通篇的语境和议锋几乎都是没有确定性的谜团,同时又隐约地透出一点真实的信息,在欲说还休、故弄破绽中引导人们探询谜底(《伪自由书·现代史》);或者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地说假话,在拿腔拿调和反向的情感倾向中让人更感到假话的虚假性(《南腔北调集·“非所计也”》)……
所谓“外在表象”,是指语言的模糊特性。鲁迅杂文由于大量地采用了反语、比喻、形容、夸张、象征、借代、关联、隐喻、衬托等手法,在审美信息的传达上有一个可供仔细品尝的遮蔽性的外观、庞杂繁芜的“暗码”系统,这就使它对自身所含的意思没有十分明确的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大大超越了语言准确性的含义,因而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但模糊性中却有丰富的暗示性。
姜振昌:《议论的“曲张力”与鲁迅杂感文体的艺术特征》,载《文学评论》,2004(6)。
4。鲁迅作为一个现代思想家,“他始终紧紧抓住了‘人’这个轴心,他最关心的是‘人’在中国社会结构与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真实处境”;……鲁迅这里对“中国人的奴隶地位”清醒认识是带有根本性的,可以说是鲁迅的一个最基本的“觉醒”,并因此而构成了鲁迅思想的一个中心命题,以至鲁迅心理、情感上的一个基本情绪。鲁迅的日本友人增田涉当年即已注意到,鲁迅的著作和他的日常谈话里,常常出现“奴隶”这个词,对于鲁迅,这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直接触到内心”的现实,“这一现实是经常在他的生存中,经常在鼓动他的热情,缠住他的一切思考”。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深刻的观察。在鲁迅的观念中,“把人当作人”还是“使人成为奴隶”是区分传统社会(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历史,文化)的一个基本的价值标准与尺度,这也是他观察与思考一切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基本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