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异质类”诗歌
内容提要
工农兵文学在诗歌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是作为其对立面的异质诗歌的出现,其发生的时段是“**”时期。如果说,这种异质诗歌在工农兵文学诗歌主潮处于上升期时,表现为对九叶诗派、七月诗派的放逐与排斥,那么,在工农兵文学诗歌主潮处于衰落期时,这种异质诗歌就成为对工农兵文学主潮诗歌的颠覆力量并因此成为文学潮流发生根本性嬗变的前兆。
这种异质诗歌大体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是由曾经试图进入工农兵文学但最终由于其异质性而被放逐的诗歌构成;一个部分是由工农兵文学内部孕育的根本性的反叛者构成。后者由于是在工农兵文学内部所发生,所以,更具有关注与研究的价值。
第一个部分的作者主要是九叶诗派的穆旦,七月诗派的绿原、曾卓、牛汉及被工农兵文学长期放逐或冷落的流沙河、蔡其矫。其代表作是《冥想》《自己》(穆旦)、《重读〈圣经〉》(绿原)、《悬崖边的树》(曾卓)、《华南虎》(牛汉)、《情诗六首》(流沙河)、《祈求》(蔡其矫)等。
第二个部分的作者是食指,其代表作是《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鱼儿三部曲》等。“白洋淀诗群”是这一部分作者的主要构成,其代表诗人是芒克、多多、根子,其代表作有《天空》《十月的献诗》(芒克)、《行礼:诗38首》(多多)、《三月与末日》(根子)等。此外,这一部分的作者还有“贵州诗人群”,其代表诗人黄翔、哑默,其代表作有《火神交响诗》(黄翔)、《启明星》(哑默)等。福建的舒婷也是这一部分作者中的重要一员。这一部分的作者,其文学创作的孕育期、发生期,曾经属于工农兵文学的范畴,但最终他们成为工农兵文学的根本性的反叛者、颠覆者。
教学建议
1。请从“第一个部分”中选择两位诗人的诗作,并参阅摘要中的相关评论,进行文本细读,分析并对比其诗歌艺术特色。
2。请从“第二个部分”中选择两位诗人的诗作,并参阅摘要中的相关评论,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分析并对比其诗歌艺术特色。
3。请从拓展练习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精读作品
穆旦:《神的变形》
牛汉:《华南虎》
绿原:《重读〈圣经〉》
蔡其矫:《祈求》
流沙河:《草木篇》
曾卓:《悬崖边的树》
黄翔:《野兽》《我看见一场战争》
食指:《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芒克:《天空》
多多:《行礼:诗38首》
根子:《三月与末日》
评论摘要
1。流沙河的一些成功之作几乎都是从个人的亲身感受出发写成的,包孕有诗人自身的兴遭际遇,倾注着诗人感情的心血。他的诗,不回避表现个人的真实的生活经历。许多诗篇里的“我”,例如《一个知识分子赞美你》《妻颂》《一张糊墙的报纸》《故园九咏》《归来》《文学讲习所旧址》《蝶》等诗中的“我”,都可以看成是真实的具体的诗人自己。他将自己的悲与喜、爱与憎、褒与贬,自己的具体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感情凝聚都注入自己诗篇。诗人通过“我”的感受和表现社会的、时代的、人民的情绪,像高尔基说的“把全世界集中在自己身上”。这使流沙河的诗以感情的真切和诚挚而感动人。……渊博的学识同诗的**相结合,科学性同诗的幻想相结合,构思奇巧,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是流沙河诗歌的另一个重要特色。
……注重吸收古典诗词、民歌、新诗和外国诗的优点,追求诗的民族化,是流沙河诗的又一特点。流沙河擅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收多方面的艺术营养,已形成自己的诗风。
丁永淮:《论流沙河的诗》,载《文学评论》,1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