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pdf > 第四节 京派与开明派(第2页)

第四节 京派与开明派(第2页)

6。其(白马湖作家群)作品基本属于闲情散文的一种,风格上与语丝社、京派作家的散文作品有相近之处。比较引人注目的他们散文题材上对山水的流连与日常家居生活的注重。……尽管平静闲适的生活给白马湖作家群以余裕的心态去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追求艺术化的生活也必然意味着他们对自然的格外敏感乃至沉迷,他们毕竟生活在五四文化背景之下,启蒙救亡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思想同样在他们精神世界中占据重要位置,闲适的趣味与严格的道德自律、无法退却的社会责任感有时候会互相冲突,搅扰着他们的内心。……除了山水诗酒精神,另一传统文化因素即佛教思想也是探寻白马湖作家群文化性格的重要角度。……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其他流派相比,白马湖作家群有一个非常特异的地方,那就是把文学和教育进行了较为完美的融合。……这些作家秉持的基本理念还是属于文艺复兴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目标,致力于实现灵肉一致的生活,在学养和人格两个方面健全年轻人服务社会的能力。

李红霞:《白马湖作家群面对的三种张力》,见王建华、王晓初主编:《“白马湖文学”研究》,63~71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7。写景文之难,不在状物要工,而是难在景中要有情。作者写白马湖之冬,主要抓住白马湖冬天的风来写。这风“呼呼作响,好像虎吼”,而且它无孔不入,即使把门缝窗隙都用厚纸糊上了,它还会从椽缝中钻进来,令人生畏。可是作者却在“松涛如吼,霜月当窗”的时候,感到一种“萧瑟的诗趣”,尽管夜深人静,他还“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读着这样的文字,作者在我们心目中真仿佛成了“山水画中的人物”,不由得把我们带入了一种诗的境界,引起我们种种“幽邈的遐想”。

钱谷融:《朴实无华自然醇厚——谈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载《名作欣赏》,1995(2)。

8。夏丏尊散文的表现形式以白描为主,有时甚至让人觉着“白”到了无任何技巧可言,但由于他把一些所谓的“技巧”巧妙地隐伏在乎实的文字之中,同时通篇无处不激**着作者的人间情怀,所以,他的文章能给人清隽之感、纯朴之情和充实的人格力量。

陈星:《白马湖作家群》,62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

9。(夏丏尊)先生之于文学,最注重研析字义及词类性质,作文法则等,义理务合逻辑,修辞不尚浮华,其为语体文也,简当明畅,绝无一般疵累之习,善于描写及表情,故其所译世界名著如《爱的教育》《绵被》及自撰之《平屋杂文》等,读之令人心神豁然,饶有余味,如见其人,如见其事也。

姜丹书:《夏丏尊先生传略》,见《夏丏尊文集:平屋之辑》,174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泛读作品

何其芳:《扇上的烟云》《梦后》

李广田:《画廊》《山水》

夏丏尊:《中年人的寂寞》

评论文献索引

杜丽莉。《画梦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3)。

张龙福。心理批评:《画梦录》。文学评论,1994(2)。

吴晓东。梦中的国土——析《画梦录》。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二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叶圣陶。《夏丏尊文集》序。夏丏尊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韦俊识。莲荷风骨道德文章——夏丏尊散文简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1(3)。

欧阳文彬。《夏丏尊散文选集》序言。夏丏尊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姜建。江南的趣味和智慧——再论“开明派”的精神建构。浙江学刊,2007(1)。

王建华,王晓初。“白马湖文学”研究。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7。

傅红英,王嘉良。试论“白马湖文学”的独特存在意义与价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6)。

朱晓江。“白马湖”作家群:精神品性与审美追求。文艺争鸣,2009(9)。

拓展练习

1。一些学者将中国现代散文划为两个话语体系:一为“闲话风”,一为“独语体”。“闲话风”尽可能地还原日常生活场景,倾向于与读者的对话交流。而“独语体”则力图拉开与日常语境的距离,以自我观照的内敛方式强化自己内心的孤独感和荒凉感,表达一种个体面对世界的生命体验,具有封闭性和自我指涉性特征。[6]《画梦录》则是后一体系的代表。试以《画梦录·独语》为例,探析何其芳前期散文的“独语”特征。

2。从文学渊流来看,京派散文与“论语派”散文同师承于周作人,京派的“自我表现”也颇近于林语堂“以自我为中心”的主张。但在20世纪30年代初,与左翼相对峙的京派却也加入到批判“论语派”的行列。结合评论摘要1、2,分析京派与“论语派”在散文观念上的区别。

3。京派散文家大多有着浓郁的恋乡情结,喜欢以“乡下人”自居并且以“城市—乡村”“现实—理想”二元对立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乡土梦幻。对此,范培松认为这是由于他们与“五四”一代作家相比,“缺少了启蒙的洗礼,因此对于农业文化相对地说缺少了鉴别力,这就对他们在散文创作中迷恋农业大文化产生了影响”。[7]但是,在京派散文清丽淡远、静穆谐和的乡村画面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作家对美好人性的想象与捍卫、对人类悲剧性存在怀持的悲悯情怀。结合评论摘要1、2及相关文献,评析京派散文家笔下的乡村描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